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人民不是有錢了,而是想開了!年報季的真實2023

——年報季的真實2023:人民不是有錢了,而是想開了

今年的年報季應該算是「史上最不受重視的年報季」了。

畢竟去年的情況大家都懂的,中小企業能活著已是不易。上市公司雖大多沒有生存問題,但也沒人指望它們能創造多少驚喜。

因此今年連券商都提不起興趣寫年報的整體分析報告了。就算有,也都是將年報和一季報放在一起撐場面,且以堆積數據的實習生作品為主。

可能大家都像漫長的季節里范偉講的那樣,「向前看,別回頭」,一門心思的在埋頭研究AIGC和中特估吧。

至於我每次都會研讀的那些年報中的「管理層經營分析」段落,也愈發沒有了人情味。有的都是些複讀機式的語句(央國企尤甚,請自行腦補句式),以及曖昧隱晦的前景展望。

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呢?

就以招行為例吧。讀過我這個系列的老讀者都知道我有多麼喜歡招行的年報。不管是對宏觀的分析,還是對行業的解讀,招行的年報在一眾銀行中都是出類拔萃的。

然而換了管理層後,似乎一併也換掉了年報的魂,變得乏味而無趣起來,甚至從中挑不出一段值得摘錄的語句。

不過,發了一通牢騷,還是硬著頭皮寫下了這個標題。

畢竟真實再怎麼殘酷,那也是真實。

在這個信息越來越被無限割裂,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的今天,年報本身能做到真實,已是難得可貴的資料了。

1

先說說整體感覺吧。

在我們的一般認知中,2022對於服務業一定是個艱難的年份。殊不知,其實對於工業和製造業來說同樣是舉步維艱。

房地產行業就不說了,就算是前幾年為準備過冬奔走相告的萬科,估計也沒想到自己今年竟已是為數不多還能按時發年報的房企。

「2022年,行業形勢的嚴峻性遠遠超出了我們在年初的預計。全年商品房市場出現了有統計數據以來最大幅度的下跌。根據有關機構監測,百強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42%。行業融資能力大幅萎縮,海外債務市場失去功能。大量房企資金鍊斷裂,並衝擊上下游。市場預期降至冰點,信心危機導致的惡性循環開始向所有企業蔓延。」

由此帶來的產業鏈上的困境也不必多說。

比如之前還被譽為水泥茅,並將其商業模式拿出來作為典範反覆傳頌的海螺水泥,同樣抵不過beta的覆滅,去年的利潤直接腰斬:

「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走弱等因素影響,全國水泥市場需求明顯收縮,2022年全國水泥產量21.3億噸,同比下降10.5%。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疊加供給增加,使得全年水泥價格高開低走,煤炭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推升成本高企,在量價齊跌、成本高漲的雙向擠壓背景下,水泥行業效益下滑。」

出口型企業在經歷了2021年的好時光之後,也受到了通脹、產業鏈外遷以及諸多外部環境的多重暴擊。

就算還在高速增長的行業,比如說在電踏車電機領域的龍頭企業八方股份,在年報中也是這麼說的,

「國際形式複雜多變,地緣政治衝突不斷,消費者購買力存在不確定性,由此帶來的原材料漲價、關鍵零部件供應不足、運輸不暢等問題已明顯拉長了全產業鏈的周期,以上因素可能成為限制行業高速發展的瓶頸。」

而更加直面消費者的出口型企業,比如小家電龍頭新寶股份,則直言受到通脹的影響更大,

「外銷方面,2022年公司國外營業收入實現973,308.05萬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16.26%,主要原因是2022年二季度開始,海外主要經濟體通脹高企,居民消費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海外小家電總體需求轉弱。」

這一點也在3C配件跨境電商領域做到風生水起的安克創新的年報中得到了映證。在經歷了2021年運費暴漲和原材料漲價之後,2022年又輪到了需求端的疲軟,做企業是真的不容易,

」2022年海運費上漲、原材料漲價等不利因素影響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弱。但受國際地緣爭端升級、能源短缺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宏觀經濟呈現愈加複雜嚴峻的形勢,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多個國家和地區陷入「通脹潮」,居民購買力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外銷型企業面臨諸多挑戰。」

2

當然,出海雖難,卻是現在很多中國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步。

無論內循環是多麼的重要,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如果想往產業價值鏈的上遊走一步,已開發國家市場的認可是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把市場再拓寬一點,那麼尋找一些不像國內這麼卷的區域,比如東南亞、中東乃至南美,也是很多行業的必然選擇。

歐美國家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孕育了一大批跨國企業,而中國的公司們在經歷了最初的拿來主義和後來的國貨當自強後,也陸續到了對外輸出的時候。

根據萬得的統計,如今整個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已經從2015年的7%攀升到現在的10%以上。

就在過去的這一年裡,無論是因為疫情的催化還是別的因素,中國企業的出海和國際化又迎來了一次大的跨越。

比如內卷最嚴重的家電行業,美的集團其實早就是一個跨國企業了,它在年報中出現的「全球」字眼多達數百次,

「美的是一家全球營運的公司,業務與客戶遍及全球。迄今,美的在全球擁有約200家子公司、35個研發中心和35個主要生產基地,員工超過16萬人,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海外設有20個研發中心和18個主要生產基地,遍布十多個國家,海外員工約3萬人,結算貨幣達22種。」

而它的海外策略也非常的鮮明——生產上不再全部依靠中國,但在管理模式和人才培養上進行對外輸出。

「公司持續完善海外製造布局,加速推進「中國供全球+區域供區域」模式,2022年埃及生產基地和泰國空調新基地完成建設和投產,進一步完善主要家電品類的海外產能布局,持續推動位於巴西和墨西哥生產基地的建設以有效覆蓋美洲市場,並在海外製造基地大力推廣國內精益製造體系和培育海外精益人才,提升全球製造效率與交付能力,不斷完善的海外工廠EHS管理體系,為海外生產基地安全穩定營運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比之下,醫療領域能夠打入海外市場的企業還沒那麼多,但這幾年的疫情給了龍頭們一個巨大的契機。

比如邁瑞醫療就提供了自己的全球化思路,

「回望22年國際化征程,邁瑞蹚出了獨具特色的經營之道:從中國到已開發國家,再到開發中國家。

在已開發國家,邁瑞在歐美這一最為「挑剔」的市場中不斷打磨產品、樹立高端窗口,進而帶著高性價比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開發中國家市場攻城略地。」

至於海外市場為什麼要用邁瑞,或者說為什麼要用中國企業的產品,這家公司想的也很明白,

「當前,全球多國政府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政府主導的公衛項目以及私營醫療集團的採購都對價格更加敏感。這對於營運效率高、產品性價比高、產品線完善、擁有整體解決方案優勢的邁瑞而言,無疑是重要的利多因素。」

說句題外話,邁瑞的年報是今年發現的一大驚喜,思路清晰且語言自然流暢,是沉悶的年報季中為數不多的一抹亮色。

除了這些已經逐漸成長為跨國企業的行業頂樑柱外,還有一些小而美的企業早已在海外站穩了腳跟,並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優勢打法。

比如專攻海外工具市場的巨星科技,

「公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建立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化供應鏈管理體系,與全球數千家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確保公司不局限於自身產能情況,可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並完成各類大額訂單的及時交付。

依託中國全球基礎門類最為齊全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不斷增長的全球供應商網絡,公司可以做到全球採購、全球製造,使得公司在全球海運周期緊張的背景下仍然可以維持穩定的供貨能力,為公司持續提升市場份額打下基礎。

同時中國超大體量和超精細供應鏈網絡帶來的效率和彈性兼顧的特性,也使得公司可以做到中國集中採購、全球分布使用,極大的降低綜合採購成本,提升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公司在全球擁有20處生產製造基地,能夠全面滿足各類需求和應對各自複雜的外部環境。」

當然,上述文字中所提到的中國供應鏈的強大和彈性,並不是個新鮮的概念了。

對於現在的出海企業來說,野心其實遠不止此。巨星科技在年報中也用一句話說出了國內很多細分賽道隱形龍頭的心聲,

「布局全球,就是公司繼續著重加強歐美自有品牌服務體系建設和東南亞產能布局,選取國外優質公司進行產業併購整合,更好的獲取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逐步將公司由中國製造的ODM公司升級為中國設計、亞洲製造、歐美本土服務結合的國際化OBM公司。」

為了做到這一點,海外的製造基地和服務團隊必不可少,這也是很多企業在疫情後會加速去做的事情,還是以巨星為例,在年報中是這麼表述的,

「報告期內,公司積極推動東南亞製造基地的全面投產,持續優化在全球範圍內的製造分工分局,充分體現公司國際化布局的優勢和產能的靈活性。目前公司在東南亞建成工廠已經全部投入使用,東南亞產能布局初步成型。

同時面對報告期內國際人員流動停滯的情況,公司積極利用歐美本土團隊的優勢,為客戶繼續提供完善的就近服務體系,確保了訂單和售後的相互匹配。國際化優勢有效保證了公司在和其他國際競爭對手的競爭中,既能發揮中國製造業集群的優勢,又能利用東南亞地區製造成本的優勢和歐美市場本土渠道服務的優勢,由此打造更強的核心競爭力。

公司正加速成為一家集歐美本土服務、亞洲產業鏈製造和中國管理研發的全球資源配置型公司。」

而另一家我很欽佩的公司,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做到國內頂尖水平,並開始向國際一流發起衝刺的匯川技術也是這麼做的,

「2022年初,公司提出「跨步國際化」的新戰略,加快海外業務布局,GLOBALOCAL(Local for Local,國際本土化)模式全面推進。

2022年,公司完成了以海外客戶需求為牽引,確定了在銷服、研發、供應鏈等方面全面落地「國際本土化」的思路。

在銷售與服務方面:繼續在成熟市場(歐洲、韓國等)和新興市場(印度、東南亞、中東等)落地依託本土團隊的區域銷售策略,同時,加大力度實施「行業線出海」和「隨中國製造出海」的重要策略。2022年,公司梳理了空壓機、空調與製冷等十幾個行業出海機會點,把公司成熟的行業解決方案推向海外,部分行業實現重點跨國客戶的突破。

在研發方面:設立歐洲研發中心,承接面向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開發,高效支撐海外市場的技術需求,為公司國際領先技術打造極致競爭力。

在供應鏈方面:啟動歐洲匈牙利工廠建設項目,正式邁入全球化製造體系的進程,為國際客戶的快速交付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中東則成為了很多以安防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的新戰場,比如龍頭老大海康威視:

「2022年,公司還新設杜拜研發中心,與蒙特婁、倫敦海外研發中心共同服務區域市場定製化需求;新建5個海外物流倉,總數達到17個,提升本地物流覆蓋和配送能力;新增2個海外呼叫中心,總數達到13個,積極拓展與渠道夥伴的合作,下沉技術服務網絡,為客用戶提供及時優質的售後服務。」

最後還是要給出海的企業提個醒。

人民幣越國際化,匯率波動就會越大,關於這方面的風險不可不防。像從事海外業務起家的新寶股份就有所提示,當然它主要說的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盈利風險,

「隨著人民幣被納入SDR(特別提款權),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我國跨境資本的流動性在日益提高,這些都會加劇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公司進出口業務主要採用美元結算,因此受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較為明顯。如果公司不能採取有效措施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則公司盈利能力將面臨匯率波動影響的風險。」

而另一個風險點是老生常談的中美關係。在看不到反轉出現的年份里,它始終是懸掛在出海企業頭頂的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比如安克創新是這麼描述的,

「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主要消費市場和世界產業鏈核心環節所在,美國所採取的出口限制、關稅壁壘等保護性貿易政策或對全球多個行業或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page]

就全球消費電子產品行業而言,美國是本行業主要核心市場之一,同時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規模、前沿的產品技術和優秀的研發、營銷人才團隊,在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產業鏈上游技術市場和下游消費市場中均擁有較強的定價權、話語權。

因而,若美國對相關消費電子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則可能相應損害消費電子產品行業海外品牌商、製造商的利益,並對全球消費電子產品行業的穩定發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3

其實在這次年報季之前,有一個爭論甚囂塵上,那就是中國的資產負債表是否也開始衰退了。

關於這一點,從年報中也可以一窺端倪。

比如說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的增長停滯、房貸同比增速歸零等等都是可以查到的數據,而從銀行的年報中,則能發現另一個維度的問題,那就是不良率。

從貸款整體來看,目前國內銀行的不良率是非常穩定地維持在低位的,但如果拆成企業和居民,則有著大相逕庭的表現。

比如建設銀行公布的數據里,公司貸款的不良率穩中有降,而個人類貸款的不良率卻有明顯增長,其中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率幾乎翻倍。

這並非一個特例,工商銀行的數據也是同樣的結果:

招行則有一張更加詳細的數據表,將不良率、關注率和逾期率分開統計。從過去兩年的對比可以看出,個人住房貸款、信用卡貸款和消費貸款的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考慮到招行作為國內零售金融業務的龍頭,在授信額度以及發放貸款方面有著比其他銀行嚴格得多的要求,可以想像中小型銀行的個人業務壓力有多大,而作為全球最不願意貸款逾期代表的中國居民,在過去一年裡遭受了怎樣的現金流壓力。

所以不要簡單看到今年國內旅遊市場的火爆、演出娛樂市場的復甦乃至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行業的回暖,就認為中國人民又行了。

就像很多文章分析的那樣,這些行為的背後可能是人民群眾想開了,而不是人民群眾有錢了。

當然,經濟下行的時候,消費Y字分化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招商銀行每年年報發布後都會被送上熱搜的金葵花客戶數量那樣。

像建設銀行公布的數據就顯示,

「私人銀行客戶金融資產達2.2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1.26%;私人銀行客戶數量19.37萬人,較上年增長9.31%。」

換句話說,私人銀行客戶人數在增長,而他們的資產增長的更快。

招行自然也是類似的情況,

「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私人銀行客戶(指在本公司月日均全折人民幣總資產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戶)134,800戶,較上年末增長10.43%;管理的私人銀行客戶總資產37,924.3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74%;戶均總資產2,813.38萬元,較上年末增加32.95萬元。」

金葵花客戶代表的中產階級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在招行的戶均資產首次出現了負成長:

「金葵花及以上客戶(指在本公司月日均總資產在5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戶)414.3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2.84%。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戶總資產餘額98,665.9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66%。」

顯然,去年「不受影響」的門檻進一步被抬升到了私人銀行的水平。

類似的情況可以從恒隆地產的年報中得到映證,

「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客流量減少對高端購物商場銷售額的負面影響較小。上海如此,其他地方更是如此。例如,無錫恒隆廣場受疫情重創,顧客減少了21%,但銷售額仍上升1%。大連恒隆廣場的客流量減少了6%,但銷售額卻躍升67%。昆明恒隆廣場是個旅遊熱點,客流量和銷售額分別下降6%和4%。

……10月初的國慶黃金周期間,我們高端購物商場的顧客減少了16%,但銷售總額卻增長了5%,而次高端購物商場的客流量和銷售額分別下降了34%和19%。」

4

那麼,企業部門的情況又如何呢?

事實上,企業部門「還行」。

從資本開支角度來看,就像數份券商研究報告裡寫的那樣,從2022年一季度開始,A股上市公司就整體進入了資本開支增速改善的周期。

到了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A股市上市公司的單季度資本開支同比增速分別回升到了23%和12%,其中以資訊技術和汽車製造業為首的部分行業,過去兩個季度同比增速甚至都超過了50%。

為什麼利潤沒有回暖,資本開支卻在提升?

這背後有能源成本的優勢,也有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上的回潮。

但更重要的是,對比全球,中國除了勞動要素外的其他諸多生產要素價格,相較海外還有不同程度的「壟斷低價」。

比如我國的電力成本中的輸配價格就遠低於歐日已開發國家的水平,而這得益於前期長期電網側的大量資金投入,以及2022年政府加速的逆周期投資。

發電設備龍頭國電南瑞就在年報中表示,

「中國宏觀經濟持續恢復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3%;電力投資同比增長13.3%,持續快速增長;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建設投資完成7208億元,同比增長22.8%;電網工程建設投資完成5012億元,同比增長2.0%。

從國內電網投資看,「十四五」期間,電網堅持適度超前,寧讓電等發展、不讓發展等電。國家電網計劃投入2.4萬億元,推進電網轉型升級;南方電網計劃投入6,700億元,推動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2023年,電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納將帶動電網投資,重點投向特高壓工程、輸變電工程、現代智慧配電網、數位化電網、抽蓄電站建設等方面。」

寧讓電等發展、不讓發展等電,這種口號也只有在中國才能喊得出來吧。

再比如,中國通信和網絡成本也遠低於世界大多其他國家水平。

像中國鐵塔就是由政府協調三大營運商合資成立的負責通信基礎設施的,極具中國特色的一家企業。它的管理層由三大營運商分別安排,公司成立的目的是:

「把握5G網絡擴大重點縣鄉覆蓋、加強室內深度覆蓋的戰略機遇,積極推動支持政策落地應用,深化資源共享,聚焦建設和服務模式創新,全面滿足塔類建設需求、快速擴大室分市場規模,經濟高效助力我國5G新基建走在全球前列。」

類似這樣的企業,在國外是萬萬不可能存在的。且不說政府有沒有這樣的協調能力,幾家營運商的股東也能把相關議案給否決了。

不過中國特色帶來的效果也是顯著的,中國鐵塔在年報中就這樣表述,

「持續推動5G站址納入規劃、推動建立建築物行動通信基礎設施相關規範,並據此嵌入新建建築工程行政審批流程,提升資源統籌共享能力;創新低成本建設方案,鍛造行動網路覆蓋綜合解決方案能力,持續加大共享力度,全面滿足客戶5G建設需求,全年完成5G建設需求約74.5萬個,其中96%以上通過共享已有資源實現;全力攻堅疑難站址,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站址維繫能力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持續增強。」

雖然其中不乏王婆賣瓜的嫌疑,但資源共享帶來的效率提升,以及對客戶端的成本下降是實實在在的。

此外,得益於高速公路、高鐵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內的物流成本同樣遠低於海外。比如鐵路運輸龍頭大秦鐵路在年報中寫道:

「2022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09億元,投產新線4,100公里,其中高鐵2,082公里,圓滿完成年度鐵路建設任務。截至2022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5萬公里,其中高鐵4.2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從行業發展看,我國國土面積大,區域經濟發展、資源分布和工業布局不均衡,長運距、大運量的大宗貨物運輸以及大規模的中長途旅客運輸在一定時期內主要依靠鐵路。同時,鐵路具有大運量、低成本、占地少、綠色環保等特點,大力發展鐵路運輸符合我國國情和產業導向,鐵路行業中長期還將是國家調整運輸結構、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先導產業。新時代十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7萬億元,營業里程較十年前增長58.2%,高鐵營業里程增長3.7倍,較好發揮了鐵路投資對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保就業的重要拉動作用。」

無論是新基建還是舊基建,基礎設施的完善對於企業運轉效率以及投資意願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前提條件,而這一點,毫無疑問是中國舉國體制下最重要的競爭力。

5

看完以上幾個部分,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的行文非常的矛盾——一會悲觀,一會樂觀,一會困難重重,一會又趨勢良好。

可事實上,真實的中國就是如此的矛盾綜合體,任何只談光明面或者陰暗面的說法都是在以偏概全。

在翻看了上百篇年報後,我能看到最優秀的一批中國企業銳意進取後不斷成長的喜悅,但也能感受到很多行業公司在大環境下的掙扎與無奈,能看到央國企相對謹慎保守的文化在當下收穫的風水輪流轉,也能體會到很多民營公司在將業務努力向海外延展的頑強生命力。

繁榮背後必有陰影,但危機中才蘊藏生機。

最後的最後,強烈建議每個人都去讀一下恒隆地產陳啟宗董事長在年報中寫的致股東信。

他的這封信每年都會被大家拿出來傳閱,而今年的這封信由於談到了很多敏感問題,因此鮮有在內地媒體上看到,直接去年報里讀會更好一些。

僅摘錄其中的一小段作為此文結尾:

「數百年前,國家富裕要靠擁有土地和天然資源,還要人口龐大,糧食生產和開採業是重要支柱;自工業革命後,這些傳統資產逐漸由知識,特別是科學和工程學,以及組織能力所超越,生產工業製品變得至關重要。

過去數十年,又出現一場變革。先進的基礎科學、高科技(主要由頂尖大學研發),以及豐裕的資金,是引領世界經濟的關鍵。就企業和個人而言,近年最能賺大錢的途徑是利用高科技或他人的資金,造就了投資銀行和基金管理。現今是數碼化的世界。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下個階段是什麼?以上的進展大部分是由高速全球化促成的,而這有個關鍵的先決條件,就是世界相對和平。例如,蘇聯解體後,全球化發展便一日千里。但若如前所述,世界正迅速變得動盪不安,那麼出現一些脫鉤便在所難免。某些製造業將回流,區域主義會後來居上,與全球主義一較高下。

從前在全球化環境中,能源、糧食、礦產等重要資源幾乎都定可取得的,今後不再理所當然。於是,明日世界的贏家可能需要擁有上述三個階段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要素,從天然資源、製造業到數碼化都包括在內。那些土地遼闊、天然資源豐富、人口龐大而教育水平又高的國家,成功機會會大得多。」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起朱樓宴賓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