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說話容易緊張的人,小時候往往都有過這種不堪的經歷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當今社會許多人傾向於為自己貼上的一個標籤。不善於表達、不願與陌生人交往、以及不想在大眾面前展示自己的人們,常常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去給他人進行一種解釋。

其實對於這些行為,產生緊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在大眾面前的表現以及心態。

從心理學研究上來看,我們常說的「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已經被稱為是一種精神類疾病,或者說是障礙。

當這種所謂「恐懼」發作時,常常帶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被這種狀況折磨的個體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簡而言之,就是許多人在某些具體場景當中,明知道自己會恐懼、會對某些事物感到緊張,卻還是強忍著這種不適去接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逢年過節時,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往往都會回到老家當中,此時難免會和一些不常見面也不太熟悉的親戚朋友聚會社交,此時此刻這一場景帶來的不適感就會讓很多人覺得難以接受。

因為建立一種臨時關係,並且找到雙方共有的話題實在是太難了。

然而,這只是對於大多數有一點「社恐」的常人來說比較令人尷尬的場景,對於某些十分容易陷入緊張的人而言,他們小時候常常會有某些經歷。

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的緊張根源

其實導致緊張的原因有很多,對於一部分常常會被緊張情緒困擾的人而言,之所以會變得難以合理應對一些事情,就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因為在原生家庭里有某些經歷,所以在人格以及心理狀態上,帶著某些記憶成年,最終也就讓自己的潛意識伴隨著這種不好的感受,影響自己之後的各種行為和選擇。

當你發覺自己是一個十分容易緊張的人時,不妨想一想,是否自己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原生家庭曾經給自己帶來過這樣一些影響。

1.家中長輩關係緊張,甚至存在衝突

中國有句俗話,叫作「家和萬事興」。對於許多受到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人而言,一個家庭可以沒有出眾的經濟條件,可以沒有良好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是起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當是親密、和睦的。

但是偏偏在一類家庭當中,作為長輩的這些家庭成員們,由於彼此之間原本存在的一些事情而總是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之中。

一大家子人很少出現其樂融融的狀態,即便是逢年過節的家庭聚會,也總是會有那麼幾個人拌嘴,顯得十分不和諧。

也許有人會認為,他們做長輩的拌嘴也沒辦法呀,而且好像也沒有什麼影響。錯,當他們在相互推諉、指責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將這種態度延續到晚輩身上,甚至會越俎代庖,對彼此的晚輩進行教育,教育的「反面教材」便是其父母。

可想而知,假如對你來說,你的父輩之間總是在爭吵,你的叔叔伯伯還總是當著你的面批評你的父親,那麼對於你來說,生活還會美好嗎?

2.父母喜怒無常,脾氣乖張

如果上一條是針對整個大家庭的,那麼在核心家庭當中,父母的性情則是影響子女成年之後緊張情緒的一個關鍵因素。父母是子女的榜樣,不光在品質上,在精神層面則更是如此。

有的家庭當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性情往往也比較溫婉,這便是書香門第之中子女常常也比較有素養的一個原因。

所以對於那些十分容易陷入緊張情緒的人而言,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情緒不穩定。

在長期的原生家庭生活當中,其常常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之中,生怕自己的父母因為吵架而「連累」到自己,所以會活得很小心翼翼,即便是成年之後,對於他人的情緒也會十分留心,生怕他人發生衝突,自己因此受到牽連。

3.家中規矩太複雜

我們知道,在一些傳統的家庭當中,長輩總是循規蹈矩,並且要求家庭成員都如此。誠然,某些要求還是合理的,比如尊老愛幼、相互尊重以及一些禮儀上的要求。

但是我們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假如一個家庭還是過於繁文縟節,那麼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們將會比較受折磨。

對於那些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而言,他們無論做出什麼樣的行為之前,都會傾向於思考一下自己接下來的所作所為是否「合理」,於是在採取行動之前會有一小段時間的停頓,這也是他們成年之後面對許多事,都會顯得有些猶豫和緊張的解釋。存在於精神深處的教化就像是枷鎖,讓他們難以擺脫。

4.父母性情淡薄,不關心子女

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溫馨的,是提供精神支持的港灣。所以大多數原生家庭都應該具備情感支持與恢復的功能。教育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當中也比較強調家庭的類似功能。

但是偏偏在某些家庭當中,作為父母的夫妻兩人都對家庭漠不關心,每天都是完成自己個人的工作,家就好像一個臨時住所或者是旅店,夫妻之間更像是「搭夥過日子」,沒有更加深入的感情,對於子女也是僅僅照顧其起居甚至是比較冷漠,對於其情感需求全然不關注。

這種忽視會導致子女在成年之後陷入一種「自己不被人重視」的情感狀態之中,所以在其與人相處時,緊張的狀態就會常常伴隨其左右。

總而言之,儘管緊張情緒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情緒,但是假如你在面臨任何事情、任何場景時都會感到緊張,那麼不妨思考一下是否與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

正如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言,「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