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微博炸鍋!美國是北溪黑手?

——揭謊:美國是北溪黑手?微博瘋傳美教授無據言論

10月3日,一名美國經濟學家指稱是美國炸毀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的消息在中國的新浪微博上炸開了鍋。

10月3日,一名美國經濟學家指稱是美國炸毀北溪1號和2號天然氣管道的消息在中國的新浪微博上炸開了鍋。

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海底建造的這兩條用於將天然氣從俄羅斯輸送至德國的管道在9月26日被發現出現泄漏。不過,由於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一系列經濟制裁,這兩條管道在事發時都沒有投入運行。

管道事故被發現後不久,歐洲官員援引地震學讀數初步判定管道破裂「是蓄意行為的結果」,而且國家行為體很可能參與其中。但「黑手」是誰?這一點至今未知,歐洲仍在就此進行調查。

10月6日,瑞典初步調查顯示,管道遭「重大人為破壞」的嫌疑增加。俄羅斯要求參與瑞典的事故調查,但被拒絕。瑞典首相瑪格達萊娜·安德松10月10日表示,莫斯科可在位於瑞典專屬經濟區內的事故海域進行自己的調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接受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採訪的一個視頻片段在微博一躍成為熱門話題。與之相伴的話題標籤「美經濟學家直言北溪是美國炸的」截止目前已有超過8400萬瀏覽量。

薩克斯對彭博社說:「我敢打賭,(炸毀管道)是美國的行動,也可能是美國和波蘭的行動。」新聞節目主持人湯姆·基恩(Tom Keene)隨即要求薩克斯為其說法提供證據。

薩克斯聲稱,有證據顯示美國直升機曾出現在管道附近區域。他也將喬·拜登(Joe Biden)政府就北溪管道所做表態作為證據——

「首先,有直接的雷達證據表明,通常駐紮在(波蘭)格但斯克的美軍直升機在該區域上空盤旋。

「我們也看到了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所做出的威脅,說『無論用什麼辦法,我們都會終結北溪』。

「我們還看到了(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上周五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表的引人注目的聲明......他說『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如果你真的擔心重要國際基礎設施的安全問題,這樣的表述方式很奇怪。」

薩克斯說,他與「世界各地」的人談論管道事件,「他們覺得是美國乾的。」薩克斯還聲稱,一些美國記者也「私下」向他表示,炸毀管道「當然」是美國所為。

薩克斯的上述言論具有誤導性,且與克里姆林宮推動的並被中國外交官和中共官方媒體進一步誇大的敘事相呼應。

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期的一次表態也被俄羅斯以及一些長期進行反西方宣傳的推特帳號和美國保守派媒體人士放大,並被誤導性地作為顯示美國是管道破壞幕後黑手的強烈跡象。

布林肯與加拿大外交部長梅拉妮·喬利(Melanie Joly)9月30日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時,被問及美國在管道破壞事件後如何幫助緩解歐洲日益惡化的能源危機。

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並因此受到經濟制裁之前,歐洲約四成的天然氣和德國約一半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北溪2號管道雖已建成,但尚未被批准營運。9月初,俄羅斯以技術故障為由宣布無限期暫停通過北溪1號管道向德國輸送天然氣。俄羅斯這一決定的宣布是在七國集團(G7)同意對俄羅斯石油設定價格上限的幾小時之後。

布林肯在回答中提到,歐洲在減少能源需求方面已做出了重大努力,並正在努力過渡到可再生能源。

「最終,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布林肯對記者們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可以從此消除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從而讓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沒法再把能源武器化作為推進其帝國計劃的手段。」

出於對歐洲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而引發的能源安全關切,華盛頓長期以來一直反對北溪項目,這從來不是什麼秘密。

「確實,拜登政府和它的前任一樣,反對北溪輸油管道項目,因為它們會增加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紐約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馬克斯·布特(Max Boot)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寫道。

「但認為美國會因此採取會傷害我們在歐洲最親密盟友並增加國內通脹壓力的人為破壞行動,這是很奇怪的。」

布特補充說,拜登政府成功在俄烏問題上團結了歐洲盟友,「絕對不會冒襲擊歐洲能源基礎設施所可能帶來後果的風險。」

[page]美國的一些軍事觀察人士雖然不認為美國參與破壞管道,但仍表示,布林肯的這一表述給克里姆林宮送了一份宣傳禮物。

「在俄羅斯暗示美國應對該事件負責之後,美國國務卿稱北溪管道的損壞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是一個巨大的非受迫性的失誤,」美國空軍退伍軍人、軍事分析人士派屈克·福克斯(Patrick Fox)在推特上寫道。

至於薩克斯所提到的顯示美國直升機出現在管道海域的雷達證據,德國新聞媒體德國之聲(DW)報導表示,這一所謂的證據「站不住腳、具有誤導性。」

該指控的出處看似是俄羅斯智庫瓦特伏(Vatfor)9月27日在其Telegram帳號上發布的一則帖子。當中聲稱,瓦特伏在9月2日「注意到一架代號為FFAB123的美國直升機執行了有趣的動作」,並在之後確認這架直升機是美國海軍的西科斯基MH-60海鷹多用途直升機。

「通過將FFAB123的路線疊加到昨天的事故地圖上,我們得到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結果——這家直升機沿著北溪2號路線飛行,或甚至在事故發生的兩個點之間飛行,」瓦特伏在Telegram上寫道。

但問題是,上述描述並不準確。

德國之聲在FlightAware航空路線追蹤網站上查閱了FFAB123直升機在9月2日的飛行路線,並通過丹麥海事局的網站確定了管道泄漏處確切位置的地理坐標。

德國之聲的發現與瓦特伏的發現相矛盾——

「9月2日,飛行路線跟蹤器顯示FFAB123在博恩霍爾姆(Bornholm)附近的一條飛行路線,確實與(瓦特伏)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圖像相對應。FFAB123在博恩霍爾姆島以東的波羅的海上空飛行了幾圈。然而,如果將天然氣泄漏處的地理坐標和飛行路線疊加在地圖上,就會出現與(瓦特伏)在社交媒體帖子中聲稱的不同的情況。

「FFAB123沒有沿著管道飛行,甚至都沒有靠近管道泄漏處的位置。特別是,北部泄漏處距離FFAB123的飛行路線很遠。根據我們的測量,FFAB123的飛行路線與不同局部泄漏處的距離分別為9公里或30公里(5英里或18英里)。」

德國之聲的事實核查得出結論說,俄羅斯聲稱「美國直升機應為天然氣泄漏負責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具有誤導性。」

負責俄羅斯、烏克蘭和歐亞大陸事務的美國副助理國防部長蘿拉·庫珀(Laura Cooper)在10月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告訴記者,「美國沒有以任何方式參與」對北溪輸油管道的襲擊。美國之音「揭謊頻道」10月6日就該直升機相關的俄方指控向國防部尋求置評,五角大樓重申了上述否認,並表示任何認為美國參與管道破壞行動的猜測都是「荒誕」的。

隨著歐洲繼續就管道事故進行調查,西方政府告誡不要對事故肇事方進行任意猜測。

「先把所有事實都擺在桌面上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我們將在未來幾個小時和幾天內密切關注這一問題,」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9月27日表示。

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京已在一次電視講話中無憑無據地指控西方襲擊北溪管道,至今還沒有任何西方政府認定俄羅斯是肇事方。

但是,許多西方觀察人士將俄羅斯列為頭號嫌疑人。

這兩條北溪管道是俄羅斯國有企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中文簡稱「俄氣」)的財產。但俄羅斯怎麼可能會攻擊自家的兩條甚至都沒在運行的管道,從而失去歐洲能源問題上的籌碼?對此,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馬克·加萊奧蒂(Mark Galeotti)在英國《旁觀者》(The Spectator)雜誌上寫道:

「答案很可能是——這是一個警告。如果你想發出這樣的信號:如果被逼升級行動,你可能會將外國的管道和其他海底資產也視為可攻擊對象——作為全球網際網路主幹的水下電纜顯然是擔憂所在——那麼更安全的選項是打擊你自己的財產。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已警告說,任何蓄意破壞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行為都將得到『最強烈的回應』。但當這些基礎設施不是你的、沒在使用、也不太可能在未來使用時,做出嚴肅回應的難度就加大了。」

《華盛頓觀察家報》(The Washington Examiner)的國安事務撰稿人湯姆·羅根(Tom Rogan)寫道:「認為俄羅斯會炸毀自己的輸氣管道和相關天然氣出口市場的想法似乎很荒謬。但那是因為我們在通過西方安全的視角來考慮這件事。而俄羅斯情報機構的文化為風險/收益評估上難以預料的行動和陰暗的戲劇性行為拍手叫好。此外,在襲擊發生前,這些管道基本沒在運行。俄羅斯2月入侵烏克蘭後,北溪2號被德國徹底——儘管晚了一步——叫停。普京最近叫停了北溪1號,以此要挾西方削弱制裁。」

美國線上新聞雜誌Vox援引歐盟-俄羅斯關係專家斯特凡·邁斯特(Stefan Meister)的話寫道,「儘管歐洲天然氣價格最近有所下降,但像北溪管道泄漏這樣的衝擊性的事件可能會再次擾亂能源市場,其所意味的後果次之,主要是作為一次提醒,能源形勢是多麼脆弱。」

邁斯特也強調,目前沒在使用的輸氣管道對俄羅斯來說「幾乎毫無用處」。

「這意味著(利用它的方式)就是炸毀它,從而影響天然氣市場,」梅斯特在接受Vox採訪時表示。「這不影響天然氣供應,但更多的是影響心理因素。」

9月28日,克里姆林宮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稱,西方有關俄羅斯炸毀自己的輸氣管道的猜測是「非常可預見的,也是可預見的愚蠢」。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首先,北溪2號的兩條線路都充滿了天然氣——整個系統都已準備好輸送天然氣,而且天然氣非常昂貴......現在,這些天然氣飄散在空中。」

「我們會對這樣的結果感興趣嗎?不,我們不想要這樣,我們已經失去了一條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路線,」他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