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親曆日本兒童醫療:外國人身份帶孩子就醫全過程

近半月來大阪常常下雨,氣溫驟降感覺天氣突然就變冷了。幼兒園裡感冒的小朋友很多,不幸我家孩子也沒能逃脫,出現了流鼻涕、嗜睡、發燒的症狀。

孩子在感冒前幾天,症狀輕微伴有低燒,妻子建議先不著急就診,溫度在38°以下,自行給她進行了物理降溫。可一連三天時間,症狀不見好轉,甚至還有加重發熱的趨勢,這才決定帶孩子去附近的醫院就醫。

上月初,我幫家人辦理好外國人信息登記和健康保險,手續簡潔過程順利,這樣我們全家就可以享受到同等國民待遇的各種相關政策,也包括教育和醫療。

在日本有國民健康保險的情況下,成年人就醫整體費用70%由保險負擔,個人則需要負擔剩餘的30%(每月有上限)。而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分國籍,就醫是不需要承擔費用的(除去被國家定義為「先進醫療」的特尖端的技術以外),也就是100%由保險承擔。

其中有個環節需要特別說明,孩子在辦理完健康保險手續後,就醫並不能直接全額由保險報銷,同樣是按70%的報銷比例,另外還需要去醫療機構再開具一張「醫療證」,如下圖這種。這樣兒童就醫方可由保險全額承擔。

拿到孩子的「醫療證」後,另附帶一張居家附近醫院的信息表,上面詳細標註著各醫院的具體地址、聯繫電話和對應治療哪些症狀等。這裡的醫院種類繁多,各治療不同病症,且都是規模小而精的私立醫院,不像國內無論大小城市都有規模龐大的三甲醫院,各類科室一應俱全。

附近各類醫院的信息表

日本沒有三甲醫院之說,通常看病需要找居家附近對應症狀的醫院。如不是患有很嚴重的病症,在此類似於診所規模大小的醫院也可妥善得到醫治。綜合性的大型醫院當然也有(有些還是教會的醫院),只是這類大型醫院相對國內而言數量極少,以前我只陪同朋友去過一次,醫院內部無論大廳或走廊都極其安靜,就診的患者很少,完全沒有嘈雜、擁擠的場面。我想正是因為這些精小而繁多的小型醫院,如分散在了城市的微血管一樣,均勻稀釋掉了常規病症患者所帶來潛在可能產生醫療擠兌的影響。小病小治、大病大看,各有所需的精準醫療,避免了像以前我在國內時候,孩子發燒就習慣往兒童醫院跑的焦慮和奔波,使得患者和醫生也減輕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

這次孩子連續三天低燒,不見好轉。我和妻子還是決定帶她儘快就醫,害怕再拖延下去延誤了治療時間。於是立即打電話預約了上圖信息表中,一家專門治療兒科症狀的醫院,被告知當天下午即可前往就醫。

按照預約時間,我們帶孩子來到這家醫院,約六七百米的距離。該醫院規模不大,上下兩層,每層不到200平方米,各分為幾個房間,門前有自行車棚和兩個停車位,主要以接診附近患者為主,別看規模小,但人家還有急診。

由於先前有預約,所以不需要排隊,告知工作人員姓名以後,需要現場測量體溫並說明患兒具體情況,算是診前調查,詢問信息非常詳盡,滿滿一頁紙,如實填寫即可。稍等片刻後,妻子領孩子隨護士去往診室。主治醫生看完表上所填症狀,再簡單詢問孩子基本情況,好像還做了個類似核·酸的東西後(當時我沒進入診室,聽妻子說),診斷結果為普通流感,症狀並不嚴重。隨即醫生給開具了處方箋,整個就診過程結束,現場繳納了500日元(約25RMB)診療費,從進門到離開醫院,前後約20分鐘時間。

支付診療費收據

醫生開具的處方箋

為了防止過度醫療,日本施行醫藥分離的政策,所以醫院只管看病並開具處方,拿藥的話還要再去找有處方資質的藥店,一般就在醫院附近。

醫生給孩子開的藥,並不是成品,需要根據處方箋上的比例要求配比,所以在藥店等候時間較長共約15分鐘。藥店工作人員核對無誤後,將所有藥品一併交付,每個瓶子上貼著相應的標籤和服用說明,再分別單獨裝在塑膠袋里。之後工作人員又根據處方箋核對一遍,再次將服用說明根據醫囑詳細告知。這次所拿的藥共5類,一種是消炎眼藥水(孩子生病期間眼角易生吃模糊),一種是止咳化痰的液劑,一種是退燒的液劑,還有一種是高燒時才需要服用的液劑,屬於應急,另外一種是塗抹皮膚的外用膏劑。

藥店拿藥時,附帶的圖文說明

由於我們也是第一次帶孩子前來就醫,當時並不確定是否如先前了解那樣享受100%保險報銷的政策。所以在拿完藥以後,我們主動詢問藥店工作人員總計多少費用?當即被告知沒有任何費用,可以離開了,還特意拿來一個記錄吃藥的手帳(備忘錄)送給我們,就此整個就醫過程結束。

圖例:每種藥都附有用藥說明,一周的劑量

在這裡我們作為外國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就醫的便利性。至今我也想不明白,日本的醫療體系是如何運作的?比如,這些規模精小的私立醫院,每家供職的醫護人員也不少,每次僅收取500日元的診療費明顯是不足以支撐營運的,那又是如何實現盈利的呢?另外去藥店拿藥,孩子的「醫療證」和「保險卡」也不需要提供,只需要出示醫院開具的處方箋即可,費用也不需要先行墊付再報銷,而是直接免除,要知道藥店也都是私營機構,斷不可能做賠本的買賣,花錢拿藥才是正常的邏輯,而這又是如何和醫療保險達成協議的呢?

說兒童醫療完全免費其實並不準確,畢竟還花了500日元(約25RMB)的診療費,不過也僅此而已。據我了解,每次未成年人就醫,都要支付500日元的診療費,在同一家醫院,一個月內最多只收取2次診療費。如果是在不同醫院就診的話,一月內最多共繳納5次診療費,之後將不再收取。我舉個例子可以更直觀說明:比如有位18周歲以下的患者,在同一個月內,去了牙科醫院2次,去了皮膚科醫院2次,又去了眼科醫院2次,則該患者當月總共需花費2500日元(約125RMB),5次以後不需再額外付費。再比如:同樣是這位患者,去到了一家綜合性醫院就診,這家醫院裡有兒科、有牙科、有眼科、有皮膚科等很多科室,那麼在同一所醫院不以科室劃分,一個月內只收取前兩次的診療費,也就是共計1000日元(約50RMB),自第三次開始就不再收取費用。

除了按次數收取的診療費外,罹患任何病症都不再額外收取費用,100%由當地健康保險承擔。無論如何來說,日本的兒童醫療費用真的非常便宜。當我們身居海外深感了無依靠的同時,大大緩解了育兒的壓力,以至於先前在國內給孩子買的幾種保險都有了畫蛇添足的感覺。

孩子在根據醫囑,按時用藥兩天後,感冒症狀也逐漸減輕痊癒,眼角的吃模糊也消失了。這裡的醫生不會輕易給病人打點滴,哪怕患者主動要求也不可以。事後我有次同日本朋友閒聊提起此事,問及原因,他告訴我:醫生給患者打點滴,如果萬一出現問題,醫生會承擔比開藥嚴重很多的後果,甚至會直接斷送職業生涯。所以從人性趨利避害的方面考慮,醫生對待患者通常措施是能吃藥絕不打針,能打針絕不打點滴,能打點滴絕不住院,甚至很多手術都不讓患者住院,提前告知並要求日歸(當天返回)。

以上是我以外國人的身份,如實記錄帶孩子就醫的過程和感受,毫無半點虛假。確實體會到了便利,也承認我作為受益者,最深刻的感受莫過於事先忐忑,事後坦然。寫至此,我想起來了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說一位銀川的農民工在體檢時查出患有癌症,可他卻決定不治了。醫生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治,家破人亡!不治,人亡可家不破。他是多樸實的人啊,說出了如此心酸的話,如若錢花光了身體也垮了,最終落得人財兩空,所帶來的痛苦當真是遠大於病痛折磨的另一種悲哀吧!

信息來源截圖,附網址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bqwqRwz6ejBWXCTDOZ00IQ

同樣作為普通人,希望我們都能不必為了這種潛在「悲哀」的憂患而感到困擾,希望我們的醫療體系越來越完善,誠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也許會經歷相當漫長的時間和等待,「水滴籌」這種多餘的東西,其實本可以消失,希望就醫僅作為過程,不成為負擔的那一天,早一點到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在日尋唐2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