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國際商貿展萎縮至疫前八分一 主辦方批嚴苛防疫「陰乾」展覽業

主辦單位表示,今屆Mega Show的規模大幅萎縮至新冠疫情前的八分之一,只有450個參展商、大約700個攤位,估計買家可能鉛減9成到只有2、3千人左右。有參展商表示,展會氣氛相當冷淡(美國之音/湯惠芸)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30年歷史的國際商貿展Mega Show停辦兩年,星期二起一連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復辦,規模大幅萎縮至疫情前的八分之一,只有大約700個攤位,買家入場人數可能銳減9成。

主辦單位康亞有限公司董事張瑞貴批評,港府擠牙膏式放寬防疫措施,導致海外參展商和買家來港意欲甚低,長此下去香港的國際商貿展只會被「陰乾」,呼籲港府公布復常路線圖。有參展商表示,香港的0+3入境措施相當複雜,令人感覺香港仍然很危險,買家可能被嚇跑。

有30年歷史的最大型亞洲產品採購展:國際商貿展Mega Show,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停辦兩年,星期二(11月15日)起一連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復辦。

Mega Show規模大幅萎縮買家或銳減9成

香港國際機場排隊接受核酸檢測的入境旅客人龍(美國之音/湯惠芸)

主辦單位康亞有限公司董事張瑞貴接受傳媒訪問表示,今屆Mega Show的規模大幅萎縮至疫情前的八分之一,只有450個參展商、大約700個攤位,比疫情前接近3,900個參展商、大約5,000個攤位相差甚遠,估計今年買家入場人數可能銳減9成。

張瑞貴說:「買家我們在疫情之前大約是3萬多至4萬個,這些全部都是International Traveler(國際旅客)來的,真的買家來的,他(們)真的可以帶動到全年香港的經濟,我想今年十分一左右吧,2、3千我都叫做笑了,因為很多買家我們已經預先邀請他們過來,我們預先知道數字了,因為我們都給補貼他們,以及跟他們有書信來往,告訴他們有那些參展商可以看,我們已經知道大約差不多這個數字的了。」

張瑞貴表示,作為主辦單位他們不只要補貼海外買家每人500美元,比疫情前每人100美元大幅增加,也要補貼參展商,有些外國參展商需要補貼他們部分機票金額,他批評港府一日不放寬防疫措施,來香港的機票一定不會便宜。

張瑞貴說:「正正因為你不夠人搭、沒有人肯來香港,自然沒有飛機,就更加機位少了,機位少就更加會貴了,這個是相輔相承的,這個不會變的,總之香港政府一日不放寬沒有人肯來的話,航空公司一定不會加到班(機),亦都不會機票便(宜)的,這個是不變的定律來的,供求來的。」

主辦方慨嘆香港經濟一枝獨「瘦」

Mega Show主辦單位康亞有限公司董事張瑞貴批評,港府「擠牙膏式」放寬防疫措施,導致海外買家來港意欲甚低,長此下去香港的國際商貿展覽只會被「陰乾」(美國之音/湯惠芸)

張瑞貴批評,港府「擠牙膏式」放寬防疫措施,導致海外參展商和買家來香港意欲甚低,長此下去香港的國際商貿展只會被「陰乾」,形容是「死路一條」。

張瑞貴表示,同樣是外放型經濟,新加坡和泰國今年放寬旅客入境防疫措施之後,明年的經濟預測都有增長,他慨嘆香港的經濟一枝獨「瘦」,但是「瘦身」的「瘦」。

張瑞貴說:「其實一個展覽會、我們這樣的國際貿易型展覽會,這麼大型的,是一個香港經濟的輻射來的,我們做得好的話,那一年的經濟一定好。好了,剛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財爺』(財政司長)講明了,明年的經濟(增長)將會3.2%來Down Turn(負成長),但是相比起大家都是外放型經濟的新加坡、泰國那些,它們的forecast(預估)明年(經濟)是2點多或者3點多(百分點)的增長,這樣香港真的是一枝獨」瘦」了,但是『瘦身』的『瘦』,這樣你說了,大家同一個外放型經濟,亦都是叫做慢慢走向一個叫做復常的狀況的時候,為何香港是Down Turn(負成長)人家是Up(上升)呢﹖就是因為那個防疫措施而已。」

呼籲李家超公布清晰的香港復常路線圖

張瑞貴呼籲特首李家超公布一個清晰的香港復常路線圖,對於李家超在星期二(11月15日)表示,不要糾纏入境防疫措施」0+幾」的問題,應該著眼於風險管理,張瑞貴認為,如果港府的防疫措施風險管理,可以令到經濟及民生有所平衡,根本香港的經濟不需要下行。

張瑞貴表示,今年8月香港對入境人士的酒店隔離措施放寬至3+4,即是3日酒店隔離加4日手機監察,9月份進一步放寬至0+3,即是3日手機監察免酒店隔離,但是每日訪港旅客人數反彈乏力,以11月12日為例,只有14,624人入境,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居民,中國內地訪客只有1,886人,來自其他地方的訪客更少至1,635人。

張瑞貴表示,0+3入境措施之下,港府要求入境旅客接受多次防疫核酸檢測,既複雜又欠透明度,商務旅客的行程一般緊密,實在難以接受3日「黃碼」限制,期間不能夠進入餐廳、酒吧等飲食及消遣場所,最令旅客擔心的是一旦確診,需要強制7日隔離,他形容這些防疫措施是「趕客」(嚇退客人)。

香港或失去「亞洲展覽之都」地位

張瑞貴表示,香港素有「亞洲展覽之都」的美譽,不過,他估計過去3年在疫情嚴厲的防疫措施之下,香港整體展覽會流失6至7成。

張瑞貴說:「我想流失了6、70%左右,很簡單香港珠寶展是全世界第一位的,去年都去了新加坡做,香港沒得做的了,皮革展都去了杜拜,連最大的珠寶展都走了去新加坡,你說是不是呢﹖全世界Number One(第一位)的珠寶展都走了去新加坡,這樣你說『亞洲展覽之都』的名(稱)還在不在呢﹖」

張瑞貴表示,泰國和新加坡的展覽場地在今年已經爆滿,如果香港不儘快復常,恐怕會失去「亞洲展覽之都」的稱號。他又表示,新冠疫情之前,Mega Show是每年秋季在香港舉行的最大型亞洲產品採購展覽會,是亞太區舉足輕重的展貿平台,涵蓋禮品、家品、家居裝飾、餐廚用品、時尚配飾、生活品味產品、玩具、嬰兒用品、聖誕節日用品及運動用品等,這類國際商貿展每年直接或間接為香港帶來數以億計外匯收益的風光日子,可能成為追憶。

張瑞貴說:「很多譬如一些搭建攤位的人,以前香港我們譬如起5、6千個攤位,兩日之內搞定,你說當中動用幾多人呢﹖而這些人都已經去了新加坡、策劃那些都去了新加坡,(攤位)物料都去了新加坡,你叫他(們)回來很容易的,你香港有得做(展覽)就回來了,你香港都沒得做,你說有幾多大型展覽會香港現在做得到﹖你可以問問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這3年有幾多展覽會是用盡新翼、舊翼的呢﹖沒有的,最多用3個Hall、4個Hall(展館),但是疫情之前呢,每一年起碼有10場是所有新翼、舊翼用盡的,那麼那些人去哪裡呢﹖」

人們用腳對香港防疫措施投不信任票

張瑞貴表示,抗疫近3年,不少資深業內人士失去工,零收入,流失人才,他認為相當可惜。至於如何吸引展覽業人才回流,張瑞貴表示,唯有靠「銀彈政策」。張瑞貴又表示,世界各地的人已經用腳證明,不會對香港政府的防疫政策投下信心的一票。

張瑞貴說:「人是用腳(表態),即是簡單講、我常常跟我的同事說,世界各地的人民是用對腳來投票,告訴香港市民、告訴香港政府,香港的防疫政策他們是不會投信心的一票,就是這麼簡單,入境的數字就告訴你了,這一行(展覽業)的專業人才都是會根據展覽會而走,哪裡有展覽會就去哪裡,最簡單。」

台灣參展商指買家可能被防疫措施嚇跑

台灣參展商大倫汽球公司銷售代表王莉霜表示,香港的「0+3」入境防疫措施相當複雜,如果她是買家會被嚇跑(美國之音/湯惠芸)

來自台灣的參展商大倫氣球公司銷售代表王莉霜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過去幾十年該公司都會來香港參加Mega Show,因為可以配合廣州的秋季交易會,不過,今年廣交會可能停辦,估計來香港的買家也會減少。

王莉霜表示,香港的0+3入境措施相當複雜,光是入境前要網上登記衛生署要求的疫苗接種紀錄,取得」綠碼」已經相當麻煩,令人感覺香港仍然很危險,買家可能被嚇跑,如果香港繼續實施0+3入境措施,她不會考慮再到香港參展。

王莉霜說:「我就一直在想,這麼複雜我如果是買家我會被嚇跑了,因為我是覺得太麻煩的時候你客人也會覺得很麻煩,而且覺得好像真的很危險的樣子,本來沒有那麼危險,因為歐洲都開放了,連口罩都沒有戴,可是來香港變成好像是不同世界這樣子、很嚴格,然後出去外面也不能亂出去,餐廳也不能進去。」

王莉霜表示,從香港國際機場一下飛機,旅客就被安排去接受核酸檢測,她說真的有被嚇到,在台灣從來沒有這樣排隊做核酸檢測的經驗,只有在報章上看到中國的民眾每天要排隊做核酸檢測,她在台灣也從來沒有做過核酸檢測,所以覺得香港有點危險。

王莉霜表示,對上一次來香港參展是2019年,據她觀察今年的規模不及過往的3分之一,她認為這樣小規模的展覽對外國買家缺乏吸引力,因為要接受那麼多防疫限制,能夠接觸的參展商也不多,如果她是買家寧願去沒有防疫限制的歐洲參觀貿易展覽會。

土耳其參展商指0+3不會再到香港參展

來自土耳其的參展商Servet表示,香港的「0+3」入境防疫措施相當複雜,如果繼續實施他不會再來香港參展(美國之音/湯惠芸)

來自土耳其的參展商Servet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過去曾經參加6次Mega Show,主要是配合廣州的秋季交易會,他認為相比過往,今年Mega Show的氣氛相當冷淡,他在香港國際機場入境的時候,已經感受到疫情的狀況,他感到相當驚訝,機場的餐廳和店鋪大部分都沒有營業,情況跟已經解除防疫隔離措施的歐洲相差甚遠。

Servet表示,香港的0+3入境措施相當複雜,如果繼續實施他不會再來香港參展。

Servet說:「這是很複雜的狀況,香港政府需要太多申請入境的資料,因為我們的國家土耳其這些防疫限制已經結束了,對我們來說這些防疫措施太困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