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瘋了!「我國殯葬業蓬勃發展 人民群眾成最大受益者」

近年來,對殯葬工作越來越重視,把殯葬作為重要民生事項,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手機 APP、微信公眾號、服務熱線等方式在線辦理殯葬服務,得益於「網際網路+殯葬服務」的發展。

十年奮進,不斷探索;十年奮進,砥礪前行。

我國殯葬事業和殯葬改革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從單一條例到多方合力、從大操大辦到移風易俗、從散埋亂葬到節地生態安葬……喪葬習俗改善的背後,是滿足群眾「逝有所安」的生動體現,是衝破思想藩籬、革故鼎新的探索與實踐。

十年間,我國殯葬事業緊緊圍繞建設惠民、科技、綠色、文明、生態殯葬,以創新殯葬管理機制為動力,以推動喪葬習俗改革為主線。

以滿足群眾殯葬需求為導向,以提升殯儀服務水平為保障,全國殯葬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腳步越來越堅定、措施越來越具體、成效越來越顯著。

緊盯發展需求,引領推動殯葬持續向前。

通過保障群眾「身後事」,是推動殯葬工作持續穩健發展的保障。高度重視殯葬領域建設,並鼓勵地方先行。

十年來,殯葬領域頂層設計逐步完善;殯葬移風易俗被納入,發布殯葬行業標準 30 餘項,為新時代殯葬提供了指引。

近年來,殯葬改革和殯葬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為滿足群眾對殯葬改革的新期待,保障群眾「身後事」,為推進殯葬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此外,《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確定 80 個單位和地區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

其間,在葬式葬法革新方面為推進殯葬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推動了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

同時,為解決群眾在殯葬方面的「急難愁」,組織開展了全國殯葬領域突出問題、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和殯葬業價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等專項整治。

規範了殯葬服務管理秩序,節地生態安葬制度化長效化得以確立,使「逝有所安」質量更高。

緊盯群眾需求,以落實惠民提高百姓滿意指數。

確保實現人人享有公益性基本殯葬服務,讓人民群眾成為殯葬的最大受益者,是殯葬的初心和一以貫之堅持的宗旨。

[page]近年來,對殯葬工作越來越重視,把殯葬作為重要民生事項,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緊盯生態需求,以新葬式葬法讓逝者生命回歸自然。

節地生態是殯葬改革的方向和趨勢。積極推行火葬區骨灰撒海、撒散、植樹(花、草)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 50%以上。

周遭皆碧、山景如畫、依山傍水……原先雜草叢生的荒蕪墓地經過修繕,整個墓區穴位分區錯落有致,綠植鬱鬱蔥蔥,宛如一座生態公園。

按照「建墓不見墓、墓園變公園」的理念,將歷史埋葬點進行生態化改造,「超大墓」「豪華墓」「活人墓」等現象徹底消除。

十年間,全國多地把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作為深化殯葬改革、減輕群眾負擔、倡導移風易俗的重要抓手。

推行綠色節地生態葬式葬法,不斷培育現代綠色殯葬、人文殯葬的新理念、新風尚。

比如某地新建公益性安葬(放)設施 233 個,海葬(樹葬)紀念設施 56 個,節地生態安葬率超 60%。持續深化青山白化治理,節地生態安葬率達 70%以上。

尊重群眾意願,提煉6種節地生態安葬模式。海節地生態安葬民眾數量呈倍數增長。同時,多地節地生態安葬獎補也從保基本向廣覆蓋、擴項目、可持續、提標準方向發展。

一些地區將骨灰撒散獎勵提高至 2 萬元;明確生前享有和逝後獎勵兩項標準;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對象從當地戶籍城鄉居民擴大至大中專院校全日制非本地戶籍學生和持市區有效居住證的外來人員。

從土葬到火葬,再到綠色節地生態葬,時下,文明節儉治喪、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得到越來越多的群眾認同,並逐漸轉變成自覺行動,殯葬改革的成效正逐漸顯現。

通過手機 APP、微信公眾號、服務熱線等方式在線辦理殯葬服務,得益於「網際網路+殯葬服務」的發展。

2018年6月,民政部印發《關於推進「網際網路+殯葬服務」的行動方案》,確定構建殯葬管理服務信息平台、推動殯葬服務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等 5 項重點任務。

目前,殯葬管理服務信息平台已實現部省殯葬管理服務信息平台的互聯互通,與市、縣級信息平台及殯葬服務機構信息平台有效對接。將群眾「身後事」辦理「多部門」「多流程」整合為「一件事」「一次辦」。

喪葬禮俗改革要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契合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和社會文明進步要求。培育具有時代特徵、民族特性、群眾認同、人文深厚的喪葬禮儀。

納入村規民約,殯葬移風易俗納入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實現治喪有標準、流程有規範、服務有禮儀。

各地持續推進教育培訓、能力提升,走出了一條殯葬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的新路子。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過去十年,凝結了殯葬人不懈的努力和汗水。

展望未來,殯葬人還要捲起袖子加油干,踔厲奮發、篤行不殆,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殯葬的新期待付出更多更大努力!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魔都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