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85%的腸癌由息肉惡變而來,留意這些排便症狀,或能提前發現

體檢的時候發現大腸息肉,這可把55歲的老向嚇了一跳。現在網絡發達了,老向在網絡里一搜息肉,得知發現了腸息肉不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息肉很可能惡變,最終發展成大腸癌

越想老向越害怕,於是他趕緊掛了消化內科門診號,尋求醫生的幫助。

在診室里,我詳細查看了老向的腸鏡檢查報告單,詢問他有沒有什麼特殊的不適。

老向說,自己一切正常,食慾好,大小便正常,也沒哪裡不舒服,之所以做腸鏡檢查,是因為前不久一個親戚查出了大腸癌,自己只是常規進行一次體檢而已。

事實上,很多人都有老向這樣的經歷,只是做一次腸鏡體檢,結果就發現了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很常見的一種腸道病變,在我們消化內鏡中心,幾乎每天都能發現罹患大腸息肉的患者,大腸息肉主要是指結直腸息肉,它是一種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它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四種因素有關。

①遺傳,有一些特殊類型的大腸息肉,比如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Gardner症候群(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骨瘤-軟組織瘤症候群),Peutz-Jephers症候群(黑斑息肉症候群)等引起的息肉,均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

②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長期高脂肪飲食,缺少膳食纖維的攝入,會增加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而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穀類植物和水果則能降低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③長期吸菸及酗酒,均能增加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④有腸道基礎疾病,比如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患者,更易罹患大腸息肉。這可能是腸道慢性炎症反覆刺激腸黏膜所致,這些患者往往更易罹患炎性息肉。

大多數時候,大腸息肉不會引起任何不適,它不痛不癢,只是在腸鏡檢查的時候意外被發現。

只有極少數的大腸息肉,會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大便性狀改變,同時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比如腹痛,腹瀉,還有極少數的患者會出現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注意留意這些排便症狀,及時去醫院做腸鏡體檢,有時能提前發現這些隱藏很深的息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發現大腸息肉,認為只是小小的息肉,自己又沒什麼不適,完全可以不管它,但也有些人得知自己有大腸息肉後,驚恐萬分,他們害怕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腸息肉會發展為大腸癌,到時候再來治療,必定得不償失,所以發現了不如早點切除好。

我告訴老向,大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關鍵是看它的病理學性質。

按照病理學性質,大腸息肉共分為三種類型,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惡變率也有明顯的差異。像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均屬於非腫瘤性息肉,惡變的風險很低很低,打個比方,這好比彩票中獎。

腺瘤性息肉則屬於腫瘤性息肉,根據息肉中絨毛成分的多少,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像老向的腸息肉,病檢提示為絨毛狀腺瘤,其實就屬於腺瘤性息肉。總體來講,腺瘤性息肉癌變的風險要遠遠超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毫不誇張地說,85%的腸癌都是由這種類型的息肉惡變而來。

研究發現,50%-70%左右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性息肉,它的發展過程是正常腸黏膜-腺瘤-癌,這個過程大約是5-15年左右的時間。在腺瘤性息肉里,管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分別為10.2%、33.6%、50.4%。

鑑於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惡變的風險很低,所以發現了也可以動態觀察。如果在觀察的過程中,息肉沒有任何變化,你也沒有任何不適,那麼就無需進一步干預。但是腺瘤性息肉則不同,鑑於腺瘤性息肉有較高的惡變風險,存在於腸道里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所以發現腺瘤性息肉,最好還是及時切除,很多人害怕手術導致的創傷,覺得為了切除息肉而去進行外科手術,得不償失。作為消化科醫生,我常常告訴患者,目前切除大腸息肉,主要通過微創方式,由於消化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腸鏡不僅成為大腸息肉的一種檢查方式,還是有效治療的工具。

內鏡下切除大腸息肉具有視野清晰,創傷小,療效佳,恢復快等優勢,所以目前被廣泛用於大腸息肉的治療,這種微創方式,並不會在體表留下任何傷口。

很多人認為只要醫生把大腸息肉切除了,那麼它一定不會復發了,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無需再到醫院去複查,事實上,這樣的觀點並不正確。

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半年前切過腸息肉,可是僅僅只是過了半年的時間,去醫院複查發現腸道里又長息肉了。國外有研究報導,大腸腺瘤性息肉摘除後3-5年內的復發率在20%-50%,國內的研究則報導,息肉摘除後1年內累計復發率為38.1%,2年內累計復發率為78.2%。

由此可見,大腸腺瘤性息肉不僅有一定的復發率,而且復發率還不低。

為了降低大腸息肉的復發率,即便切除了,也一定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由於缺少足夠的膳食纖維是誘發大腸息肉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切除腸息肉之後,一定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不要頓頓都是大魚大肉,還應該注意補充蔬菜、水果和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還要戒菸戒酒。鑑於大腸息肉有復發傾向,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大腸息肉切除後,按照半年,一年,兩年,五年的時間間隔定期到醫院複查腸鏡。

對於復發的大腸息肉,如果病檢還是屬於腺瘤性息肉,可以考慮再次摘除。很多人擔心,做手術的頻率太高,會對腸道造成傷害。事實上,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內鏡下摘除腸息肉屬於微創,它不是切除腸管,並沒有改變腸道的結構,雖然做息肉摘除可能存在一定的出血和穿孔風險,但總體來說,進行息肉摘除,患者的獲益遠遠大於風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 醫學原創故事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