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如松:烏克蘭抓住戰爭正負手 普京最後的決戰

作者:

Loading...

Kerch bridge… we are watching you! pic.twitter.com/B3LVWjOiJi

— Defense of Ukraine(@DefenceU) August22,2022

1453年5月29日,來自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帝國攻陷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為國殉難,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消滅了東羅馬帝國之後,奧斯曼帝國開始定都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土耳其人和中國有很緊密的歷史淵源,它們就是從中國北方向西方遷徙的突厥人中的一部分,系西突厥烏古斯人的遊牧聯盟。突厥被唐朝擊敗後西遷至中亞、然後又遷徙至小亞細亞並日漸強盛,再然後就建立起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極盛時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這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之後所建立起來的又一個大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人雖然是來自東方,但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卻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在西方,「羅馬」就代表了世界,比如直到今天人們還把美國叫做「新羅馬」,所以,自認為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奧斯曼帝國君主蘇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

在中華文明中極為重視正統的概念,在西方文明中也一樣,羅馬代表著世界,羅馬帝國就代表著正統,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自東方卻號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就很難讓人服氣,其中最不服氣的當屬俄羅斯

在公元10世紀末,東羅馬帝國內部曾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皇帝瓦西里二世只好與古羅斯弗拉基米爾王公聯姻以換取羅斯人的軍事支援,但叛亂平息之後,瓦西里二世卻背信棄義,不肯再與弗拉基米爾聯姻,憤怒的羅斯人出兵黑海威脅君士坦丁堡,最終迫使東羅馬帝國下嫁公主,並同意為羅斯人進行洗禮,從此讓羅斯成了東正教國家,獲得了與歐洲國家進行正式的、平等交流的權力。

羅斯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獲得東羅馬人的認可,讓自己屬於羅馬文明的一部分,也讓自己成為歐洲國家中平等的一員。但隨後的一千多年中雖然羅斯人(俄羅斯人)不斷爭取這種平等的權力,但一直都未能獲得真正的成功,一直持續到今天。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沙皇俄國當然不承認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繼承權,它認為自己才有資格繼承東羅馬帝國。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之後沙皇俄國宣布自己正式繼承了東羅馬的宗教地位和政治身份,將國徽換成了古羅馬的雙頭鷹標誌,而「沙皇」的稱呼就是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凱撒的俄語發音。

從沙皇俄國宣布自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漫長的戰爭打響了。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的故地已經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占領,沙皇就必須奪回,否則自己對東羅馬帝國的繼承就成了笑料。

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沙皇俄國持續向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沙皇俄國既然宣布自己是東羅馬的繼承人,意味著自己也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融入歐洲就成了歷代沙皇的國策,當沙皇俄國占領了克里米亞半島之後就可以從黑海進入地中海進而與歐洲進行文化與經貿交流,然而奧斯曼帝國所占據的土耳其海峽卡住了沙皇俄國進入地中海的咽喉,所以,沙皇俄國對奧斯曼帝國所占領的東羅馬帝國的故地是志在必得。

這就是從1568年至1918年的300多年中俄土之間爆發了十二場大戰的根源,而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其中的第十場。

到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衰落,而打贏了拿破崙戰爭的沙皇俄國國勢鼎盛,當時號稱是歐洲憲兵。此後,沙俄立即在1828年至1829年間發動了第九次俄土戰爭,最終以奧斯曼土耳其向沙俄割讓外高加索的沿海領土作為結束。

雖然沙俄獲得了外高加索的沿海領土,但沙俄的勢力無法跨出土耳其海峽,當時的世界霸權英國並不在意。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決定捲土重來,他希望徹底完成歷代沙皇的歷史偉業,直接奪取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

在18世紀,俄羅斯已經奪取了今天烏克蘭的所有領土(和白俄羅斯),1783年又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從上面的地圖中可以看到,此時俄軍可以從陸路進攻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再進一步就可以占領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

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現代的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尚不存在,這些地區主要還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地(見上圖),該地區在當時主要分布著瓦拉幾亞(下圖中的綠色部分)、摩爾達維亞(下圖中橘紅色部分,包括今天摩爾多瓦的大部分)與特蘭西瓦尼亞(下圖黃色部分)三個獨立的君主制公國,前兩者是奧斯曼帝國的自治附庸國,後者稍後被併入了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當時尚未建國,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希臘也是。

自從奧斯曼帝國占領了保加利亞地區之後,保加利亞人就不斷起義,所以奧斯曼帝國在該地區的統治並不穩固。由此就可以看到,只要俄軍攻占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然後再越過保加利亞地區,就可以遙望君士坦丁堡了。

1853年7月3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俄軍越過邊界開始進攻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並迅速完成占領,奧斯曼帝國岌岌可危。

直到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帝國才無奈地向俄羅斯宣戰。

就在奧斯曼帝國岌岌可危、沙俄的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英法坐不住了。

沙俄自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外高加索沿海地區,不會傷害到英國的海洋利益,也不會傷害到法國等西歐國家的利益,英法願意看熱鬧。可一旦俄羅斯占領了東羅馬帝國的故地和君士坦丁堡,沙皇俄國的海軍就可以直接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就嚴重威脅了英法的利益。所以1854年3月27日和28日,沙俄的好夢被驚醒,英法相繼向沙俄宣戰,奧地利雖未宣戰,但站在英法一方。

這讓戰爭的形勢瞬間逆轉。

按當時的形勢,一般會認為英法會進駐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等地阻擊俄軍,但英法卻將這些地區的俄軍置之不理(交給了奧地利),直接奔向了克里米亞半島。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9月19日聯軍進抵阿爾馬河(見下圖,這條河大致是東西走向),由緬希科夫指揮的俄軍退守阿爾馬河南岸,次日,以英軍為左翼、以法軍為右翼共同對俄軍發起攻擊。俄軍在英法聯軍猛烈打擊下損失慘重,被迫退往塞瓦斯托波爾,英法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圍攻戰開始了。

就在英法準備登陸克里米亞半島時,從1854年7月底至9月,奧地利出兵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一旦英法攻占了克里米亞,俄軍後路(補給)就可能被截斷,俄軍只能迅速地撤出該地區,奧軍獲勝。

[page]

到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最終占領了塞瓦斯托波爾,宣布俄軍戰敗,克里米亞戰爭結束。

陳述上述歷史是為了說明,英國(美國)是海洋國家,他們之所以關注沙俄,就是不希望它進入地中海、大西洋威脅到自己的海洋利益,中西歐國家也不希望沙俄進入歐洲海域威脅到自己。而克里米亞半島就是黑海的鐵門栓,只要拿下了這個地方,就鎖住了沙俄的咽喉。對於沙俄也一樣,守住了克里米亞,就打開了面向巴爾幹地區和地中海的通道,帝國就有希望享受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陽光。

因此,克里米亞半島是沙俄、黑海和巴爾幹地區的「天元」,該地區的所有問題最終要在這裡解決,其它地區的軍事行動實際是湊熱鬧的。

這就是今天的俄烏戰爭。

俄烏戰爭打響之後,伊始階段俄羅斯希望使用閃電戰全面占領東烏克蘭但未獲成功。此後,俄羅斯開始調整戰略,將主要的進攻方向放在頓巴斯地區和亞速海西岸,烏克蘭在烏東頑強抵抗形成消耗戰,參考下圖:

這讓歐美各國興趣索然。根源在於頓巴斯地區對普京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完整奪取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州之後普京就可以宣布特殊軍事行動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對歐美來說卻意義有限,歐美關心的只有克里米亞半島這個「天元」。

如果歐美和烏克蘭奪取了克里米亞,一旦俄羅斯從烏克蘭或白俄羅斯向中東歐地區擴張,克里米亞的空軍就可以抄俄軍的後路和補給線,俄羅斯實質上就失去了向中東歐擴張的能力;北約海軍就可以控制黑海,徹底封死俄羅斯進入地中海的可能,即無法威脅美英的海洋利益也無法從海上威脅中西歐國家。這與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一樣並無區別。

「克里米亞」,才是烏克蘭的勝負手。

8月9日,克里米亞半島俄黑海艦隊海軍航空兵基地發生大爆炸,據後來的衛星圖片對比,俄空軍損失了數量不菲的飛機,福克斯認為俄軍損失了3.8億美元,而CNN認為這是二戰之後單日的最大戰損。無論俄烏雙方事後怎麼說,但大家都知道到底是誰幹的。隨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戰爭是2014年從克里米亞開始,就應該以克里米亞作為結束,就更清楚是誰幹的。

同樣在美洲時間8月9日,拜登政府宣布向烏克蘭提供55億美元的援助。在這筆援助之前,雖然俄烏戰爭已經打了5個多月,但今年美國總共才向烏克蘭提供了125億美元的援助。緊接著歐盟各國就宣布向烏克蘭增加15億歐元的援助。歐美的行為似乎可以看做是某種形式的鼓勵。

8月16日,俄軍位於克里米亞最大的軍火庫又發生了大爆炸,隨後位於克里米亞和赫爾松的俄軍軍火庫和飛機場等重要的軍事設施又發生多次爆炸。這其中的意圖很清楚,就是要削弱俄軍的後勤補給能力和空軍的戰略支援能力,為赫爾松和克里米亞的決戰做準備。

相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是弱國,在這場戰爭中如果沒有外界強有力的支援烏克蘭就沒有勝算。烏克蘭要獲勝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戰略,將自己的軍事戰略與歐美的戰略目標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歐美才會全力援助(甚至不排除有北約國家直接出兵),攻擊並最終奪取克里米亞半島就可以凝聚歐美和烏克蘭共同的利益,就是烏克蘭的勝負手。

從7月開始,烏克蘭開始將主要的攻擊方向放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門戶——赫爾松,目前又開始對克里米亞半島密集發動襲擊,說明烏克蘭開始抓住這場戰爭的勝負手。

克里米亞半島是黑海明珠,是俄羅斯面向歐洲和地中海的戰略支點。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戰敗之後沙俄實質上已經不再是一個歐洲國家,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於戰爭結束前夕過世,從此沙俄只能轉向遠東地區擴張。今天,俄羅斯也清楚克里米亞和赫爾松才是決戰之地,在以天然氣為槓桿努力分化歐美的同時,也不斷向該地區調集重兵,普京大帝要為自己的政治命運在該地進行最後的決戰。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總體戰局差不多是個平手。頓巴斯方向俄軍占優,但進展的速度不如蝸牛,赫爾松方向上就是烏軍不斷炸橋,俄軍不斷修橋,由於炸橋總比修橋的效率高,讓烏軍略顯主動。未來的戰局可能不會是現在的延續,當然也很難像現在這樣四平八穩:如果戰爭拖至冬季,就有利於俄羅斯坦克部隊的發揮;在普京天然氣戰略的打擊下歐美的通脹十分嚴重,這會考驗歐美對烏克蘭援助的可持續性;中美(或北約國家)會不會直接進場參戰,等等,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戰局走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