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可能被低估的中國青年失業率,實際失業率達…

作者:

就業市場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大量勞動力會選擇觀望、等待,或者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他們通常被失業率統計忽略,導致對勞動力整體情況的誤判。

對中國青年人失業率大幅度上升的問題,需要區分長期和短期,並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予以分析。

從長期看,青年高失業率問題首先應當歸因於2020年以來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新冠疫情對消費、企業營商環境乃至經濟整體活力具有持續性影響,致使經濟增長加速換擋,具體而言,GDP同比增速較疫情前下降了2.4個百分點。

本人及研究團隊近期基於長三角製造業中心某用工平台數據的研究發現,2022年底的疫情對蘇州、崑山等地的製造業就業帶來了嚴重的打擊,直至疫情後的2023年3月,就業只恢復到此輪疫情之前2/3的水平。青年群體是製造業中的就業主體,因而也受到了更大的衝擊。

其次,2021年以來,關於教培、房地產、網際網路平台等特定行業規制政策密集出台,在規範行業的同時,對就業,特別是高學歷勞動力的就業造成衝擊。作為勞動力市場新進入者的青年群體自然首當其衝,導致其失業率逐年上升。

最後,人工智慧技術(AI)的快速發展也可能加劇了青年失業。北大國發院和智聯招聘近期聯合發布的報告《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中指出,目前中國已初現人工智慧技術替代人工的趨勢,過去五年AI的發展和近半年多Chatgpt等生成式AI的發展,導致AI技術暴露度高的職業需求出現下降趨勢。而AI技術暴露度高的職業主要集中在財務、銀行、翻譯和銷售等白領工作,對高學歷衝擊更大。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影響因素對高、低技能水平的青年群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事實上,按照教育程度或技能水平進行劃分,可將青年群體區分為技工和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兩個相對分割的勞動力市場。

技工群體的就業主體在製造業,中國製造業容納了一億體量的產業工人。下圖中製造業工價指數反映了製造業用工的供需情況,工價上升說明供不應求,工價下降說明供大於求。從今年年初到現在,中國製造業工價在2月份達到近幾年的最低點,說明疫情影響下製造業訂單大幅度縮減,用工需求持續下降,此後3到7月工價緩慢回升,說明經濟在復甦的同時技工勞動力市場也在回暖。

圖1:2023年製造業工價指數。數據來源:新市民研究院

既然今年3月以來,技工就業市場的景氣狀況有所改善,那麼我們可以大膽猜測3月後的青年群體失業率高企,應該主要表現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現實數據證實了我們這一猜想。根據中國就業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高校畢業生求職申請人數在近期出現飆升,遠快於招聘需求人數的上升,求人倍率(每位求職者對應的崗位數)在大幅度下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嚴重的供大於求的狀況。

從勞動供給來看(見下圖),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相比常年20萬-30萬的年均新增畢業生,2022年相比2021年猛增150萬畢業生,增幅達16.6%,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畢業生增加了17%,畢業研究生增加了12%。

預計2023年高校畢業生總數達1158萬人,相比2022激增了近105萬畢業生。但據報導,2023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預計為120萬,比去年的124萬並沒有增加,能在國內繼續學業的畢業生比例下降。另外,畢業生大幅增加也是2020年疫情以來為了規避就業,近兩年來延遲畢業和繼續深造的在校生增多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疫情年的青年就業問題積重難返,累積三年之久在近期爆發。因此,普通高校畢業生大幅增加疊加疫情等因素衝擊,導致了近幾個月青年失業率的飆升。

圖2:高校畢業生人數2015-2023。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作為高校畢業生的一個主要選擇,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考公務員(即「考公」)的人數大幅度上漲。如下圖所示,國考的報名人數在2022和2023年兩年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2019至2021年國考報名人數穩定在150萬人以下,2022年飆升到220萬,到2023年進一步增加為250多萬,報名人數增加了80%。「考公」比例大幅度上升,反映了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偏好。而「考公」招錄人數僅為3.7萬,招錄比僅為70:1,並不能解決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圖3: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2015-2023。數據來源:公務員考試網

除了繼續深造和「考公」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青年勞動力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這部分群體也不容忽視。就業市場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大量勞動力會選擇觀望、等待,或者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這一部分人也被稱為「受挫的勞動力」或者「隱性失業群體」,他們通常被失業率統計忽略,導致對勞動力整體情況的誤判。因此討論失業率的變化需分析勞動參與率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並未公開發布青年人勞動參與的統計數據,無法追蹤其隨時間的變化。根據我們獲取的統計局2023年3月城鎮16—24歲人口勞動參與數據顯示,全國城鎮16—24歲人口約9600萬,其中非勞動力占比2/3,為6400萬,勞動力占比1/3,為3200萬(包括2570萬就業和630萬失業人口)。

總量為6400萬的非勞動力中,在校生共計4800萬,剩餘1600萬人為非在校生。他們大多選擇「躺平」,不工作、「啃老」,即所謂的「全職子女」。如果把這1600萬非勞動力中的非在校生都考慮為「失業」狀態,我們可以計算2023年3月青年失業率的最大值,即(1600+630)/(1600+630+2570)=46.5%,遠大於官方公布的青年失業率,即19.7%(=630/(630+2570))。

基於西南財經大學的2021年家庭金融調查數據計算,在畢業後不工作的17—24歲青年群體中高校畢業生約占到3/4,其中大專、高職占18%,本科及以上大學生占56%,且相比2017和2019年的該調查數據,近年來大學生「躺平」不工作的比例在逐漸增加。

對於大學生的就業表現,智聯招聘的《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總結稱,2023 屆畢業生求穩心態持續上升,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上升(達到58%),慢就業比例明顯上升並占總體的近1/5。

綜上所述,在2023年初凸顯出來的城鎮青年高失業率現象,既是長期需求不足等結構性矛盾導致,也是短期內高校畢業生供給大幅度上升的結果。目前中國青年失業人口約為600萬,只占全部失業人口的6%,並不影響整體勞動力市場就業景氣程度。

據分析,短期內青年就業不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且本科及以上大學生占據青年無工作群體的大多數。高校畢業生表現出偏好「考公」「求穩」等就業傾向。

按季節性波動趨勢預斷,今年7、8月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合理疏導大學生群體,降低就業和薪酬預期,先就業再擇業,同時加快經濟復甦,可能是解決當下青年人失業的出路。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財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