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王維洛:黃河上游地區面臨著綜合性生態環境大災難

——從2023年積石山縣地震談起

摘要

蘭恆星等在2021年發表《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研究與展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的論文中指出了黃河流域所面臨的三大重大災害,其中一個就是黃河上游地區的巨型滑坡災害。科學研究表明,超過90%的大型滑坡發生於斷裂帶兩側5公里範圍內,尤其是斷裂帶交匯巨型滑坡處分布密集。巨型滑坡具有空間上沿河道分布的特點,以龍羊峽至劉家峽河段巨型滑坡最為典型。筆者認為,2023年積石縣地震是水庫誘發地震,正是由積石山水庫大壩工程以及龍羊峽至劉家峽黃河幹流25座高壩梯級開發所導致。黃河上游水電梯級開發的龍羊峽至劉家峽正好是巨型滑坡最為典型、最為密集的地段,是綜合性生態環境大災難爆發的首選地。

2023年積石山縣地震是老天發出的警告,黃河上游地區正面臨著綜合性生態環境大災難!

積石山縣地震震央位於積石山縣柳溝鄉,根據截至2023年12月22日中共官方媒體的報導,地震造成148人死亡,其中甘肅省117人,青海省31人。但是死亡人數最集中的地方不是在震央的柳溝鄉,也不是在距離震央8公里、人口較為密集的積石山縣縣城,而是發生在黃河南岸的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死亡人數高達73人,占甘肅省死亡人數的62%。大河家鎮距離震央柳溝鄉約14公里,但是大河家鎮距離積石峽水庫(垻後中心位置)約5公里,距離大河家大壩後中心位置只有800米,距離大河家水庫的最短距離僅為600米。青海省的死亡人數則集中在黃河北岸的民和縣中川鄉,這裡距離震央柳溝鄉約16公里,距離積石峽水庫不到10公里。中川鄉距離炳靈大壩約15公里,距離炳靈水庫庫尾不到3公里。積石山縣地震死亡人員分布在黃河兩岸,顯然受到高壩大庫梯級開發的影響。這種空間分布支持了筆者的觀點,積石山縣地震是一場由積石峽水庫和龍羊峽至劉家峽一帶的25座高壩大庫梯級開發所觸發的水庫地震。

除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的死亡原因是土石流外,甘肅省的死亡原因多是房屋倒塌,沒有遇難人員死於滑坡和土石流的報導。積石山縣山高坡陡,海拔高差大,地震時發生容易引發滑坡、土石流等鏈生地質災害。如蘭恆星等指出的,黃河上游巨型滑坡集中在龍羊峽至劉家峽黃河幹流河段,歷史上這裡曾多次發生大滑坡,也有滑坡堵塞黃河,最後潰決形成過超大洪水,影響中華民族的文明演化和社會經濟發展。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在12月19日下午3時,也就是地震發生15小時後就基本結束了地震救援工作,聲稱將工作重點轉為傷員救治和受災群眾生活安置,並要求外地救援隊立即離開。其目的之一是掩蓋積石山縣全民「脫貧」的真相,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掩蓋在積石山縣偏遠地區人員死亡的慘狀,特別是死於地震鏈生的滑坡、土石流災害的真相。在外地救援隊伍尚未進入積石山縣的山高坡陡的偏遠地區前,將他們驅趕出積石山縣,讓外面人根本無法接觸真相,而本地的救援隊伍則容易控制,不會讓消息走漏。

一、2023年12月積石山縣地震的死亡人員集中在積石峽水庫大壩工程附近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在黃河上游地區的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了一場地震。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地震強度為6.2級震源深度10公里,震央位於北緯35.70度,東經102.79度[1]。但是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地震強度為5.9級地震[2]。截至2023年12月22日中共官方媒體報導,地震造成148人死亡,其中甘肅省117人,青海省31人[3](至12月31日修正為34人)。從傳出的視頻畫面來看,造成甘肅省人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造成青海省人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土石流。據筆者所知,2023年甘肅積石山縣地震是同等強度地震央死亡人數最多的,也是房屋倒塌最多的。

積石山縣地震震央位於積石山縣柳溝鄉,距離積石山縣縣城(吹麻灘鎮)8公里。但是積石山縣地震造成甘肅省117人死亡,死亡人數最集中的地方不在震央的柳溝鄉,也不在距離震央8公里、人口較為密集的積石山縣縣城,而是發生在黃河南岸的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死亡人數高達73人,占甘肅省死亡人數的62%。位於震中的積石山縣柳溝鄉距離積石峽水庫大壩工程約為15公里,距離大河家鎮約14公里。而大河家鎮距離積石峽水庫(垻後中心位置)約5公里,距離大河家垻後中心位置只有800米。

青海省的死亡人數主要集中在黃河北岸的民和縣中川鄉,這裡距離震央柳溝鄉約16公里,距離積石峽水庫不到10公里,中川鄉距離炳靈水庫不到3公里,距離炳靈大壩約15公里。

可見2023年積石山縣地震所造成的人員死亡,不是集中在地震震央柳溝鄉或者附近地區,而是集中在黃河幹流南北兩岸,離積石峽水庫和炳靈水庫不遠的地方。

圖1:積石山縣地震震央位置,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按照中共專家在三峽工程水庫誘發地震問題上的觀點,三峽水庫可能產生構造型水庫誘發地震的庫段有兩處,一處是九灣溪――仙女山斷層展布地區,另一處是秭歸盆地西緣高橋斷層展布區。預測這兩處水庫誘發地震的極限震級最後定為5.5級。最初定的是6.5級,後改為6.0級,再改為5.5級。由於此兩處距離三峽大壩有一定的距離,比如九灣溪――仙女山斷層與三峽大壩之間的距離為17公里。即使按照最不利的極限震級和有關地震強度衰減公式計算其對垻址區的影響,結果表明,任一處誘發的極限地震,對垻址區的影響都不超過6度,小於大壩的設防烈度七度,不會對大壩和其它重要建築物的安全帶來影響。所以鄒家華副總理1992年向全國人大代表解釋興建三峽工程議案時說:建庫後雖然不能排除局部地段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但即使發生水庫誘發地震,影響到垻區的烈度將不超過六度,不致影響工程的安全[4]。

這裡說的有關地震強度衰減是指隨著與震央距離的增加,地震強度逐漸衰減的過程。由於九灣溪――仙女山斷層與三峽大壩之間的距離為17公里,即使九灣溪――仙女山斷層發生最不利的極限震級6.5級(震央的烈度8度至9度),震烈度衰減至三峽大壩的地震強度不超過6度。由此中共專家得出三峽大壩是安全的結論。

圖2:積石山縣地震死亡人數最多處,底圖來源:百度百科,有關內容為筆者所加

圖3:積石山縣大河家鎮與積石峽水庫大壩的距離,直線通過的地方有一個大河家大壩個水庫,底圖來源:百穀歌地圖

2023年12月25日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文化廣場舉行了積石山6.2級地震遇難同胞哀悼會[5],新華社予以報導。從新華社拍攝的照片來看,參加哀悼會的多是參加地震救援和救助的解放軍武警官兵、消防隊員以及醫護人員。積石山地震的哀悼會沒有在震央積石山縣柳溝鄉召開,也沒有在距離震央比較近的積石山縣城召開,而是在距離震央相當遠的(距離積石峽水庫大壩卻十分近的)大河家鎮舉行,就說明地震造成死亡最多的地方在黃河南岸的大河家鎮。

圖4:2023年12月25日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文化廣場舉行了積石山6.2級地震遇難同胞哀悼會,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2023年12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強度圖(青海部分)新聞通氣會,青海省地震局副局長馬玉虎對此進行介紹和解讀:此次地震的最大烈度為Ⅷ度(8度),Ⅵ度(6度)區及以上面積涉及青海省3132平方公里。涉及2個市(州)4個縣(市)30個鄉鎮。

[page]

Ⅷ度(8度)區涉及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其中甘溝鄉為異常區,面積15平方公里。

Ⅶ度(7度)區主要涉及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8個鄉鎮、循化撒拉族自治縣3個鄉鎮、化隆回族自治縣1個鄉。

Ⅵ度(6度)區主要涉及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3個鄉鎮、循化撒拉族自治縣7個鄉鎮、化隆回族自治縣4個鄉鎮,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1個鄉。

地震強度8度區涉及的民和縣官亭鎮、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均在黃河北岸,其中官亭鎮就是積石峽大壩管理機構所在地,距離震央約15公里;中川鄉是發生土石流的地方,距離震央大約也是15公里;而定為異常區的甘溝鄉和杏兒藏族鄉發生了什麼,沒有看到報導。特別是甘溝鄉被定為異常區,到達發生了什麼異常現象,沒有公開的報導。杏兒藏族鄉距離震央約20公里,甘溝鄉距離震央達27公里。在青海省的地震強度8度區,似乎地震強度衰減公式都不起作用了。

圖5: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有兩個村被土石流包圍淹埋,約有50多座農村院落被掩埋,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圖6:被土石流包圍淹沒的中川鄉草灘村與積石峽水庫大壩的距離,底圖來源:百穀歌地圖

圖7:被土石流包圍淹沒的中川鄉草灘村與炳靈峽大壩以及炳靈峽水庫庫尾的距離,底圖來源:百穀歌地圖

這個分析就支持了筆者的觀點,積石山縣地震是一場由積石山水庫和龍羊峽至劉家峽一帶的25座高壩大庫梯級開發所觸發的水庫地震。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土石流導致人員死亡和財產損失。

二、為什麼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如此快速結束地震救援工作?

十分詭異的是,12月20日上午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舉行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宣布,截止到昨天下午3時,救援工作已基本結束,工作重點也將轉為傷員救治和受災群眾生活安置,確保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6]。並且要求外地救援隊伍馬上離開災區。當時地震救災工作才剛剛開始不久,就算12月18日23時59分剛發生地震即開展救援工作,至19日下午3時,總共的救援工作只進行了15小時。救援工作最多只持續了15小時,距離傳統所說的黃金救援72小時還有很大差距。再說,就算黃金救援72小時過去,救援工作也不一定非要結束。為什麼要這麼快地結束地震救援工作?為什麼在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情況下勒令外地救援隊伍馬上離開災區?

一則是為了不讓外地救援隊伍看到當年全面「脫貧」的真相。2022年積石山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2066.5元,平均每人每月約100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62.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9.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每月686元[7]。都說中國有9億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積石山縣20多萬居民的平均月收入僅有1000元,每個農村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更是在700元以下[8]。假設這個收入分布是服從正態分布,那麼積石山縣有許多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處在赤貧狀態。如果放任讓外地救援隊伍到處跑,看到「脫貧」的真相,用手機把視頻傳遍中國、傳遍世界,那麼積石山縣縣委和縣政府、臨夏回族自治州黨委和政府、甘肅省黨委和政府、中共中央和習近平都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

二則是外地的救援隊伍在19日下午3時前只是到達積石山縣的縣城,還沒有來得及深入偏遠的地震災害嚴重、死亡人數多的地區。積石山縣山高坡陡,海拔高差大,地震時發生容易引發滑坡、土石流等鏈生地質災害,就像在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發生的土石流災害一樣。如前所述,地震造成甘肅省117人死亡,多死於房屋倒塌,死於黃河南岸、交通便利的大河家鎮,而很少死於積石山縣山高坡陡的偏遠地區,死於土石流災害。中共官方媒體只是報導了中川鄉的土石流災害,而沒有報導地震影響區內的其他鏈生地質災害。中央電視台的記者也只報導了積石山縣縣城、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的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的災情和救災安置情況。可見官方記者也不是隨便能夠自由採訪的。所以為了掩蓋地震災害造成的真實死亡人數,最好的辦法是及早結束地震救援工作,要求外地救援隊伍馬上離開災區,不允許外地救援隊伍再次進入積石山縣境內。至於本地的救援隊伍,則是當地政府比較容易控制的。

三、這是老天的警告:黃河上游地區的巨型滑坡災害

發生在黃河上游地區的2023年積石山縣地震是老天對中華民族的一次嚴厲警告:黃河上游地區正面臨巨型的生態環境綜合災害,包括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土石流和水庫潰壩等。

生態環境綜合災害是中國著名生態環境學教授、科學院院士侯學煜最早提出的。在三峽工程論證時提出的。侯學煜教授指出∶」由於三峽地區地質構造複雜,庫區歷史上曾經發生過5.1級的地震,水庫建成後,有誘發災難性地震的可能性。庫區又是岩崩、滑坡、土石流的多發地區,堵塞航運事故時有發生,對於道路、橋涵、大壩工程、城鎮居民的生命財產,都有造成嚴重危害的可能性。此外,一旦發生戰爭,三峽工程將成為重點打擊目標,這個問題決不可忽視。」」建垻蓄水後因水的浸泡軟化作用和浮力作用、將使滑坡的穩定性減弱,促使老滑坡復活,尤其是該地山區暴雨來臨時,在地面又無植被保護的情況下,更易觸發滑坡、崩塌。另外從庫區的地質構造等條件來看、庫區存在著誘發性地震的可能。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滑坡和岩崩,對大壩將產生威脅,有可能堵塞長江。」侯學煜描述了了一場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岩崩、土石流綜合災難的情景[9]。

[page]

蘭恆星等撰寫的題為《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研究與展望》的科學論文指出了黃河流域正面臨的三大重大災害[10]:

——黃河上游地區的巨型滑坡災害;

——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災害;

——黃河下游地區的巨型洪災。

《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研究與展望》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是中國國家資助的級別最高的科研課題,應該不是受境外敵對勢力影響,也不是有意唱衰中國的未來。

圖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研究與展望,指出了黃河上游地區的巨型滑坡災害、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災害與黃河下游地區的巨型洪災的巨大風險,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圖9: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制約瓶頸,亟待從根本上解決重大災害與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圖片來源:如上圖所示

並不是如習近平所說: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把它作為國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黃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看護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不是如一些學者所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黃河歲歲安瀾,為復興路上的中華民族奉獻了一份珍貴禮物。而是黃河流域在累積重大風險,等待爆發。

這裡引用蘭恆星等撰寫的《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研究與展望》一文中的一些描述與結論。

蘭恆星等一針見血地指出:黃河流域橫跨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青藏高原、正在堆積的黃土高原和人口密集的華北平原,流域內地質構造活躍、內外地質動力作用強烈、地貌演化過程特殊,災害發育規律複雜,是我國地質環境最複雜、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黃河流域重大災害分布廣、類型多、突發性強,且災害往往鏈生成鏈、致災後果嚴重。這些重大災害直接破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影響黃河流域安全,挑戰黃河流域的長久宜居性,制約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請讀者注意作者這樣的描述,這些重大災害直接挑戰黃河流域的長久宜居性,就是要考慮黃河流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如果黃河流域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中國該怎麼辦?

本文集中關註上游的巨型滑坡災害,特別是和積石山縣地震影響地區有關的內容:

第一,巨型滑坡時空分布特徵:

黃河上游長期的構造活動是引起黃河上游巨型滑坡空間集中分布的內因。研究表明,超過90%的大型滑坡發生於斷裂帶兩側5公里範圍內,尤其是斷裂帶交匯巨型滑坡處分布密集。巨型滑坡具有空間上沿河道分布的特點,以龍羊峽至劉家峽河段巨型滑坡最為典型。(筆者註:積石山水庫大壩工程是龍羊峽至劉家峽梯級開發的一級,詳細內容參見王維洛:2023年甘肅積石山縣地震與積石峽大壩工程、黃河梯級開發、水庫誘發地震,議報)

第二,巨型滑坡形成機理:

隨著青藏高原隆升和黃河的下切,在強弱交替中滑坡活動呈不斷加重趨勢。青藏高原隆升控制著黃河的形成演化和岸坡的形成演化,也控制著區內巨型滑坡的形成。同時,強震與極端氣候事件是誘發巨型滑坡發生的重要因素,如黃河上游早中更新世以來的古滑坡和現代滑坡大多數發生在暖濕期,河流侵蝕是巨型滑坡發生的另一個必要條件。研究表明,全新世暖濕氣候黃河侵蝕切割作用加強是研究區晚期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且未來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水在冰川消退期可能誘發巨型滑坡。地質結構對巨型滑坡變形破壞過程具有非常明顯的控制作用,如黃河上游積石峽地區巨型岩質滑坡模式與規模明顯受控於軟弱夾層作用。(筆者註:積石峽地區巨型岩質滑坡模式與規模明顯受控於軟弱夾層作用。就是說,由於軟弱夾層的存在,積石峽地區極易發生滑坡)。

第三,巨型滑坡復活的動力機制:

巨型滑坡動力學形成演化過程與強震過程滑帶動力擴容和水擊效應、滑體拋擲分離與鏟刮或飽和液化等效應關係密切。這些效應導致摩擦係數降低並加劇高速遠程效應,產生能量交換、氣墊層、超孔隙水壓力及滾動摩擦減阻等。黃河上游巨型滑坡的形成演化具有其獨特性,黃河側蝕下切作用與軟弱夾層強度劣化減弱了巨型滑坡的抗滑力,地震作用提高了巨型滑坡下滑力並減弱了抗滑力。另外,不良地質構造條件和破碎滑坡體是巨型滑坡形成與復活的主要內因,庫水位變化、降水和人類工程活動是巨型滑坡活動的主要外因。(筆者註:庫水位變化是指水庫水位的變化,特別是梯級開發中的諸多水庫聯合調度的水位變化;這裡的降水不是指自然條件下的降水變化,而是指人工降雨、人工引水工程的影響)。

第四,巨型滑坡災害鏈生效應:

在構造運動、地震、極端氣候等作用下,黃河上游發育了大量巨型滑坡與堰塞湖,堰塞湖潰決引起次生災害甚至摧毀人類文明。同時,巨型滑坡堵河-堰塞湖-潰壩-再堵河演化過程受氣候影響具有周期性。目前,關於此方面研究以單一的數值方法為主,這不能反映黃河上游巨型滑坡沉積物運動的速度變化、制動與分布規律、災害鏈致災放大效應,缺乏巨型滑坡災害鏈生與河流變遷的互饋機制研究,堰塞湖-洪水災害鏈生過程難以模擬再現。同時,研究表明,巨型滑坡災害鏈造成生態安全風險。雖然國內外學者開展了生態工程護坡方面研究,但極少考慮滑坡對生態擾動的影響,巨型滑坡災害鏈生效應導致的生態地質安全問題研究仍極其缺乏。目前,仍缺乏黃河流域上游巨型滑坡災害鏈生與生態互饋機制研究,缺乏流域巨型滑坡-堰塞湖-潰壩洪水災害鏈生過程模擬再現。

黃河上游地區分布著大量的巨型滑坡,其形成機理複雜,危害巨大,成因至今未解,且部分仍在復活。部分滑坡歷史上曾堵塞黃河,並潰決形成過超大洪水,影響中華民族的文明演化和社會經濟發展。

四、結束語

對於現代的中國人來說,甘肅積石縣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地方。但是中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的記載,《史記·夏本紀》《水經注》《山海經》等史籍都有積石山或大禹導河積石的記載。如果把積石理解成地名,導河理解成疏導河流,那麼積石山或積石峽可能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的地方,也可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2016年《科學》雜誌刊登了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吳慶龍博士的一篇文章,介紹一次考古發現的成功,證實約4000年前在積石峽這個地方確實發生過一場歷史大洪水。這就是蘭恆星等文章中所指出的,部分滑坡歷史上曾堵塞黃河,並潰決形成過超大洪水,影響中華民族的文明演化和社會經濟發展。

4000年前的文明就是被地震、滑坡、堰塞湖、潰壩洪水等生態環境綜合災害所摧毀。今天,中國又面臨這樣的選擇。

注釋

[1]高清揚、溫璐:中國地震局: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為逆沖型破裂,來源:人民網,2023年12月19日09:0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3/1219/c1008-40142178.html

[2]M5.9–37 km WNW of LinxiaChengguanzhen, China,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ljvg/executive

[3]中國地震死亡人數增至148人,TRT,22.12.2023,https://www.trt.net.tr/chinese/hua-ren-shi-jie/2023/12/22/zhong-guo-di-zhen-si-wang-ren-shu-zeng-zhi-148ren-2079819

[4]鄒家華:關於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的說明,1992年3月21日,刊登在中國改革資訊庫網,http://www.reformdata.org/1992/0321/4211.shtml

[5]深切哀悼積石山6.2級地震遇難同胞默哀儀式舉行,來源新華網,2023年12月26日,刊登在中國網,http://news.china.com.cn/2023-12/26/content_116902779.shtml

[6]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6.2級地震新聞發布會(第二場)實錄,來源:每日甘肅網,2023年12月20日,刊登在甘肅省人民政府網,https://www.gansu.gov.cn/gsszf/c114890/202312/173819147.shtml

[7]百度百科: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AF%E7%9F%B3%E5%B1%B1%E4%BF%9D%E5%AE%89%E6%97%8F%E4%B8%9C%E4%B9%A1%E6%97%8F%E6%92%92%E6%8B%89%E6%97%8F%E8%87%AA%E6%B2%BB%E5%8E%BF/8746425

[8]百度百科: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AF%E7%9F%B3%E5%B1%B1%E4%BF%9D%E5%AE%89%E6%97%8F%E4%B8%9C%E4%B9%A1%E6%97%8F%E6%92%92%E6%8B%89%E6%97%8F%E8%87%AA%E6%B2%BB%E5%8E%BF/8746425

[9]三峽工程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貽害無窮/侯學煜答朱劍虹問,收錄在李南央主編《三峽啊》一書,溪流出版社,2020年,美國

[10]蘭恆星、彭建兵、祝艷波、李郎平、潘保田、黃強兵、李軍華、張強:黃河流域地質地表過程與重大災害效應研究與展望,中國科學:地球科學52卷,2期:199–221(2022),https://www.sciengine.com/SSTe/doi/10.1360/SSTe-2021-0115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