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反間諜法》寒蟬效應!在華外國投資二季度跌至歷史最低點(圖)

——在華外國投資二季度跌至歷史最低點

作者:

圖為2022年3月23日,中國上海陸家嘴金融區內空蕩蕩的大街。(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的外國投資繼續下滑,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除了對中美技術競爭加劇的擔憂之外,對北京是否願意進一步開放的疑慮也阻礙了資金流入。

《日經亞洲》周六(8月12日)說,如果外國投資下降導致中國與西方的脫鉤繼續下去,其影響可能會從中國經濟擴展到全世界。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外企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為49億美元,同比下降87%。這是自1998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一次降幅。

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50%以上。這跟中共嚴格的COVID清零政策導致長時間封鎖商業中心上海有關,也增加了外國投資的不確定性和信心的不足。

中國的經濟活動在2023年1月份取消清零政策以來,已陸續恢復正常,但外國直接投資卻繼續下降。中共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六個月,外國企業以人民幣計算的投資(包括再投資)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7%。

一個原因是中美緊張局勢升級對企業投資計劃產生了寒蟬效應。2022年秋季,中國美國商會調查了320家會員,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商業風險問題上,有66%的公司重點提到了中美緊張局勢。

另一個原因是,華盛頓正在推廣「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理念,即與跟美國友好的國家建立供應鏈。周三(8月9日),拜登政府宣布對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限制對華投資,這可能會進一步阻礙投資。

外界對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信任也拖累了投資。當中國美國商會詢問會員,對中國未來三年繼續開放是否有信心時,只有34%表示有信心,低於兩年前的61%。

此外,中共7月生效的寬泛的《反間諜法》擴大了間諜活動的指控範圍,也讓外國公司普遍擔心自己的員工會成為當局的攻擊目標。

北京一直寄望在半導體和其它行業建立國內供應鏈網絡,但在各國警惕技術被用來發展中共軍事之後,北京從海外獲得必要的設備和零部件的途徑受到阻礙。

現在,一直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房地產市場已進入結構調整階段,包括住房在內的私人資本構成都不太可能增長。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也將給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日經》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停滯的持續時間可能會比預期的更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