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戰敗的沙皇,只有死路一條

一批一批的俄國士兵開赴克里米亞,原始的運輸補給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軍隊需求,很多士兵還沒有抵達戰場,就死於饑寒、疾病和惡劣的天氣。僥倖抵達戰場後,又要面對英法聯軍的兇猛的火炮絞肉機。俄軍傷亡超過50萬人,脆弱的經濟瀕臨崩潰,一戰就打回了原形。戰爭還沒結束,尼古拉一世就是自盡了,他無法面對災難性的後果。

尼古拉一世

01

1855年2月18日,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冬宮服毒自殺,死前,他憤怒且絕望。

在世界史上,尼古拉一世雖然不如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那樣有名,但他絕對是俄國歷史上最有存在感的沙皇之一。

從1825年到1855年,尼古拉一世在位30年,他對內實行嚴酷的專制統治,把沙俄君主專制推向了頂峰,對外瘋狂擴張,極大地擴張了俄國版圖,同時鎮壓歐洲革命,充當歐洲憲兵,肆意干涉歐洲各國內政外交,使俄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達到了頂峰。

憑藉這兩個「頂峰」的「豐功偉績」,尼古拉一世在歷屆沙皇影響力排名中,怎麼也能擠進前三。

英國外交大臣克拉林頓,在議會演講時,是這樣評價尼古拉一世的:

「當我年輕的時候,支配歐洲大陸的是拿破崙。現在的情形是這樣——顯然,拿破崙的地位被俄國沙皇占有了。最低限度在這幾年中,他用各種計劃和各種方法,成為了歐洲大陸的立法者。」

這麼牛逼的一個人物,為什麼要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理由很簡單——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績已顯,尼古拉一世親自部署的歐巴托里亞戰役又遭遇慘敗,他接受不了失敗,以自殺保留體面。

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崇拜強者,膜拜強權,他們骨子裡需要一個強大的統治者,需要一個戰無不勝的大帝。

軟弱、無能以及失敗的沙皇,在他們看來根本不配做沙皇,不配得到臣民的效忠和擁戴。

俄國人可以忍受沙皇的殘酷壓榨,可以忍受苦逼的日子,卻無法忍受沙皇在國外打敗仗。

克里米亞戰敗,是俄國幾百年擴張史上遭遇的最嚴重挫折,它也意味著俄國從歐洲大陸霸權的頂峰跌落了下來。俄國評論家巴高金認為,克里米亞戰爭戰敗是俄國50年來推行的政策所結下的最苦的果子。

這個最苦的果子,無疑是尼古拉一世培育的。

所以,尼古拉一世自覺地自殺了。

02

尼古拉一世生於1796年,他是沙皇保羅一世的幼子,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即後來的亞歷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

1801年,保羅一世因政變被殺,長子亞歷山大繼位,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在亞速海邊休養時,突然駕崩,還有一個說法是亞歷山大一世沒有死,他看破紅塵,詐死隱居了。

俄國宮廷很奇怪,很多事情都是迷,尤其是關於沙皇的疾病、死亡、政變、亂倫、奇怪的癖好等不光彩的事情,就沒一個定論。

不管亞歷山大一世死沒死吧,沙皇的位置空了下來,大哥亞歷山大一世無子,二哥康斯坦丁又沒有權力欲,自願放棄皇位,於是尼古拉繼任了沙皇,稱尼古拉一世。

青少年時期的尼古拉

相比哥哥而言,尼古拉一世性格強勢,喜歡玩弄權術,一看就是會來事的人。

果然,尼古拉一世剛一繼位,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他們本可以衝進冬宮拿下沙皇全家,卻因為沒有果敢的領袖人物,遲遲不見行動,只是集結在參政院廣場上,要求尼古拉一世主動退位。

尼古拉一世緩過神來後,調集炮兵部隊炮轟廣場,然後派出騎兵部隊衝鋒,血腥鎮壓了這次起義。上位之初,就遭遇這樣的事情,這對尼古拉一世觸動很大:總有刁民想害朕。

他發誓:只要我一息尚存,革命就不會進入俄國。隨即開始拉清單,對參與起義的人展開大規模搜捕和懲罰。

十二月黨人的主體是貴族青年,因此尼古拉一世不信任貴族階層,總擔心他們叛亂,他只相信軍隊。

尼古拉一世從小不愛讀書,學習垃圾,但痴迷軍事,他接受的教育,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和國家警察制度那一套東西,長大後,又長期在軍隊服役,因此他對軍隊有特別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有在兵營里才快活。

在他看來,兵營「是很嚴格的,有絕對的法律性,沒有推論,也沒有反駁,事事井然有序。誰不先學會服從命令,就不會發號施令」。

他以治軍的模式治理國家,左右親信都是軍人,幾乎沒有一個文人,他喜歡繞過正常的國家機關,派親信到全國各地執行特殊任務,或者以幾個親信組建特別委員會,替代國家職能部門。

大臣會議、國務會議、參政院在他手裡都成了擺設,因為他最討厭審議、磋商以及任何程序上的拖延。他設立了規模龐大的沙皇辦公廳,凌駕於正常國家機構之上,直接處理國家事務,還擴大了警察權力,加強了政治特務活動,專門對付有革命思想的人和對他不忠的人。

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用於軍隊和警察,整個俄國籠罩在厚厚的專制恐怖之下。

在集權這一點上,尼古拉一世可類比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利用軍機處和密折制度,集權力於一身,總理天下庶務,把君主集權推向到了頂峰。

尼古拉一世

03

搞定國內的事情後,尼古拉一世把目光投向了外國。

不擴張的沙皇,是不合格的沙皇,對不起沙皇這個頭銜。

尼古拉一世認為大哥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政策太謹慎,他制定的新外交原則是奮發、果決、猛進。通俗點說,就是要大干猛干,理直氣壯地對外擴張,不要畏畏縮縮。

把近東納入勢力範圍,占領君士坦丁堡,拿下黑海海峽控制權,是歷代沙皇的夙願,既然叫夙願,那就是沒搞定。尼古拉一世立志超越各位先帝,搞定這個目標。

近東,是相對中東、遠東而言的地理概念,指距離西歐較近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指歐洲的巴爾幹國家、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

1826-1828年,尼古拉一世發動了對波斯的戰爭,吞併了裏海西岸大片土地。

戰爭剛一結束,他又馬不停蹄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12萬俄軍大破20萬土耳其軍隊,俄軍長驅直入,占領土耳其重鎮阿德里亞堡,威脅君士坦丁堡,逼迫其簽訂了城下之盟。

俄國從土耳其手中奪取了大片土地,並獲得了一系列特權。

理論上,俄軍這次可以滅了土耳其,之所以適可而止,是因為英國、法國以及奧地利也覬覦土耳其。如果做得太過火,可能引起這三國的干涉。

當時的歐洲,英法俄是三巨頭,奧地利次一點,德國和義大利四分五裂,沒什麼話語權。

土耳其這個西亞病夫,是列強們共同的菜,誰也別想獨吞,尼古拉一世雖然強勢,也不敢獨霸而引起公憤。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垂垂老矣,腐朽不堪,1831年埃及總督起兵反抗土耳其蘇丹,蘇丹馬赫穆德二世頂不住,向英法求援,遭到拒絕。

尼古拉一世主動向蘇丹提供幫助,俄國陸軍開到了君士坦丁堡,俄國海軍停泊在土耳其海峽,協助土耳其軍隊鎮壓起義。

當然,俄國人的幫助從來不是免費的,趁你病要你命,獅子大開口,這些都是常規做法。

1833年,俄國和土耳其簽訂了同盟條約,根據條約的秘密條款,土耳其承諾在戰時封鎖海峽,不讓其它國家軍艦通過,俄國軍艦則可以自由通過海峽出入黑海。

對此,奧地利首相梅特涅諷刺說「土耳其帝國政府成了出類拔萃的看門人」——俄國掌控了土耳其海峽,土耳其政府成了看門狗。

19世紀是英俄爭霸的世紀,俄國要維持歐洲大陸霸權,要尋找出海口,走向海洋。

英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千方百計聯合歐洲其他國家削弱俄國大陸霸權,堵住俄國出海口。

俄國的南下政策,損害了英國的殖民利益,一旦俄國衝出土耳其海峽,整個地中海、印度,都將受到威脅——這是英國利益生命線。而且,兩國在波斯、阿富汗的衝突也很激烈。

土耳其海峽是阻擋俄國南下的天然屏障,英國無法坐視俄國獨霸海峽的控制權。

於是,英國召集包括俄國在內的歐洲主要國家到倫敦開會,搞了個倫敦公約,規定:列強採取一致行動,保證土耳其不受侵犯,和平時期禁止一切外國軍艦通過土耳其海峽。

意思很明顯,土耳其是大家的菜,不許獨吞,這是列強達成的共識,尼古拉一世雖然很不情願,但不得不吐出獨霸海峽的特權。

04

時間流逝,一晃十年。

上次獨霸土耳其海峽受挫後,尼古拉一世對此耿耿於懷。

解決問題要抓關鍵,關鍵就是英國。如果不搞定英國,俄國就無法控制土耳其海峽。

1844年,尼古拉一世親自去了一趟英國,與首相、外交大臣談笑風生,談論的主題是如何瓜分土耳其:你老說土耳其是大家的菜,那你倒是分菜,分到碗裡的菜才是自己的菜,我已經等不及了。

尼古拉一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土耳其是垂死的人了。我們可以竭力去保全它的生命,但不會有什麼成效。它不得不死了,所以它一定會死的。這將是一個緊要關頭。我預料,我不得不出動我的軍隊,那時奧地利也會這樣做。在那種情形下,除了法國我對誰都不擔心。法國想要什麼?我怕它在非洲,在地中海,甚至在東方,都想得到很多東西······英國難道不應當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放在有事的地方嗎?[page]

翻譯過來就是,咱哥倆把土耳其瓜分了吧,搞個協定,時機成熟了就動手,等法國和奧地利摻和進來了,就遲了。法國人野心很大,你要小心。

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靜靜聽著尼古拉一世的講話,未置可否,沒有表態。

有時候,不表態也是一種表態。

你說了這麼多,不就是想要海峽的控制權嗎?我偏偏不如你的意。維持現狀,挺好的。

1848年,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而歐洲大部分國家還處於君主與貴族專制的統治之下,這種體制束縛了資本主義發展。為了打破舊體制,平民階層和自由主義者揭竿而起,歐洲各國爆發了一系列武裝革命。

前面說了,尼古拉一世最聽不得「革命」二字,一旦各國君主專制政體崩潰,俄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將不復存。而且,別的國家都革命了,俄國也很難獨善其身,到時候就是俄國人將起來革沙皇的命。

所以,俄國必須協助歐洲各國扼殺革命。

歐洲革命

尼古拉一世出動40萬大軍,幫助奧地利和普魯士擺平了起義,充當了歐洲憲兵的角色。

拿破崙顛覆歐洲秩序的時候,俄國掀翻了拿破崙,歐洲革命顛覆歐洲秩序的時候,又是俄國鎮壓了革命,俄國豈非歐洲的救世主?

尼古拉一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奧地利皇帝約瑟夫還是個孩子,沒有俄國的幫助,他能不能搞定革命都是未知數,普魯士力量有限,翻不起大浪,沒有俄國鎮場子,說不定也在革命中翻車了。

法國經歷了革命的重創,拿破崙三世剛剛上台,政局不穩。這個拿破崙三世是拿破崙的侄子,與英國關係很不好,英法似乎沒有合作對付俄國的可能。

尼古拉一世環顧一周,感嘆道:天下英雄,唯英吉利與俄羅斯耳!

俄國太猛了,已經沒有誰能阻擋它瓜分土耳其、拿下海峽控制權。

尼古拉一世決定大幹一場。

05

1853年1月,尼古拉一世找英國駐俄大使西摩爾談話,主題和十年前一樣,商量瓜分土耳其。此後,類似的談話又進行了3次,看得出來,尼古拉一世確實等不及了。

同年6月,英國外交大臣羅塞爾給尼古拉一世發了一份密件,逐條批駁尼古拉一世的提議,警告如果它一意孤行,可能引起歐洲戰爭。

今時不同往日,尼古拉一世自認為歐洲大陸已沒有對手,英國雖然厲害,但也只海上厲害,陸地上你能奈我何?不管英國同不同意,他都要干,他已經忍夠了。

動手之前,還得個理由。

理由嘛,只要想找,沒有找不著的。

巴勒斯坦小鎮伯利恆,有一座聖誕教堂,是耶穌誕生之地,也是基督教的聖地。

信奉天主教的法國,信奉東正教的俄國,都想要這個教堂的鑰匙。

這表面上是一把鑰匙的控制權,實際上是教權之爭以及法俄兩國的權力之爭。

巴勒斯坦當時屬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蘇丹左右為難,權衡良久,他把鑰匙給天主教徒。

尼古拉一世怒了,正想著怎麼收拾你呢,你送上門來了。

尼古拉一世派緬希科夫為全權代表出使土耳其,緬希科夫名義上是來解決鑰匙爭議的,實際上是來挑事的,他態度極其猖狂,訓土耳其蘇丹就像訓孫子一樣,土耳其大臣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屁,想怎麼罵怎麼罵。

罵完爽完之後,緬希科夫提出了要求:土耳其境內1200萬東正教徒接受俄國保護,兩國締結一個類似於1833年的條約——當海峽看門人,限5天之內答覆。

緬希科夫

你這是來談判的,還是來勸降的?

土耳其即使再垃圾,也不敢答應這樣的條件啊。

緬希科夫很大氣:這次我是穿便服來的,下次我要穿軍裝來了,再見。

1853年11月1日,俄國向土耳其宣戰,尼古拉一世叫囂:1854年的俄國能夠表現出它依然像1812年那樣強大。

1812年,俄國擊敗了拿破崙的入侵,尼古拉一世的叫囂,明顯是喊給法國聽的。

傻子都知道,土耳其把鑰匙交給天主教,拒絕俄國的要求,背後肯定有法國支持。

的確,這一次法國不僅要給土耳其出頭,它還與英國達成了和解,一起對付俄國。

拿破崙三世想通過對俄戰爭,摧毀反法的維也納體系,從俄國手中奪回歐洲大陸霸主的位置,恢復拿破崙帝國的榮光。

英國還是老政策,支持歐洲大陸強國相互對抗,同時極力阻止俄國控制土耳海峽。

都要對付俄國,暫時合作一下吧。1854年3月,英、法對俄宣戰。

英法結盟後,奧地利和普魯士動搖了,歐洲革命時,這兩國受過俄國的幫助,但現實利益面前,過去的恩惠算個屁。

俄國要是贏了,還不狂上天?哥倆以後沒好日子過——奧地利將被俄國三面包圍,普魯士的統一大計必將被俄國壓制。哥倆雖然沒有參戰,但陳兵邊境,牽制了俄軍,實際上偏向英法。

此外,義大利的撒丁王國(這個王國後來統一了義大利),也支持英法。

歐洲主要大國幾乎都反對俄國,俄國在國際上極其孤立。

06

別看俄國到處秀肌肉,什麼歐洲大陸霸主,世界老二。

實際上這都是虛的,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外強中乾。

經濟上它是落後的農奴制,政治上它是君主專制,體制決定了它指揮體系和軍事技術的落後。

尼古拉一世鍾愛軍隊,但他太過集權,強調盲目服從,手下將領都變成了奴才,他們謹小慎微,缺乏主動的進取精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官僚主義現象嚴重,指揮體系無能且低效。

軍隊技術裝備上,俄國軍艦以風帆戰艦為主,蒸汽船很少,陸軍的95%還在使用一個世紀以前的老式滑膛槍,射程只有150米左右,精度很低。開戰前,俄軍甚至連一幅克里米亞半島的完整地圖都沒有。莫斯科以南沒有鐵路,俄軍運輸仍依賴馬車,效率極其低下。

反觀英法聯軍,戰艦基本是蒸汽船,陸軍裝備了遠程大炮和新式線膛步槍,步槍有效射程可達500米,精度更是碾壓俄軍;運輸方面,英法從大西洋往克里米亞運兵比俄國從聖彼得堡往克里米亞運兵還要快。

戰略戰術方面,俄軍的作戰思想大體停留在拿破崙戰爭時代,遠遠跟不上時代。

總之,俄國的落後,是全面的落後,指望吃老本打贏新式戰爭,無疑痴人說夢。

一批一批的俄國士兵開赴克里米亞,原始的運輸補給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軍隊需求,很多士兵還沒有抵達戰場,就死於饑寒、疾病和惡劣的天氣。僥倖抵達戰場後,又要面對英法聯軍的兇猛的火炮絞肉機。

俄軍傷亡超過50萬人,脆弱的經濟瀕臨崩潰,一戰就打回了原形。

戰爭還沒結束,尼古拉一世就是自盡了,他無法面對災難性的後果。

死前,他把爛攤子交給兒子亞歷山大:為俄羅斯服務吧。我本想把最困難、最沉重的擔子挑起來,把一個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緒的、幸福的王國交給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種安排。

一個窮兵黷武的帝國,野心很大,卻力不從心。一個專制狂妄的沙皇,盲目自信,誤判形勢,高估自己的實力,低估對手的反抗意志,以及西方大國的戰爭決心,最終吞下最大的苦果。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俄國這次沒有搞定西亞病夫土耳其,反被英法打的滿地找牙,回過頭來,俄國在東亞病夫大清王朝身上找補償,趁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輕鬆攫取了大片土地和特權。好一招傷害轉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

來源:戰爭藝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