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失速 中國褐皮書國際警告:恐通縮

大陸重開邊境後獲華爾街投行連環上調今年經濟增長預測,惟威脅經濟穩增長的風險仍然存在,瑞銀料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未觸及「5字頭」。美國研究機構中國褐皮書國際(CBBI)更警告,中國首季恐面臨通縮壓力,意味即使重啟經濟,也無法拉升物價甚至工資,而周二出爐的去年1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存量及反映貨幣供應量的廣義貨幣(M2)按年增速均比11月放緩,支持實體經濟的寬鬆貨幣政策勢成關鍵。

有別於西方國家力抗通脹而不斷「收水」,外界憂中國面臨物價受壓的通縮危機,成因與流通貨幣減少、居民收入削減有關。去年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增長已連續兩個月回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兩個月陷入負成長,普遍預計周四公布的上月CPI升幅有限,PPI亦難由跌轉升。

CBBI調查亦發現,去年第四季內地工資及投入成本增長為2020年中以來最弱,銷售價格增長亦放緩至2020年底以來最差。該機構稱,售價增長腳步放慢,加上內地新一波疫情未明顯停歇,將打擊零售,在首季或將經濟推向通縮;即使踏入第二季通脹可能回升,但有機會是曇花一現,如果物價需要持續大漲,長期寬鬆政策變得不可或缺。

疫後消費會否大增,以至推高全年物價,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估計,今、明兩年CPI分別升約3%及2%,主因全球經濟放緩,大宗商品價格已持續下降,故料CPI走勢較溫和。

至於存款表現,人民銀行周二公布全年存款狂增26.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激增17.84萬億元,引來外界憧憬超額儲蓄釋放利多疫後消費,汪濤坦言這會是消費反彈最主要動力,但疫情實際上對居民資產負債表有一定損傷,很多人已失業或收入驟降,這影響或需時才能修復,限制經濟重啟後的消費動力。因此,該行維持今年經濟增4.9%的預測。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12月止,中國M2餘額規模雖升至266.43萬億元,按年增11.8%,惟增速比11月仍低0.6個百分點。大量貨幣從銀行體系流出,但進入實體經濟的步伐未見同步。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可透過社會融資規模略見一二,以去年累計社融增量為例,為32.01萬億元,按年僅多6,689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增20.91萬億元,增多不足一萬億元。

單計12月,內地社融增量從11月修正後的1.98萬億元降至1.31萬億元,遠低過預期,按年少1.05萬億元。分析指,這部分反映市場需求疲弱,企業債券淨融資量走下坡,全年減1.24萬億元。據推算,企業債券淨髮行額減2,700億元,為2021年5月來首次萎縮,足見中企債券融資困境。

金融機構在12月錄1.4萬億元新增貸款,按年多增2,665億元,高過市場預期,全年更新增21.31萬億元貸款,創年度新高,企業新增貸款高占17.09萬億元,或受人行年底前多次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放貸影響。不過,ING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預計,人行非常規貨幣政策或成常態,如針對性的再貸款計劃至少會在上半年維持。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