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從"亞洲沙皇"到副國務卿 坎貝爾如何影響對華政策?

伴隨美中競爭日趨升級,美國總統拜登為亞太事務專家坎貝爾在白宮國安會設立了印太協調員這個新職位後,坎貝爾更將在今年七月接替計劃退休的副國務卿舍曼,成為美國國務院的二當家。從"亞洲沙皇"到副國務卿,坎貝爾將如何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呢?

圖為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出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就他被提名出任國務院副國務卿於2023年12月7日所舉行的公聽會,他將在今年七月接替計劃退休的副國務卿舍曼,成為美國國務院的二當家。

美國總統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坎貝爾(Kurt Campbell)不僅職權僅次於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過去三年也是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新創設的「印太」事務協調員。這給了他「亞洲沙皇」或「亞洲事務掌門人」的稱號。

不過,今年七月,坎貝爾將調職到美國國務院,接替即將退休的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成為美國外交部門的第二把手,也就是國務卿布林肯的副手。目前尚未傳出會有其他人選代替坎貝爾在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的職位。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資深研究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曾擔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及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他對本台表示,儘管坎貝爾對處理亞洲及中國關係有一系列觀點,但這項人事安排不意味美國對華政策會有所改變:「我相信他和美國總統拜登的觀點非常相近」,而坎貝爾也將承擔「比處理亞洲還要更多的責任」。

2009至2013年,坎貝爾曾是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助理國務卿。此外,他也在柯林頓任內擔任過負責亞太事務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經歷過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

坎貝爾就任副國務卿後,美國對華政策可能不會產生變化。

美國前駐香港總領事及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楊蘇棣說,他和坎貝爾是認識很久的好朋友。他認為,坎貝爾的觀點與韓國、日本、台灣及菲律賓等亞洲民主國家一致,「能很好並有效地掌握、追求美國利益」;而在兩岸關係問題上,他的立場也十分平衡:「他了解中國的重要性,也相當欽佩台灣一路走來的境況,並體認香港的處境釋放了非常負面的信號。那就是,一旦中國占領、奪回台灣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美國艾德菲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則認為,坎貝爾是歐巴馬時期「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的主要策劃人:「(坎貝爾)提醒美國把外交政策重心,從中東、歐洲隨時會有一些狀況,移到長期根本的變化,也就是亞太地區的將來是美國的外交重心。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中國的崛起,要怎麼樣應對。」

本台此前報導,坎貝爾在近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提名公聽會上表示,在本世紀的剩餘時間裡,美國的長期利益將主要體現在印太地區,並存在真正的戰略意外風險。王維正說,雖然坎貝爾不說中文,不是所謂的中國通,但他「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主要是要靠價值和利益比較相吻合的盟友,而非要以中國為起點地特別對待」;而這些中國通也在近年了解到,「中國不會因為被特別尊敬或關照,就能更民主、更開放」。

王維正指出,坎貝爾的觀點反映在政策上就是繼續強化「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以構成威懾作用(deterrence),並強調以民主自由等價值利益為取向的「高密度的外交」。

記者:喬琴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