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去風險!荷蘭先行一步,北京怒極

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設備生產商--荷蘭公司阿斯麥(ASML)總部外景。

荷蘭政府在6月30日公布了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新規定限制最新型號的深紫外光刻設備出口到中國,該項出口管制法規將在9月開始生效。這是歐盟近期發布經濟安全戰略以來,歐洲國家為「去風險化」率先邁出的一步,旨在保護荷蘭在晶片製造業的領先地位,防範關鍵技術外流並用於敏感的軍事領域。

荷蘭外貿與發展大臣莉耶·施賴內馬赫爾( Liesje Schreinemacher)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採取這一步驟是為了我們的國家安全。有關公司現在知道自己的立場了,這是非常好的。這樣他們就能及時適應新規定。」

荷蘭首相馬克‧呂特(Mark Rutte)正面臨來自華盛頓的壓力,以聯手遏制中國晶片製造業發展。今年早些荷蘭當局承諾,將在夏季前公布擴大對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荷蘭出台的最新規定沒有明確說明針對中國,也沒有明確指出晶片製造設備生產廠家,但是很顯然在晶片製造領域擁有領先地位的荷蘭公司阿斯麥(ASML)將受到影響。

根據新規定,該公司向中國出口最新型號的深紫外光刻機,需要向政府先申請出口許可證。該公司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夠生產7奈米及以下晶片所需要的極紫外光刻機(EUV)的廠家,此類最尖端的產品一直無法出口到中國。

阿斯麥出口中國的產品主要是生產7奈米以上的深紫外光刻機(DUV),中國是該公司的重要市場,阿斯麥在中國的北京深圳、武漢設立了研發中心。一些最新型號的浸潤式深紫外(DUV)光刻設備將納入荷蘭擴大版的出口管制清單,DUV設備不如EUV先進,不過設備製造的晶片仍可能用於軍事目的。

晶片製造業「去風險」

資料照: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月17日在白宮會晤荷蘭首相馬克‧呂特(Mark Rutte)。

歐盟在6月發布的經濟安全戰略提到了包括能源安全在內的供應鏈風險、關鍵基礎設施風險、關鍵技術安全泄漏風險、經濟依賴和經濟脅迫的風險等方面。針對這些風險,歐盟主張制定一份對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清單,對軍民兩用產品實施出口管制等措施以降低風險。近期包括中共總理李強在內的高層官員訪問歐洲,在多國開展一系列遊說活動,試圖阻止歐洲追隨美國對中國採取對抗性的策略。

美國與中國間的晶片之爭已經延伸到了歐洲和日本,今年1月,荷蘭、日本和美國三方達成共識,同意對中國實行尖端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日本在今年5月宣布增加對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和化學材料的出口管制措施。一直以來,拜登當局希望荷蘭和日本加入美國的行列,限制中國進一步發展晶片產業。荷蘭和日本是重要的晶片生產設備來源地,擁有製造尖端半導體設備所需的技術。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政策分析師托比亞斯·格爾克(Tobias Gehrke)以及朱利安·林霍夫(Julian Ringhof)發表的分析文章認為,歐盟目前局限於軍民兩用出口限制的政策仍然不夠,當前政策不能很好地使歐盟限制與經濟安全密切相關的技術貿易,如半導體、清潔能源、生物科技和機器人。通過創造力,擴展歐盟現有針對軍民兩用的規範,荷蘭才有能力實施與經濟安全攸關的限制措施。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政策分析師朱利安·林霍夫(Julian Ringhof)

朱利安·林霍夫表示,晶片製造業的供應鏈非常複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獨立製造晶片,歐洲的目標是成為晶片製造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阿斯麥是其中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具有戰略上的優勢。儘管歐盟成員國之間利益有所不同,對華政策存在差異,朱利安·林霍夫認為,荷蘭此次出台新規在歐盟可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基本上荷蘭現在通過運用歐盟法規條款實施了這些措施,其他歐盟成員國至少必須加以考慮,他們不一定必須遵循荷蘭的方式,但他們必須加以思考自身所處的位置。我們相信未來當然能影響到其他成員國如何考慮出口管制。」

阿斯麥公司此前表示,荷蘭當局的出口管制措施對該公司2023年或更長期的財務前景沒有實質影響。朱利安·林霍夫分析認為,荷蘭將出口限制擴大到深紫外光刻機,對該公司影響不大,美國需要定製生產,歐洲也在擴大產能。目前英特爾正在德國籌備建立新工廠,德國政府與英特爾簽署了協議,同意向英特爾提供價值高達100億歐元的補貼。

比利時布魯蓋爾(Bruegel)智庫資深研究員喬治·扎克曼表示,很多國家對戰略性的行業予以巨額補貼,例如中國給稀土行業補貼,美國也實行補貼和貿易保護。如果歐洲不能從不同的供應商以合理價格購買晶片,那麼有理由在市場上嘗試進行有競爭的突破,正如當年由於波音的壟斷使歐洲設立空中巴士,起初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後來增強了歐洲的競爭力同時降低了航空業的成本。

中國「軍民融合」的挑戰

中共當局近年來投入巨資發展晶片製造產業,人工智慧技術依賴於高性能計算晶片,可被用於提升中國解放軍的軍事能力。美國也在向荷蘭施壓,要求荷蘭在技術上加大對中國的限制措施。

路透社報導說,美國計劃向阿斯麥施壓,要求該公司減少對中國6家晶片工廠銷售光刻機,其中包含中芯國際。去年,美國官員還表示,如果美國的盟友不遵守出口管制規定,美國有可能禁止包含少量美國技術的外國產品出口到中國。

為避免違反美國出口管制的規定,阿斯麥公司在人員招聘方面採取了限制措施,對於在美國本土研發的高科技,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人員,必須先獲得美國的許可,才能將其招進一些特定技術的團隊。

今年2月,阿斯麥公司報告稱,一名曾在中國工作過的員工竊取了光刻機數據。荷蘭的情報機構表示曾經發現多起來自中國的網絡襲擊,目的是為了竊取該公司的智慧財產權信息。

比利時布魯蓋爾智庫資深研究員喬治·扎克曼(Georg Zachmann)

中國加速推進「軍民融合」戰略以實現中國軍隊現代化,一些有軍方背景的中國留學生引起了一些國家的注意。一些荷蘭高等院校開始對部分中國留學生進行安全風險篩查。喬治·扎克曼(Georg Zachmann)表示,新科技所帶來的挑戰日益嚴峻,人工智慧和電腦晶片可以用於自動駕駛車輛,也可用於攻擊性無人機,用專利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做法對中共軍方來說不適用。

喬治·扎克曼說:「他們非常樂於見到西方創新者對技術難題解決方案的思考,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一定程度上要回到過去,保護商業機密不靠專利,而是有必要不讓競爭對手知道這些技術如何運作。我認為技術不是靜態的,不是說你要發展人工智慧你就能得到它,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快、更好。歐洲和西方能做的是擁有廣泛的創新生態,能領先中國10年,總是投資人才和新知識、基礎設施,可能這是面對競爭最好的保護,不是封閉,而是加速。」

朱利安·林霍夫表示,要100%阻止歐洲的技術進入軍事領域非常困難,美國針對中國有負責出口管制的官員,但歐洲沒有,歐洲依賴美國的情報,歐盟成員國越來越擔憂其技術用於支持中國軍隊的現代化。

中國可能的反制

中共當局在今年5月宣布禁止在關鍵基礎設施上使用美光科技生產的設備,中國網際網路監管機構稱,美光晶片給中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帶來重大安全風險,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中共當局對美光的禁令被認為是對美國採取的報復行動。

目前中國雖未能在高端晶片製造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但在較為低端的晶片領域具有相當的生產能力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時中國政府向國內的晶片廠商大量發放補貼,使國內企業用相當的競爭優勢,以促進這些企業趕超國外競爭對手。分析認為,中共當局封殺美光晶片,可讓國內企業填補市場空缺,也可能讓其他外國公司進入這一市場,以製造新的裂痕。

朱利安·林霍夫表示,中國現在不具備在半導體技術上與西方打貿易戰的能力,中國依賴西方的晶片,因此中國更有意願在歐盟和美國之間挑撥離間,或者在日本、韓國、美國、歐盟國家內部製造矛盾。此外,中國也有可能把歐盟出口管制的案件帶進世界貿易組織。「這將是對歐洲團結的測試,基本上歐盟要被這樣一個案子所影響,即使只是荷蘭在實行這些(出口管制)措施,不是所有歐盟成員國都同意荷蘭的做法。」

中國人大常委會本周通過了《對外關係法》,新法將於7月1日開始生效。該法規定,對於「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採取相應反制和限制措施」。這是中國首次以法律形式規定對國外的反制措施。

美國連出「組合拳」限制對華半導體設備出口,中國接招口誅筆伐加「去美國化」

隨著美中近年來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對北京高科技產品和生產設備的出口管控也越來越嚴厲。有現代工業皇冠之稱的高端半導體晶片的製造工具與設備更是美國聯合盟友對北京實施封鎖的重要內容。

美國之音及其他多家媒體星期四(6月29日)報導,美國和全球最大、最先進晶片製造光刻機的生產國荷蘭聯手,即將對中國晶片製造商打出一套新的「組合拳」,進一步限制對華銷售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

報導指出,雖然荷蘭政府在限制首屈一指的光刻機生產廠商阿斯麥公司(ASML)對華出口上已經採取了措施,但是美國成功遊說荷蘭政府進一步阻止向「特定中國廠商」提供更多的荷蘭半導體生產設備。

荷蘭推新規限制光刻機出口中國,與美國聯手扼制中國晶片發展

這是美國川普和拜登前後兩屆政府在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作業方面採取的一項最新措施。此舉遭到北京當局的抨擊,因為北京也意識到美國聯合其盟友打出的一個接一個的重拳嚴重遲滯中國政府和廠商在半導體晶片行業中「去美國化」和自力更生的努力。

下面我們根據路透社的一則報導,來看一看美國限制對華半導體晶片製造技術和設備出口的幾個主要的時間節點:

2018年10月:

川普政府宣布對中國「三大記憶體廠商」之一的福建省晉華積體電路有限公司實施制裁,並禁止美國供應商與其合作或向其供貨,原因是美國司法部認定中國這家受到政府支持的公司竊取了美國公司的商業機密。

晉華案的起因是美國最大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美光公司(Micron)與台灣聯華電子公司之間出現智慧財產權糾紛。聯電從有美光參與的南亞科技公司挖角一批工程師跳槽到晉華,而這些工程師被控帶走了本來屬於美光的32奈米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技術。此後,美光在加州而晉華在中國分別對對方提起侵權訴訟。

晉華案很快升級為美中之間一場有關智慧財產權的國際貿易戰。晉華至今仍然在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商與其交易的黑名單上。

2020年1月:

川普政府自2018年起就向荷蘭政府施壓,阻止阿斯麥等公司向中國半導體晶片廠商提供晶片製造設備。阿斯麥當時已經與中國一些晶片製造商簽訂了出售先進光刻機的合同,但是因為無法得到荷蘭政府的出口許可而最終無法供貨。

2020年5月:

川普政府阻止全球半導體晶片廠商向中國華為公司提供晶片,導致華為將其積體電路設計中心海思與公司業務剝離,並且重創華為的手機生產與出貨。

2020年12月:

美國政府將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MIC)和十多家其他廠商列入貿易黑名單,並且預告將拒絕批准向中芯國際出口可製造十奈米或以下製程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

2022年9月:

英偉達(Nvidia)和超微半導體(AMD)公司透露,已經接獲美國政府的通知,停止向中國出口可以用於人工智慧研發的超算晶片。

2022年10月:

拜登政府出台一整套對華出口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全球任何半導體設備生產廠商使用美國的設備和技術生產的某些半導體晶片都不得向中國出口。

2022年12月:

拜登政府將長江存儲科技公司(YMTC)等幾十家中國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

2023年6月29日:

荷蘭政府計劃今年夏天進一步限制向中國晶片製造廠商出口阿斯麥製造的光刻機。而美國政府則準備更進一步,利用其長臂管轄能力更嚴格地限制荷蘭廠商向特定的中國半導體晶片廠商出口設備。

針對美方對華半導體等高科技出口採取的嚴格限制,中國政府「接招」的對策則是加大了對半導體晶片技術和設備全產業鏈的投資與研發,試圖在半導體晶片行業完全「去美國化」(de-Americanization),走出一條自力更生之路,重塑中國晶片產業的研發和生產。

與此同時,北京也不忘發動「輿論攻勢」,抨擊美國限制先進半導體設備和技術向中國出口的措施。

「中方一貫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以各種藉口拉攏、脅迫企圖國家對華搞科技封鎖,」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星期五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說。

「以行政手段干預企業之間的正常經貿往來,嚴重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濟秩序,衝擊全球產供連的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毛寧又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