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不好意思, 我被洗版的「二舅」視頻噁心到了

最後這2分鐘的劇情看得我火冒三丈。作者非要去歌頌苦難。拿著前人的苦難來為自己的未來打雞血(或者說叫灌雞湯),這多多少少讓我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二舅憑什麼就該承受那些苦難,然後被你拿來行使一些小布爾喬亞式的自我感動?你憑什麼去替你的二舅歌頌那些苦難,只為消解你的精神內耗?二舅吃了一輩子的苦,憑什麼就被你一則11分鐘的視頻就給強行正能量了?

昨天,一則《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洗版了。

在這則視頻里,作者的二舅原本是個天才少年,結果因為被庸醫用錯了藥而變成了殘疾人。但是二舅沒有放棄生活,仍然靠著自己的努力學會了一身的手藝,勉強養活自己。在年紀大了過後,他又掏空積蓄給養女買房,獨自一人照顧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守著一個留守老人村,靠著給村民修東西維生。

這則短片有11分鐘,直到第9分鐘它都仍然是一個值8分的市井小故事。但是最後兩分鐘,作者硬要試圖拔高一下視頻的水平,在最後2分鐘對二舅的一生做出了總結,其大意是:二舅沒有被時代擊垮這件事給了我前進的動力,讓我感到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當然,作者將這一點稱之為"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最後這2分鐘的劇情看得我火冒三丈。

這個視頻沒有去探討二舅憑什麼該經受那些苦難,沒有去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那些苦難,它甚至沒有一丁點的同情在裡面。事實上我也不指望他們能去探討,我覺得他們只要能夠平靜地陳述就足夠了,就讓這則視頻停留在第9分鐘就很好了。

可是作者非要去歌頌苦難。拿著前人的苦難來為自己的未來打雞血(或者說叫灌雞湯),這多多少少讓我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二舅憑什麼就該承受那些苦難,然後被你拿來行使一些小布爾喬亞式的自我感動?你憑什麼去替你的二舅歌頌那些苦難,只為消解你的精神內耗?二舅吃了一輩子的苦,憑什麼就被你一則11分鐘的視頻就給強行正能量了?

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呢?

所以二舅這種故事,充其量也就騙一騙沒有被社會毒打的小年輕,或者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少爺、小仙女。

不瞞各位,我曾經就見過一個"小仙女"的朋友圈,她每天錦衣玉食,到處去網紅店拍照打卡,有一天發個朋友圈:我真羨慕農民工能在烈日下工作,感受勞動帶來的充實。

說到這些,我就想提一下余華,就是寫《活著》的那個余華。

余華的作品總是充滿了苦難,甚至他最新的作品《文城》出來過後,很多人還揶揄他只會寫這些東西。可是余華寫了幾十年的苦難,為什麼直到《文城》大家才開始看膩?為什麼他之前的作品都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我個人覺得,主要是余華從不歌頌苦難。

余華的筆觸是非常樸素的,完全稱不上華麗。但正是這種樸素,反而給了人們一種真實感,那種異常現實的真實感。

另一方面,余華筆下的故事總是讓人感覺荒誕。

比如在《兄弟》裡面,李光頭為了紀念自己的兄弟,選擇把自己兄弟的骨灰送上了火箭。再比如《現實一種》裡面,二弟的兒子被大哥的兒子殺死了,於是二弟將大哥的兒子一腳踹死,隨後大家卻又平靜地坐在一桌吃飯。

對於這些荒誕的內容,余華在書中從來不做評價,他就像一個旁觀者,像是記流水帳寫完這些事,於是這些事便結束了。也正因如此,余華的小說最厲害的不是它近乎荒誕的悲慘和暴力,而是你明知這種悲慘和暴力是荒誕的,但你看完之後仍然會有一種"我似乎在現實里見過這種事"的感覺。

假如《活著》裡面開頭遇見富貴的那個民謠收集者,在聽完富貴的故事過後也來一句"富貴沒有被生活擊垮這件事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給了我生活下去的動力,讓我感覺這個民族還是有希望的",《活著》的豆瓣評分能直接從9.4跌到4.9,余華直接變成三流作家。

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不談視頻作者的思維的正確與否,單看治好了他的精神內耗這件事,本身也是不對勁的。

治好了精神內耗,然後呢?精神內耗消失了,造成精神內耗的現實生活就會好轉嗎?

我覺得不會。

所以就算二舅的故事給了作者安慰,這也僅僅是安慰而已,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作用。然而僅僅依靠這種通過歌頌苦難得來的、近乎於虛無的自我安慰就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動力,那這個人生也未免太廉價了一些。

我現在也不強求人們能去回顧、反思二舅的苦難,我只是認為大家能拒絕接受這種廉價雞湯帶來的安慰,便已經是一件幸事。

正如我的一位好友所說:相比於這則視頻傳達的離譜價值觀,我更驚訝這種離譜的價值觀居然到現在還能有這麼多的受眾。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奇怪的小青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