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種種跡象 習真打算這麼幹

《華爾街日報》報導,自上月底以來,習近平已兩次要求國內為他所稱的「極端」情境或狀況做好準備,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通過反覆使用這個詞語來暗示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

隨著中國和美國謹慎嘗試恢復高層接觸,習近平正在加緊採取行動,為中國可能陷入衝突未雨綢繆。

《華爾街日報》報導,自上月底以來,習近平已兩次要求國內為他所稱的「極端」情境或狀況做好準備,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通過反覆使用這個詞語來暗示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

習近平作出上述表態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正計劃本月訪問中國,以重建兩國政府間的溝通渠道;之前雙方曾嘗試恢復高層溝通,但因今年年初疑似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腹地而中斷。

在嘗試修復與華盛頓關係的同時,習近平就「極端」情況發出預警表明,他並沒有放鬆,正在努力修築圍欄保護經濟和整個國家,以應對與西方長期摩擦帶來的衝擊。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表示,習近平已明確指出,美中應共同確保兩國關係沿著正確航向前進,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拜登政府希望給美中雙邊關係建立護欄,以防演變成直接的衝突。而中國政府似乎對具體細節不是很感興趣,更看重的是支撐兩國關係的總體原則。中國尤其希望確保美國在中方認為屬于禁區的問題上不踩紅線,比如台灣問題。

頗具影響力的外交政策學者金燦榮直言不諱地就此進行了解讀,他告訴中共旗下民族主義報紙《環球時報》稱,習近平提到的極端情況意味著「戰爭的危險」。

中國時事通訊《Sinocism》的作者利明璋(Bill Bishop)指出,習近平的用詞代表風險意識、危機感和做準備的必要性明顯升級。

去年10月獲得前無先例的第三個任期後,習近平已多次暗示,中國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加不穩定,這表明,未來五年的一個主要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在地緣政治方面具有韌性的經濟體,大大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為中國政府提供諮詢的政策顧問表示,最近提到「極端」情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使決策者和地方領導人在這方面加倍努力。對於一個以出口為傳統增長動力並依賴西方高科技的經濟體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這些政策顧問稱,習近平長期經濟顧問、前副總理劉鶴以及劉鶴繼任者何立峰等高級助手已受命制定相關計劃,以便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大幅加強制裁的情況下保持經濟發展;如果中國與西方發生衝突,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就可能採取此類措施。

「極端」正成為一種新的口號,並在地方政府層面出現。根據官方發布的信息,從沿海大都市上海到內陸省份湖南省的地方領導人也表示要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但沒有詳細說明。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前美國總統中國和亞洲問題顧問Ryan Hass說:「習近平這個任期的首要任務是增強中國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希望提高中國對加強抵禦『極端』情況能力的緊迫感和重要性是有道理的。」

習近平的最新表態反映出,中國政府認為,在其視為神聖使命的最終統一台灣的問題上,來自華盛頓的挑戰加大。

在最近與西方外交官和企業高管的會面中,中國官員似乎在力圖表明,美國將尋求刺激中國為台灣問題開戰。這種言辭類似於中國對俄羅斯烏克蘭的戰爭的描述。中國政府沒有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是指責華盛頓及其歐洲盟友刺激俄羅斯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在經濟困境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安撫外資企業,這凸顯出中國政策的矛盾之處。

就在習近平在上述國家安全會議上談到「極端情況」的同一天,馬斯克(Elon Musk)在北京受到了隆重接待,中國高層試圖利用這位特斯拉CEO和其他全球商業領袖的訪問來回擊拜登政府對在華經商的限制。

中國政府最近也試圖迫使外國企業就範,針對一些美國諮詢機構和其他公司展開了突擊搜查、拘留人員和調查等行動,這讓許多早已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憂心忡忡的跨國公司對在華擴張更加謹慎。

一面為緊張局勢惡化的可能未雨綢繆,一面努力與外國商界和華盛頓修復關係,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表明,習近平不會冒險。上周,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時視察了邊防部隊,他一身戎裝,號召全軍「鍛造衛國戍邊鋼鐵長城」,「守好邊、固好防」。

無獨有偶,香港媒體指出,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在內蒙考察時,在「雙循環」議題上提出了應對「極端情況」的準備,這是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徹底脫鉤」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明報13日刊登文章指出,根據官方媒體的報導,他在參觀呼和浩特中環產業園之後表示,「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

文章表示,由此可見,習近平所說的「極端情況」是指「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因此,經濟發展以國內大循環(內循環)為主,也就是為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徹底脫鉤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文章並指出,上述「紀實」把應對「極端情況」的舉措當作「首先」之事和「治本之策」,說到「別人不給我們開門」時,不但要「活下去」,還要「活得更好」,這就有點主動為之的意味。

據分析,「內循環」產生的背景是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當時中國因被指是病毒來源地,遭到世界多國封鎖。但在疫情3年後開放的今天,美國和西方世界又以「去風險」為名掀起一波與中國產業供應鏈的脫鉤潮,所以,習近平眼中的「極端情況」並未完全解除。文章認為,以習近平的底線思維、憂患意識來看,應對「極端情況」的防風險措施,成為日常施政的新常態不足為奇。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華爾街日報 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