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分析:疫情地震後 中共面臨四大餘震

在鐵打不動的「清零」政策執行了三年後,中共於上個月突然無預警放開,導致感染浪潮在全國範圍內鋪開。分析指出,即使這波COVID地震過去後,中共仍將面臨四大餘震的衝擊:社會、經濟、政治和外交。

2023年1月3日,上海同仁醫院染疫患者的情況。

在鐵打不動的「清零」政策執行了三年後,中共於上個月突然無預警放開,導致感染浪潮在全國範圍內鋪開。分析指出,即使這波COVID地震過去後,中共仍將面臨四大餘震的衝擊:社會、經濟、政治和外交。

中共在上個月初基本上放棄「清零」政策後,就強調「能陽早陽」,感染「快速達峰」的說法。這一波疫情潮遠沒有結束,1月下旬將進入中國新年假期,返鄉潮將使病毒很容易被帶到農村地區。那裡的疫苗接種率低,醫生幾乎沒有治療COVID的經驗,獲得搶手的抗病毒藥物將比城市地區更加困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區的醫療系統已被這波突如其來的海嘯式疫情壓垮,設備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的情況可能會更糟。

彭博社1月9日發表評論文章,提醒要注意疫情地震後的餘震。文章說,過去三年,特別是過去幾周所帶來的長期影響——社會、經濟、政治、外交——不太可能像中共官員們希望的那樣輕易消退。

中共將面臨社會問題的衝擊

在戲劇性的防疫政策急轉彎後,習近平現在面臨著一個嚴重的信譽問題。中國問題專家章家敦(Gordon Chang)說,中共面臨的最危險危機是信心危機。

三年來中共政權一直通過宣傳,誇大病毒的威力,為「清零」尋找合法性,而在放棄「清零」後,又突然試圖說服民眾相信病毒就像流感一樣溫和。

「它怎麼能變化得這麼快?」北京居民Echo Ding對CNN說,「給我的感覺是,我們就像傻瓜一樣。」

漢學家、軍事家本‧勞森(Ben Lowsen)1月5日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的網絡版上發文說,儘管中共政府過去三年堅持實施昂貴的防疫政策,但結果失敗,中國人民現在恐面臨「自大躍進以來最大規模的死亡事件」。

勞森認為,當人們的不滿情緒達到一定程度時,中共就面臨政權危機。

「在某一時刻,任何安全機構都無法扼殺異議。隨著這場悲劇的嚴重性加大和人們對中共領導人罪責的認識加深,發生某種形式的政權更迭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他說,2022年11月下旬,當中國人民冒著坐牢危險,抗議政府的「清零」政策時,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在一個專門壓制異議的系統中,他們對中共和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合法性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2022年11月27日,在上海的抗議活動中,警察和警衛逮捕了一名男子。上海民眾在前一天的抗議活動上,高喊「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

中國民眾對中共不滿的長期影響是很多人選擇移民。而人才外流和資金外流將給中共帶來衝擊。

「有資源或有途徑的人將試圖離開中國,移民到其它國家。」來自武漢的中國公民Amy Li告訴德國之聲,「像我這樣的大多數人將不得不調整我們的心態,為政府今後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做準備。」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富人們說,雖然「清零」政策結束,但促使中國人到日本尋找避風港的很多因素都沒變。中共現在開放邊境,只會加速移民。

經濟放緩將繼續困擾中共

過去三年的清零政策和目前的疫情海嘯,重創了中國經濟,嚇壞了外國投資者。而且這一影響預計不會在短時間內恢復。

自2022年2月以來,境外投資者已從中國債券市場撤資逾1,000億美元。他們在中國股市的投資步伐也大大放緩。「清零」政策也讓國際投資者望而卻步。《華爾街日報》說,儘管現在中共取消部分防疫政策,表示將重新聚焦於經濟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境外投資者會重新湧入。中共政府突然對關鍵政策改弦易轍,讓一些投資者感到緊張。

百達財富管理(Pictet Wealth Management)亞洲區首席投資官胡冠廉(Hugues Rialan)表示,多數境外投資者仍在仔細考慮他們是否應回到中國市場,而不是回來的時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琳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近日接受美媒CBS採訪時表示,由於疫情,2023年對中國來說仍將是艱難的一年。

世界銀行1月10日在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也將中國的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0.9個百分點至4.3%。

另一個對刺激經濟不利的因素就是更多的中國民眾對消費持謹慎態度。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20年裡進行的調查,2022年地方民眾對儲蓄而不是消費的興趣已經攀升到了歷史最高點。根據12月27日公布的第四季度結果,近6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願意儲蓄而不是消費或投資。這比今年早些時候的約58%有所提高。

受清零和房地產低迷的影響,中國消費者對支出更加謹慎。圖為2021年9月24日,一位顧客在浙江杭州的一家購物中心。(AFP)/China OUT

中共政治體制的弱點將繼續存在

彭博社在1月9日的觀點文章中說,這場COVID大流行揭露了中共政治體制的弱點。這是在考驗一個專制制度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現實,而北京並沒通過這一考驗。COVID病毒,尤其是過去幾周的爆發情況,暴露了中共官僚機構缺乏靈活性,無法同時執行多項任務,並被日益個人化和集中化的決策所拖累。這場大流行病暴露了北京越來越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將政治目標放在首位。一個由習近平忠實盟友組成的領導層不太可能改變這種狀況。

美國克雷蒙特‧麥肯納學院(CMC)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上個月19日在彭博社上發文說,一黨專政的一個特點是,可以調動國家所有資源來集中做一件事。然而,同樣的制度,處理多重任務就做得很差。

裴敏欣解釋了中共政治體制的弱點如何阻礙了地方官員在三年期間為開放做準備。他說,在中國,目標是由最高領導人制定,他們根據實現目標的成功與否來獎勵和懲罰下屬。這就是為何在清零政策放棄之前,地方官員幾乎將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實現「清零」,並冒著破壞經濟的風險,進行冗長而任意的封鎖。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他們自身難保。

此外,如果他們想為「清零」後的開放做準備,地方官員將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儲備抗病毒和發燒藥物,增加醫院病房(特別是ICU床位),會分散執行「清零」的有限資源。在沒有中央政府明確指示的情況下,做這樣有遠見的準備甚至可能被視為政治不忠的表現。

彭博社說,導致中國目前的疫情海嘯不是因為重新開放本身,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陳剛(Chen Gang)所說的那樣,而是中共明顯沒有事先為開放做好準備。

中共的這種政治體制導致的是地方官員的過度遵守,而不是遵循邏輯辦事。這一切並不利於中國在保持活力、提高生產力、解決人口老齡化、解決中美緊張關係和台灣問題等方面取得進展。

中共的外交困境將會繼續

習近平將與COVID的鬥爭作為一項標誌性政策,並在2021年將中國產疫苗作為一種外交工具來對開發中國家施加影響力。但目前中國的疫情海嘯凸顯中國疫苗沒有西方疫苗有效。彭博社說,原來接受中國疫苗國家中的許多國家,現在都在尋求西方的mRNA疫苗。

此外,中共對中國疫情的報告缺乏透明度,加劇了外國對病毒變種以及可能傳播到境外的擔憂,美國、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國紛紛對來自中國的旅客採取一定程度的入境限制政策。中共則譴責這些國家實施「歧視性」政策。

周二,中共宣布停止對日本公民和韓國公民簽發短期簽證,引發日韓兩國的抗議。此舉也進一步加劇了中韓、中日的緊張關係。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