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雖命運不公,仍修成正果

作者:

杭州藝專教師郊遊合影,吳大羽(前排左五)、方干民(後排右二)、林風眠夫婦與女兒(前排左一至左三)、潘天壽(前排左四)

1949年5月,吳大羽與夫人壽懿琳拒絕了岳父和岳母的邀請,決定留在大陸,不去台灣。吳大羽在大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動不如一靜,他相信隨著戰爭的結束,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然而,他怎麼也沒料到,1950年9月,新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的劉開渠,認為吳大羽「藝術表現趨向形式主義,風格奇異,不符合學校新教學方針之要求」,不給他排課;又因為他「經常留居上海,不返校參加教職員學習生活,絕無求取進步之意願」,決定解聘他的教職。致使以教書為業的吳大羽從此離開學校回到了上海。

從1950年到1960年,有整整10年時間,吳大羽和夫人都處於失業狀態,要靠女兒吳崇力和兒子壽崇寧擔任教師的收入維持生計,偶爾還得變賣家中財物貼補家用。直到1960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成立,吳大羽被聘為教師,這才有了一份微薄的工資。但由於他的教育思想不合潮流,他和學校的關係,始終若即若離,並不穩定。到了1965年上海油畫雕塑室成立,他被聘為專職畫家,這才有了正式工作。

誰知好景不長,第二年文革降臨,像吳大羽這種個性特強的畫家,隨即受到嚴厲打壓,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和「新畫派祖師爺」的帽子,遭遇抄家、批判。許多手稿、資料、書籍被抄走,共有500多幅尺幅較大的作品被抄走後下落不明。

1976年文革結束,吳大羽的處境得到改善,從此進入了一個藝術創作的高峰期。他的學生朱德群從法國給他寄來了一批油畫顏料,吳大羽就用這些油畫顏料,在人生的最後十年,創作了大量作品。

直到此時,吳大羽這個名字,仍不被大眾知曉。而他的學生,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趙春翔等人,都已經是現當代畫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人物。

最終,在學生們和一大批有識之士的推動下,才使被長期埋沒的吳大羽重見天日,像閃爍的明星,耀眼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2015年4月,吳大羽文獻展在中國油畫院舉辦,打開了一個塵封數十年的藝術寶庫;

這一年的嘉德春拍,吳大羽的油畫作品《譜韻-63》以1150萬元落槌;

由吳大羽女兒吳崇力、兒子壽崇寧主編的畫冊《吳大羽作品集》,經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並舉辦了包括美術界、評論界、文化界、作家、詩人和媒體人參與的研討會。

當這一切榮耀和光彩紛至沓來的時候,這位留下149幅油畫、2000多幅小幅紙本作品、50多萬字文獻資料的大師,已經離世27年了。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說:「吳大羽是位有力量的大師,力量包括基本功、創作觀念、哲學思考、富有詩意。」而這位被美術界、學術界高度評價的大師卻鮮為人知,在介紹吳大羽時不得不先冠以「吳冠中老師」的頭銜,直到他離世27年後才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從而在藝術品市場上引發關注。

像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原本是不應該被遺忘的。然而,就因為處在一個特定的時代,一個奉行不同繪畫理念的校長,就能以「教員吳大羽,藝術表現趨向形式主義,不合學校新教學方針之要求」的理由,解聘了吳大羽的教職。

當時,吳大羽一家居住在上海延安路百花巷,吳家1940年入住這裡的時候,稱為福煦路。解除教職後的吳大羽,從此隱居於百花巷中。雖然生活要依賴於做教師的子女,但住房是自家的。不過,這種狀況在1966年有了變化,有關單位先後安排了三戶工人家庭,進入吳家的住房,迫使吳大羽一家只能龜縮於一間臥室,畫室則被挪到只有10平方米的狹小閣樓上。然而就是在這樣狹小的閣樓里,吳大羽為後人留下了2500餘幅作品,寫下了50餘萬字的文稿。

回顧既往,吳大羽之被冷落,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

吳大羽所追求的抽象藝術,一直受到主流時代的排斥。這並非只是吳大羽一個人的遭遇,它也包括國立藝術院校一大批藝術家,吳大羽不過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於他的藝術水平很高,又特立獨行,所以他的遭遇也最為特別。

吳大羽的不為人知,也和他的性格有關。

他曾說:「我不如陶淵明,卻與陶淵明有著牽連。」與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歸隱生活不同,吳大羽只能隱於斗室。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祖英曾經去過吳大羽的家,「他的門上有一個小門,當你敲門後,他會問你『有沒有事』,你說『沒有事』,他就會把門關上,他不太願意和生人打交道,因為在那個年代他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樣的遭遇。正是這種對周圍紛擾毫不過問的心態,反而使吳大羽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這是許多深陷於緊跟形勢的畫家所無法擁有的。

緊跟者後來曇花一現,或成績平平;超脫者卻修成正果,攀上了藝術巔峰。從某種意義上說,吳大羽又是幸運的。

2023-02-11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