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404文:解讀中國疾控中心的新冠感染疫情報告

牆內自媒體一個生物狗的科普校園文章:中國疾控中心的新冠疫情動態更新停留在了1月8日。實際上自12月中旬以來,由於檢測數量的突然下降,每日新增病例更新與真實情況大幅脫節。繼續這樣脫離現實的疫情通報本來也沒有意義。隨後在1月15日與1月21日,疾控中心比較簡要地更新了死亡、住院人數,以及疫苗接種狀況,對應數據點分別是12月8日-1月12日與1月13-19日。

1月25日,疾控中心發表了一個較為詳盡的報告,匯總了12月8日至1月23日的檢測情況、病毒基因體測序、住院死亡變化等信息。從這些信息來看,中國無疑已經走到了奧密克戎疫情的尾聲。當然在疫情暴發期間信息公告的滯後,一些數據缺乏斟酌檢驗的問題仍然值得警惕、反思。

1.信息更新滯後

1月三份新冠疫情報告,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信息更新的滯後。1月15日才公布截至1月12日的住院死亡人數與當時住院人數,這種滯後程度可以說是非常嚴重。

而且在解釋為什麼那麼久才公布住院死亡人數、住院人數時,相關專家給出的理由是建立全國的統計系統需要時間,但同時提到此時已建立了新冠住院、死亡病例24小時的匯總機制[4]。即使我們不追究1月15號之前為什麼沒有及時公布,那麼1月15號之後呢?既然住院與死亡信息匯總系統已經建立,為什麼下一次數據更新要等到一周之後呢?

真正有大量詳細數據的通告其實只有1月25日這份報告。這樣的滯後程度,實在難言合格。仔細看25號的通告,更是讓人難以理解為何之前不通報一些信息,以及過往報告裡明顯有問題的地方為何不糾正。

例如感染病例數,1月25日的通報顯示12月22日的高峰核酸陽性數達到了694萬:

可是同樣在疾控中心網站上,我們還能找到12月22日的疫情通報,其中新增確診3761例。我們不得不問:12月22號時是真的沒有數據,或者只能確認3761例病例嗎?

如果說確診比例還需要有症狀,可能這六百多萬核酸陽性里就不到4千有症狀。那麼再來看疾控中心的最後一次每日疫情更新——1月8號的數據[5],當天新增確診是14171例,而當時的「現有確診病例」是118147例,重症是7557例。

對照現在公布的新冠住院人數變化:

1月8號時全國新冠住院都超過120萬,住院的總都是有症狀的吧?難道這超過100萬的住院,只能收集到12萬不到的數據?

疫情高峰時檢測無法覆蓋所有感染者,數據匯總出現滯後,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數據缺失與滯後也有可以接受與過於離譜的區別。至少就我個人而言,很難認同動輒幾周的信息滯後,通告確診人數尚不及住院人數的數據缺陷。

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這些明顯的失誤,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一位疾控中心的專家表達歉意,甚至承認工作有不足之處的也沒有。這是否就是未來中國的防疫之路呢?隔一段時間拋出一點數據,宣稱大勝?如果這是我們應對問題的態度與方式,那麼這比任何疫情都更令人擔憂。

2.感染過峰,但感染狀況難說

回到1月25日疫情通告的內容,多個數據都顯示中國已經過了奧密克戎疫情高峰。例如之前的核酸檢測數據,全國每日新增核酸陽性人數高峰是12月22日的694萬人,陽性檢出率的高峰是12月25日的29.2%,到1月23日,兩項數據分別回落到1.5萬人與5.5%。

不過核酸檢測結果受實際檢測量的影響。根據該報告,「受居民檢測意願」影響,檢測量不斷減少,12月9日有1.5億次檢測,1月1日只有754萬,1月23日僅有28萬。當然,這居民檢測意願不知是如何確認,做了何種民意調查。有趣的是報告同時指出各省份「實時掌握核酸檢測數據」,既是實時,為何之前報告的病例數與該報告如此脫節呢?

除核酸檢測外,通告還展示了部分省份建立的居民抗原檢測自願上傳結果,12月22日是上傳的抗原陽性高峰,33.7萬,陽性檢出率21.3%。1月23日下降至不到5千陽性,陽性率4.5%:

但上傳的抗原檢測也很少,峰值是12月19日的189萬個檢測結果,1月23日時僅有10.5萬個檢測上傳。

抗原檢測這部分的陽性檢出率讓我極為意外。挺難想像抗原自測陰性的人不斷上傳結果,理論上陽性檢出率應該非常高。可抗原陽性檢出率的峰值連核酸都不如,需要更多信息來核實。

綜合核酸與抗原,全國感染高峰已過是明確的。可問題是這一波感染大概造成了多少人感染呢?由於檢測量的不足,我們很難明確。國內有專家最近和80%這個數字幹上了,之前是有人推測會有80%,如今是有人說已經感染80%。可是這個80%建立在何種模型,利用了哪些現實數據推導,誤差範圍多大?沒有必要的科學基礎與論證,這種專家觀點與普通百姓靠身邊統計學推導100%感染過了或者說感染率沒有100也有90,又有什麼區別?這一輪感染的比例關係到今後疫情的走勢,特別是短期內疫情發生反覆的風險。缺乏可靠的數據會讓今後的防疫也有偏離客觀現實,僅憑主觀猜測的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感染數據理應有更細緻的地區劃分。例如每個省市的核酸陽性、抗原陽性數據變化是怎麼樣的?以前沒幾個感染的時候每個省的病例數都要分列,具體一個省里還會每個城市單獨列出,怎麼現在感染人多了,數據反而粗糙了呢?既然各省「實時掌握核酸檢測數據」,更加沒有理由缺失精細一些的數據。

之所以需要更細緻的數據,是需要考慮不同地區的疫情狀況可能有區別。萬一有些地方在檢測量上很少,還是我們的盲區呢?像抗原都只是「部分省份」,哪部分省份啊?

疾控中心自疫情徹底暴發以來不僅提供數據少,更糟糕的是提供信息時幾乎從不提及相關內容的潛在缺陷與偏差。這顯然是不對的。

3.發熱門診人數的疑惑

說到一些數據的缺陷,舉一個例子,發熱門診的就診人數,這是農村發熱門診數據:

12月23日達到峰值是92.3萬人。但這個圖有一段虛線,為什麼會有虛線?因為農村發熱門診就診人數是從12月21日起才監測,之前是沒數據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12月21日起才有農村發熱門診數據,怎麼就能得出12月9日農村發熱門診就診人數是13.3萬人次呢?

下面這個是城市的發熱門診人數:

注意看12月9日是29.2萬,加上農村的13.3萬,總和42.5萬,與全國的圖一致:

可問題是12月21日前明明沒有監測農村的發熱門診就診人數啊,怎麼就推測12月9號農村是13.3萬,還能把12月20以前農村推測出來的虛線直接和城市的疊加,成為全國數據?這難道不是直接在那裡瞎編嗎?

而且發熱門診這塊的數據不光是農村12月20以前的數據不知從何而來的問題。即便是城市,12月9-20日,監測的是二級醫生醫療機構發熱門診診療量,21號加上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就是說21號開始的數據收集基礎和以前是不一樣的。這麼大的區別,能一條曲線連著畫嗎?說是城市發熱門診22號達峰,怎麼確定不是之前就達峰,只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數據21號才加上,讓表面上的峰值成了22號?

指出這個問題不是說我懷疑沒有過峰,畢竟核酸、抗原、發熱門診、住院等多項數據都顯示過峰了。可問題是數據公示都那麼滯後了,好歹稍微注意一點完善性。

4.住院與死亡

新冠住院人數在1月5日到達高峰,162.5萬,1月23日相比峰值下降84.8%,有24.8萬人住院:

住院之中的重症也是1月5日達到高峰,12.8萬,1月23日下降到3.6萬。我不太確定重症的標準到底是什麼,一般來說住院應該就可以當重症處理吧。不過先不管這些,再來看住院感染者死亡數據:

峰值是1月4日,死亡4273人,1月23日時下降至896人。這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數據,新冠的不同數據,住院會滯後於感染,而死亡又會滯後於住院。怎麼會出現住院與重症峰值是1月5日,而死亡峰值1月4日呢?這幾乎是同步的,並不符合科學規律。

很遺憾,疾控中心的通告對此沒有任何解釋。

更令人遺憾的是,死亡那麼大一個事,是新冠最嚴重的健康後果,仍然就是一張圖,然後「(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結果。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數於1月4日達到每日峰值4273,隨後持續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較峰值下降79.0%(圖3-3)」這麼一段話,連上標點符號才71個字符就帶過去了。

分地區的數據沒有,分年齡段、性別、疫苗接種情況的數據沒有。甚至連每一天的死亡人數,也只有1月4號和23號寫出來了。都說不能把死亡病例當作一個數字,要看到背後的生命,背後的人。按這個通告,很多死亡病例連個數字都沒有。

另外,不要忘了,這只是住院感染者的死亡人數。沒有住院的新冠死亡病例呢?有些人疾病發展快,來不及住院就去世了呢?有些人在養老院去世的呢?統計有困難,沒法準確統計出來,可以理解,可好歹承認一下這些死亡的存在啊。全世界都存在新冠死亡低估的問題。但是只統計住院感染者里的死亡人數,潛在的低估風險之大,全球範圍內除了2020年初檢測試劑不足外,恐怕都沒有可比的。

這麼嚴重的不足,隻字未提,是否合適?

5.突變株監測顯著不足

疫情暴發後,去找每一例感染病例已經意義不大,可是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有不斷突變的風險,因此監測變異株變得更為重要。根據1月25日的通告,2022年9月26日到2023年1月23日,全國本土病例病例基因體測序是18906例,其中12月1日到2023年1月23日是10165例。一天核酸陽性峰值都是600多萬人,從12月1號算起才測了一萬多個病例的序列,這個採樣數量,能充分嗎?

可以看每周的測序數量與結果:

最多的一周是1月2-8號,測了不到2500個,感染高峰時期12月19-25號,這一周測的數量應該不到1600,還不如11月21-27這一周的量(主要結果為BA.5.2與BF.7,這兩個病毒株給了具體數字,從二者相加估計總測序數)。

各行政區的測序量一樣非常少:

這是12月1號到1月20號的數據,上海最多,一千多例測序,北京測了500-600。人口近億的河南,宣稱截至1月6日全省感染率89.0%,才做了不到300個病毒基因體測序。

對比一下,義大利2022年12月26-29號,四架中國航班上556名乘客,126人檢測陽性,其中61例做了病毒基因體測序。

這次公布的測序結果里主要是BA.5.2和BF.7。可是測序總量那麼少,是否有代表性?測序是否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在地域上能否有代表性?這些都值得我們疑慮。

在疾控中心的公告裡,XBB只有1例,BQ.1系列是10例。可義大利測61例里就有7例BQ.1。而上海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裡,2022年11月16日至12月12日隨機測了369例,也測出了本土1例XBB與7例BQ.1株系[8]。

從疾控中心公布的測序結果看,全國範圍內確實極有可能是BF.7與BA.5.2占據主導。可是良好的病毒株監測需要能準確反映一些目前占比還小的變異株——萬一這些變異株有優勢會進一步擴散呢?也要能代表不同地區,包括城市與非城市地區。顯然,中國的病毒株監測還有不少提升空間。這一波奧密克戎疫情是走入尾聲了,可新冠病毒還會長期留在中國,因此,改進變異株監測仍是必要的。

6.永遠數不對的疫苗接種

根據一些專家的說法,全國80%的人都接種了奧密克戎活病毒吸入式疫苗,因此我個人也不是那麼在意通告裡的疫苗接種數據。不過我們要考慮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感染帶來的免疫防護也會下降,即便是奧密克戎活病毒吸入式也是如此。所以,疫苗接種仍然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方面。

很遺憾,在25號的通告最後一部分疫苗接種狀況里,出現了很難對得上的疫苗接種數據。25號的通告稱截至1月20日,全國累計接種34.88億劑次新冠疫苗。不過在1月21日的疫情通告裡,稱截至1月19日,累計接種348951.4萬劑次,是34.89514億劑次。雖說兩個數據差得不多,可是1月19日的接種34.89514億還是比1月20日的34.88億多了100多萬。怎麼日子多過一天,接種數反而少了100多萬?要是這樣的每天少一百萬的接種進度,疫苗接種狀況豈不是越來越堪憂?

25號的通告另外給了一個在我看來極難懂的60歲以上老人接種數據圖:

首先,這是基於摸底人口數的統計,摸底人口數是啥?不知道,因此,我們也不知道能否代表城鄉等差異很大的區域(實際上啥時候摸底我們也不知道)。

其次,圖中全程接種與加強針接種比例不是對應摸底人口的基數,是摸底人口中符合相應接種標準的人數。像加強針比例是很有誤導性的。因為符合加強針標準的老人只是所有老人中的一部分,圖上的92%加強針接種率,換算到全部老人中,可能要低得多。

參考1月21日的通告,截至1月19日,60歲以上老人接種人數(至少一劑)是24160.4萬人,全程接種23011.5萬人,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19193.3萬人。如果對應2021年底的中國60歲以上老人人口26736萬人,一針接種率是90.37%,全程接種率86.07%,第一針加強針比例是71.79%。

全程接種與加強針接種比例由於對應基數不一樣,25號通告用了「符合標準」,我們不追究了。可這一針接種比例怎麼能與1月19日的數據差那麼多呢?接種率上差5%對應的可是1336.8萬人,從19號到這個不知何時做的摸底數據,老人接種人數能漲那麼多?還是這摸底摸得不靠譜?

從2022年3月上海疫情暴發起就在不斷強調老年人的疫苗接種問題,可為什麼到奧密克戎疫情都走到尾聲了,我們還是能看到這麼經不起推敲、核實的接種數據?

只能說中國在疫情數據匯總公布的及時性、完善性上,要走的路還不少。我們改變不了很多人在過去這一個多月重病甚至失去生命的現實,但我們應該要用真實的數據給那些不在的人一個交代,也給我們自己一個交代。

[page]

延伸閱讀:中疾控發布全國新冠感染情況

來源:中共媒體觀察者網

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發布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在2022年12月22日前後,感染人數、發熱門診診療人數達到峰值。感染人數每日最多新增超700萬,發熱門診診療人次最高峰每日286.7萬,重症患者數量最高峰每日增量近1萬,死亡病例數於1月4日達到每日峰值4273例。全文如下:

一、感染監測數據

(一)全國報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

。2022年12月8日以後,全國(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實行願檢盡檢,同時部分地區對重點人群開展定期核酸檢測。各省份利用已有的核酸檢測信息系統,實時掌握核酸檢測數據。受居民檢測意願影響,各省份核酸檢測量不斷減少,如12月9日檢測量為1.5億,2023年1月1日降至754萬,1月23日降至最低28萬。

2022年12月9日以來,各省份報告人群核酸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呈現先增加後降低趨勢,陽性人數12月22日達到高峰(694萬)後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萬;檢測陽性率12月25日(29.2%)達高峰後逐步下降,1月23日降低到5.5%(圖1-1)。

圖1-1全國報告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二)全國報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

2022年12月以來,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檢測信息收集應用程式(APP),居民可自願上傳抗原檢測結果。結果顯示:各省份報告抗原檢測量較低,呈現逐漸減少趨勢,從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萬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萬;抗原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達高峰(33.7萬、21.3%)後波動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別為4773和4.5%(圖1-2)。

圖1-2全國報告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二、全國發熱門診(診室)診療情況

(一)總體就診人數結果。

全國(不含港澳台)發熱門診(診室)就診人數於2022年12月23日達到峰值286.7萬人次,隨後連續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11.0萬人次,較峰值下降了96.2%(圖2-1)。

圖2-1全國發熱門診(診室)診療人數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說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監測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門診診療量;12月21日起,增加監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發熱診室診療量(不含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

(二)農村發熱門診就診人數結果。

全國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診室)就診人數於2022年12月23日達到峰值92.2萬人次,隨後波動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5.0萬人次,較峰值下降了94.6%(圖2-2)。

圖2-2全國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診室)就診人數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說明:農村發熱患者診療量為鄉鎮衛生院發熱診室診療量(不含村衛生室)

(三)城市發熱門診就診人數結果。

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診室)就診人數於2022年12月22日達到峰值195.4萬人次,隨後連續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5.9萬人次,較峰值下降了97.0%(圖2-3)。

圖2-3全國城市發熱門診(診室)就診人數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說明:城市發熱門診診療量含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含社區衛生服務站)。

(四)哨點醫院監測結果。

2022年12月9日起,在我國已建立的824家流感監測網絡哨點醫院(包括國家級哨點醫院546家、省級哨點醫院278家)和402家國家級網絡實驗室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顯示: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點醫院每周流感樣病例(體溫≥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數量穩定在10萬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達到最高60萬;流感樣病例占門(急)診就診人數比值在2.7%-3.6%區間波動,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顯上升至8.5%,第51周達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1月16日-月22日)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輪疫情之前水平(圖2-4)。

圖2-4全國哨點醫院報告的流感樣病例數及占比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824家哨點醫院)

網絡實驗室對流感樣病例標本同時進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檢測,從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新冠病毒陽性率開始逐漸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間達峰值後開始波動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陽性率則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極低水平(圖2-5)。

圖2-5全國哨點醫院流感樣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陽性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於402家網絡實驗室)

三、住院診療情況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結果。

全國在院新冠感染者於2023年1月5日達到峰值162.5萬人,隨後持續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萬人,較峰值減少了84.8%(圖3-1)。

圖3-1全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每日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陽性重症患者結果。

全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數量於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間每日增量近1萬,1月4日增量明顯下降,1月5日達到峰值12.8萬,隨後持續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萬,較峰值下降了72.0%(圖3-2)。

圖3-2全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陽性重症患者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結果。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數於1月4日達到每日峰值4273,隨後持續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較峰值下降79.0%(圖3-3)。

圖3-3全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變異監測情況

我國持續開展新冠病毒變異監測,2022年12月後在每個省份選擇部分哨點醫院開展門(急)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部分特殊人群病毒變異監測。同時開展陸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入境人員病毒變異監測。監測結果表明,此輪疫情流行株為BA.5.2和BF.7,未發現新的變異株。

(一)總體情況。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國共報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體有效序列,全部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存在69個進化分支,主要流行株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個進化分支構成比在0.1%-1.3%之間,54種進化分支的構成比小於0.1%(共占1.1%)(圖4-1)。

圖4-1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變化趨勢圖

說明:1.採樣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0日。

2.圖中標記的數字分別為BA.5.2和BF.7進化分支有效基因體序列數量。

3.「其它」指全國範圍Omicron變異株構成比小於0.1%的進化分支。

(二)12月以來本土病例病毒變異株監測情況。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國共報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體有效序列,全部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共存在24個進化分支。主要流行株為BA.5.2(70.2%)和BF.7(28.3%)(表4-1)。共發現重點關注變異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三)新冠病毒變異分省份情況。

北京和天津以BF.7為優勢株;江蘇和內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為優勢株(圖4-2)。

圖4-2各省份新冠病毒變異監測情況

說明:1.採樣時間: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0日。

2.圖中標記的數字分別為BA.5.2和BF.7進化分支有效基因體序列數量。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進展

2020年12月15日全國啟動新冠病毒疫苗大規模接種後,接種速度明顯加快,5天完成1億劑次接種,單日最高接種2474萬劑次。我國積極穩妥推進接種工作,截至2023年1月20日,累計完成接種34.88億劑次(圖5-1)。全人群第一劑次、全程接種覆蓋比例分別達到92.9%和90.5%(圖5-2)。

圖5-1分月新冠病毒疫苗累計接種劑次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圖5-2分月全人群中第一劑次接種、基礎免疫全程接種覆蓋率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根據近期開展的老年人專項摸底調查數據,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覆蓋人數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種、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人數分別占符合接種時間間隔老年人群的96%、92%(圖5-3)。

圖5-3基於摸底人口數的60歲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

(數據來源於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說明:1.第一劑次接種率測算中分子為接種目前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劑次的人群,分母為近期老年人專項摸底調查人數。

2.全程接種率測算中分子為接種滅活疫苗2劑次、腺病毒載體疫苗1劑次、重組蛋白疫苗3劑次的老年人群,分母為接種滅活疫苗1劑次、腺病毒載體疫苗1劑次和重組蛋白疫苗2劑次的人群,並且接種後間隔滿28天(4周)。

3.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率測算分子為完成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老年人群,分母為接種滅活疫苗2劑次、腺病毒載體疫苗1劑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種後間隔滿3個月。(由於重組蛋白疫苗實施加強免疫接種的時間短,接種3劑次重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CDT 觀察者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