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灣大選白熱化,高中課綱刪中國古文再掀統獨論戰

台北一名高中老師因不滿國文課程刪掉了多篇古文,近日痛斥民進黨政府主導的課綱「去中國化」,在台灣政壇和師生圈引發正反兩極評價,但受到中國國台辦和官媒的高聲附和。分析人士表示,這起古文爭議看似引爆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對立,但背後真正反映的是台灣早已破除大中國時代的舊思維,並從教育中實踐現代民主化和台灣認同的追求。

資料照:台灣台北自由廣場上飄揚的台灣旗幟。

台灣12年國民教育課綱於2019年改版上路,其中,針對高中國文課程,建議選讀的30篇文言文被對半腰斬,刪除包括明末思想家顧炎武的《廉恥》和四書等內容,引發北一女教師區桂枝對課綱「去中國化」的不滿,並於12月初以「缺德、不倫、無恥」嚴詞痛批,在台灣引發熱議,也成為台灣選戰交鋒的話題。

台灣課綱成選戰交鋒話題

支持者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附和稱,課綱傷害台灣競爭力;反對者如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則以中國改用簡體字為例反駁說,中共才是過去數十年「去中國化」最強的勢力。

話題延燒多時,繼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加入戰局,炮轟台灣教育「造成台灣青年一代歷史記憶混淆和國家認同扭曲」後,中國官媒《人民日報》12月21日更發布作者王平的時評,疾呼「切莫讓『台獨課綱』繼續毒害島內下一代」,將台灣古文課綱保留比例的討論上升至統獨論戰。

但在台灣,部分不願透露全名的師生當事人並不認同,他們告訴美國之音,台灣是民主社會,古文和白話文等課程在現代教育的保留比例是可以討論的,但無限上綱至道德綁架、甚至統獨的論戰,令人費解。

台灣學生:刪減古文不等於去中國化

台中明道中學高二生楊同學說,區桂枝「不讀古文等同無恥或去中國化」的邏輯存在錯誤,因為廉恥與教養有關,而非光讀《廉恥》一文就變得謙沖或成為正統中國人。

楊同學告訴美國之音:「我不會因為讀了這些古人的文章,我就覺得我是中國的正統,我是龍的傳人,好像屬於那個(中國)民族。我還是覺得我是台灣人,(也)不會因為我今天是台獨,我就不讀文言文。」

楊同學說,國文選文不該上綱至國族認同,或一刀切割為台灣或中國價值,且古文傳達的價值觀多已過時,以「尊師重道」為例,現代師生相處已打破絕對的上下關係,甚至趨於平等。在此前提下,現代人不應墨守老祖宗傳承的文化。

台北薇閣中學高一生黃同學也說,各時代的價值觀不同,如古代的男尊女卑、君臣之道,並不適用台灣現代的民主平等社會,課綱去蕪存菁,無可厚非。

台北師大附中高一生江同學也主張,家庭教育、網絡媒體和同儕對個人價值觀和文化認同養成的影響,比古文內容重要。她認為,新課綱刪除古文篇幅,應是考量學生的學習分配,不全然為了去中國化。江同學告訴美國之音:「文言文比例,我覺得蠻剛好的,不多也不少,因為現在課程(時)數也被刪減。」

各國的教育課綱反映當權者的歷史和價值觀自古以來皆然,例如,中國的愛國愛黨教育現在仍充斥共產黨的教條思維,甚至連習近平思想也選入小學生的必修讀本。教育人士說,這和台灣早期兩蔣時代的教育決策如出一轍。但隨著台灣民主化成熟,教育課綱朝多元發展已是時勢所趨。

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吳睿人指出,蔣介石主政下的古文教育充滿封建的三綱五常和威權思想,旨在規訓並對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洗腦,早已違背現代人道和民主精神,因此新課綱與時俱進,朝符合現代公民精神和本土意義的內容演進,且人性美德非中國古文所壟斷,而是普世價值,也泛存於台灣在內的各國文學,不應對中國古文明采狹隘且國族式的理解。

台灣老派教育者的中國認同與時代脫節?

古文存廢再引爆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分歧,除了選戰的刻意操弄外,或許也跟台灣老派教育者的主觀認同有關。

一位曾上過區桂枝國文課的王姓女大學生告訴美國之音,區桂枝上課時,言必稱中國為「祖國」,也常分享中共的洗腦宣傳片,散播如「新疆不存在集中營」或「新冠病毒是美國製造」等論述,尤其區桂枝不時強調自己「廣東人」身份,似乎不認同台灣,這讓從小在台灣長大的王同學覺得「非常不能接受」。

她認為,區桂枝對台灣國文課程的不滿或許源自她自己的中國認同,註定與台灣這塊土地脫節。畢竟多數人已自認是台灣人,且台灣年輕人因缺乏中國連結,普遍被視為「天然獨」的一代。

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今年7月的台灣人國族認同調查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已從1992年的17.6%攀升到62.8%,但自認是「中國人」的占比例則降到僅剩2.5%,其餘約三成仍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對此,中研院學者吳睿人認為,台灣年輕人「天然獨」的認同演進已是社會穩定共識,這是台灣移民社會本土化的自然結果,至於三成民眾的「台灣人和中國人」雙重認同,是基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非對中國政治體制的認同。

吳睿人告訴美國之音:「我是台灣的公民,我接受我的多元文化傳承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傳承是中華文化,是從中國大陸來,這個沒有人否定。但是我們覺得,要依照時代精神去重新界定我們所要接受的這個中華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文史無意識形態 台師:去中國化言之過重

對於新課綱,目前台灣高中國文共5冊課本,每冊11篇選文。台灣教育部課綱共推薦15篇文言文,每冊3篇均分至各年級教學,但古典詩歌像是唐詩、宋詞等另計,文言文比例約占四分之一。

對此,位於高雄的道明中學國文老師連宏仁表示,文史本身不具僵化的意識型態,不應過分延伸或硬貼上「去中國化」的標籤。連宏仁告訴美國之音:「不管是不是去中國化,我覺得它就是中華文化,我們現在要去的中國化,是我們不要獨裁的這一塊。不管你是任何一個黨派,沒有人喜歡被人家限制跟被管,自己去選擇你想要的東西。至少我們(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度,所以沒有太多的限制。」

任教18年的他說,台灣刪除的古文多與現代精神落差嚴重,如遷客騷人或孤臣孽子為背景的文章,但仍保留切合台灣的選文,如春秋時期作品《燭之武退秦師》講述打破弱國無外交的困境。

另外,他說,台灣文學流派由反攻大陸到重視本土意識,也是文化自然演變過程,且出現很多符合現代的主題,如移工等,這些都不是執政當局可強行介入轉換。

在台中有35年高中職國文教學經驗、不願具名的張姓退休老師則認為,部分台灣教育界人士急於將中國認同投射在文言文等教育議題上,恐難具成效,因為兩者的關聯已斷裂。

張老師告訴美國之音:「這個斷裂是已經存在了,但是(中國認同)跟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它沒有因果關係。談去中國化,我是覺得言之過重、焦慮感重了點。在政治意識上面,我們會把對岸視為另外一個國家,身為國文老師,我們自己認同的是文化上面的中國,那是我們思想語言的一個根源,把台灣視為做中華文化的一個繼承跟創新。」

他說,新課綱強調本土,多選錄台灣作家作品,且白話文學在台灣創巔峰,增加本土作品也很正常,雖然收錄作品品質可再檢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