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2T還不到500塊的固態硬碟 背後的故事還挺複雜

隨著618的浪潮逐漸過去,這波固態硬碟( SSD)「跳樓」降價,應該要告一段落了。。。

五百不到的2T固態硬碟,應該,不會,再跌了吧?

其實這段時間,後台一直有差友在問差評君,到底買啥固態好?

嗯,其實就固態硬碟的特性來說,這價格都這麼便宜了,硬碟其實真的買啥都行。。。

先帶大家回憶一下前兩年三星剛發布旗艦固態980PRO時的價格啊。

1T,1899元。

當要2000塊才能買到1T的時候,我會要求這塊固態讀寫速度快,發熱不嚴重,而且數據能長時間保存不出錯。。。

但是當最近固態的價格降到了只要1000塊錢能買4T的時候。。。

我的要求就是沒有要求。

要是真的出現讀寫速度降低,發熱嚴重,偶爾數據保存出錯這些狀況。

它可以是主板問題,可以是電源問題,也可以是 Windows問題。

甚至可以是我的問題。

咳咳,開個玩笑。。。硬碟損壞真的是個概率事件,假如你擔心越便宜的盤壞的越快,那差評君只能建議大家做好數據備份了。

不過我們今天也不是聊這個話題的,而是前兩天我看有網友在爭論一個問題:

固態價格現在被乾的這麼便宜,是誰的功勞?

有人認為是國際行業上的工藝進步了,有人認為是國產顆粒制裁了壟斷,但具體是什麼情況卻沒個定論。

抱著學習的態度,我也找了找資料,也跟行業里的朋友聊了聊,終於給這個惠及全體消費者的大好事摸出了一個輪廓。

其實裡面原因還蠻多,有一代一代技術更迭的努力,有市場周期變化的調節,也有國產廠商獨立自足鑽研技術的影子。

咱們一個個來說。

>/不斷成熟的技術是誘因:

硬碟上價格的大頭,就是存儲數據的顆粒,占據固態總成本的70~80%

這麼多年來為了能降低存儲顆粒的成本,讓我們存下更多的數據,大家普遍採用的技能樹有兩種:

一是努力在一個平層里塞進去更多數據。

咱們這幾年常說的 SLC(單層次存儲單元)、 MLC(雙層存儲單元)、 TLC(三層存儲單元)、 QLC(四層存儲單元)、 PLC(五層存儲單元)就是如此。

從前往後,代表固態的每個單元( cell)裡面可以存放的數據(bit)逐漸變多。

咱打一個不那麼嚴謹的比方,假如硬碟是你家門口的快遞站,你的數據就是裡面的快遞,裡面貨架數量是固定的。

那麼 SLC就是一層貨架上只放一個快遞, MLC就是放兩個, TLC三個, QLC四個。

前幾年通過 TLC和 QLC技術的應用,硬碟的性價比有過一段時間的持續提高,但是目前來看,四層單元的 QLC已經到頭了。

一個是邊界效應越來越明顯—— TLC升級到 QLC時容量提升了30%,即將推出的 PLC五層單元對比 QLC的提升降到了25%。

另一個是數據的穩定性不斷下降, QLC還能保證單單元1000次的反覆讀寫,即將推出的 PLC據說只能堪堪保證35次。。。

貨架里塞的貨物越多,貨架也越不牢靠。

這時候,另一種辦法就派上用場了——3D NAND。

說白了,就是多建幾層貨架,這樣雖然占地面積不增加、每層放的快遞也不增加。

但是總的層數高了,同樣能讓總容量變大。

最近兩年,快閃記憶體晶片的堆疊層數從32層到64層,再到目前常見的128層,靠著這一手壘高高的辦法,固態硬碟的容量一直在持續增長。

每 GB的價格也在緩慢下降。

這些技術的發展可以解釋近10年的固態降價,但是持續觀察存儲價格的小夥伴應該也發現了。

這兩年的固態價格根本不是持續緩慢的降價——而是斷崖式雪崩。

所以,技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供求市場的變化是根本:

在差評君看來,市場的供需關係變化,是全球固態價格降低的主角。

家裡開廠子的差友對這件事應該非常了解:工廠里的機器一旦開機了,最好就一直開著。

即使虧本生產,也比關機重啟一次要省錢。

固態顆粒的生產也是這麼一個邏輯:工廠運行的產量是比較固定的,不能說加就加,也不能說減就減。

但是市場對顆粒的需求是存在周期變化的——有時候買固態的消費者多,有時候少。

比如像開學季、裝機季,廠商就可以抬價出貨;淡季庫存要壓不住了,顆粒廠就得捏著鼻子降價。

然而這兩年的旺季,屬實不太「旺」。

在消費市場上,無論是個人的電腦、手機、還是商用的企業採購,數據中心,各類的消費需求都有所下滑。

相信大家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PC寒冬」這個詞了,至少我在這個行業里,今年一年已經聽麻了。。。

Canalys:2022年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16%

所以今年顆粒廠要想控價,必須減產。

雖然有廠商們老早就嗅到了味道不對,比如早在去年年底鎧俠、美光就開始宣布減產。

但是比如三星原本還想頭鐵,結果今年一季度營業利潤暴跌96%的當頭一棒,不得不加入減產大軍。。。

然而已經來不及了,我們有個目前在美國工作的前同事,每過一陣就會跟我們感嘆固態價格真的太離譜了——

2 TB的三星固態只要200多美元,偶爾促銷還會降到150刀,放在以前簡直不敢想像。

>/國產化是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每次,他這話說完之後都會被我們群嘲。

因為國內的固態比三星還要打個對摺!

而這件事的功臣,自然就是已經被我們誇過好多回的長江存儲了。

去年咱們也專門寫文章聊過,在3D堆疊的技術方面,長江存儲率先實現技術突破。

成為了國內,不對,世界第一家實現232層3D NAND堆疊的廠商,超越了三星美光等一系列存儲老廠。

當時我們就佩服長江存儲技術牛逼,但是可惜發育時間不夠,慘遭美國制裁。

但是沒想到的是,這才幾個月啊,它就用產品狠狠地踢了我的屁股。

當三星摳摳索索的慢慢把2T的固態從2500降到1500出頭的時候,長江存儲大規模出貨,以致態、梵想為代表的一批使用長存顆粒的國產廠商把價格給直接帶入冰點。

618時期的2T固態,甚至被殺到了不到500。。。

不是,你咋越制裁,越來勁(出貨)的啊

畢竟這被制裁後的幾個月里,長江存儲可一直沒啥好消息。

客戶變少了,新機器也買不到了,維護的美方工作人員也撤離了,老的設備如果出故障也會修不好了,只能停機,二期廠房的建造也出現了一定的延誤。

怎麼看都不像是產能很充裕的樣子啊?

結合之前公開的數據來分析,長江存儲的一期項目的目標產能撐死了也就每月十萬片。

看起來好像還行,但這依舊只有全球產量(200萬片/月)的5%左右,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

也有人猜測,認為長江存儲可能是在被制裁後直接選擇放棄企業級市場。

把所有的顆粒都套皮出給消費級固態廠商,比如今年年初時梵想,光威,金百達、愛國者等一系列原本的二三線廠商都一股腦的換上了長江顆粒。

通過這種瘋狂賣賣賣的行為,直接把外國廠商給拖入價格戰當中,才導致如今的固態又便宜又好用。

當然,這些猜想不一定準啊,畢竟,差評君也沒真的在長江存儲幹過。

如果差友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咱們在評論區交流一波想法。

給我一個存儲市場我能翹起整個半導體產業鏈

總的來說,這次固態的降價浪潮可以看做是多方面因素一齊作用的果。

在國外,主要是技術和市場。

在國內,國產化的崛起又狠狠助力了一波存儲普及。

但差評君感覺,這會兒固態降價這件事,最有趣的還不是它降價本身。

有趣的是長江存儲在這次降價中,有了不少「主動權」

過去咱們只能被動的接受別人的降價漲價,但是現在卻可以靠自己的產品去影響市場。

別看存儲只是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一環,但實際上五十多年以來,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他們的繁榮的半導體市場,都是從存儲市場開始做起的。。。

誰做好了這些「基礎晶片」,誰就能主導未來十幾年的半導體風向。

雖然目前,屬於長江存儲的路才剛剛開始。

但我希望,它能真的克服眼下的種種困難,健康的活下去。

畢竟,誰都不想再過上花2000買一塊1T的固態的日子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差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