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美國的生產力正在快速增長

紐約市立大學約翰·傑伊學院經濟學教授,羅斯福研究所的研究員J. W. Mason在巴倫的專欄文章說,有關生產率的新數據是近年來有記錄以來最好的。這對經濟增長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同樣重要的是,這也為需求決定經濟生產潛力這一非正統觀點提供了支持。認真對待這一觀點,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的許多傳統智慧。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23 年每小時實際產出將增長 2.6%,超過 2010 年至大流行前夕的最高增長率。儘管如此,生產率也是最難衡量的宏觀經濟成果之一,由名義產出、價格和就業三個不同的序列構成。

短期變動往往是噪音。高生產率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是個未知數。但如果能夠持續,這將告訴我們有關經濟增長的一些重要信息。

關於生產率增長的討論,往往視之為不可預測的科學突破和新技術的結果,出現和消失與當前的經濟狀況毫無關係。用行話說,這種將技術變革視為 「外生 「的觀點,已經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根深蒂固。而喜歡自我神話的矽谷大亨們則強化了這一觀點,他們樂於將經濟好消息歸功於矽谷。

導致公司實際採用新技術的經濟條件卻很少受到關注,而事實上,生產力的增長,主要來自人們從低價值活動轉向高價值活動,根本不需要任何新技術。強勁的勞動力市場和不斷上漲的工資,促使人們從每小時的勞動中榨取更多價值。

拋開人工智慧、Zoom 和網絡購物不談。有理由認為,需求實際上是生產力增長的核心因素。

經濟史學家加文·賴特基於 20 世紀 90 年代(我們現代生產力成功案例的基準)和 20 世紀 20 年代(生產力快速增長和技術變革的早期)提出了這一論點。賴特考慮了通用技術的採用:20 年代的電力和 90 年代的計算機。這兩種技術都已存在了一段時間,但直到勞動力成本上升提供了適當的激勵措施後,才被廣泛採用。

他注意到,在這兩個時期,工資都是在生產力加速發展之前開始強勁增長的。

以零售業為例,電子貨架水平監控、條形碼掃描和電子支付等資訊技術應用,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普遍使用的。這些技術在當時都不新了,發生變化的是零售業就業市場的緊張,使得自動化變得有價值。

需求會對經濟的生產潛力產生持久影響——經濟學家稱之為滯後效應,這一觀點近年來備受關注。對滯後現象的討論往往集中在勞動力供給上,當工作崗位稀缺時,人們退出勞動力市場,而當條件改善時,人們又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

需求對生產率的影響較少被討論,但可能更為重要。

2007-2009 年經濟衰退後,美國以及大多數其他富裕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未能恢復到衰退前的趨勢。到 2017 年,即衰退開始十年後,實際 GDP 比衰退前預測者的預期低了整整 10%。人們普遍認為,這一缺口產生的原因,如果不是全部,那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衰退中需求崩潰的結果。

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當時將需求在 2010 年代緩慢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稱為 「基本信號識別 「問題。

為什麼增長會出現缺口?

國會預算辦公室(CBO) 在經濟衰退前的最後一次經濟預測中,認為 2007 年至 2017 年的就業增長率為 6%。而事實證明,在這十年間,就業增長率真的就是 6%。實際 GDP 與經濟衰退前 CBO 預測之間的全部差距,都來自於工人人均產出的增長放緩。

換句話說,這一差距完全是生產率下降造成的。

如果認為 2010 年代的緩慢增長,主要是由於經濟衰退的殘餘影響(我同意薩默斯的觀點,即在這一點上證據確鑿),那麼我們在這十年中看到的是疲軟的需求阻礙了生產率的提高。如果疲軟的需求會減緩生產力的增長,那麼從邏輯上講,我們就會期望強勁的需求會加快生產力的增長。

有幾位經濟學家一直在論證這種聯繫。

凱恩斯的追隨者經常以 「韋爾多恩定律 「的名義強調這種聯繫。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馬蒂亞斯·韋爾南戈在一篇新文章中指出,這個定律認為 「技術變革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根本原因」。

「韋爾多恩定律」(Verdoorn’s Law)是經濟學中的一個理論,主張生產力增長與產出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這個定律是由荷蘭經濟學家彼得·弗爾杜恩(Petrus Johannes Verdoorn)於1949年提出的。根據弗爾杜恩定律,產出增長可以通過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來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換句話說,當一個經濟體的產出(例如,國內生產總值或工業產出)增長時,這通常會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因為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其資源,實現規模經濟,並採納新技術。

這一定律在經濟政策和工業組織研究中尤為重要,因為它支持了增加投資和鼓勵產出增長策略的有效性,這可以通過改善生產力來促進長期的經濟增長。

經濟政策研究所的喬希·比文斯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認為,」低失業率和快速的工資增長,很可能會促使生產率更快地增長」。斯坎達·阿馬爾納特和他在 Employ America 的同事們,也提出了類似的論點。

在羅斯福研究所 2017 年的一份報告中,我們討論了一長串將需求與生產率增長聯繫起來的機制,以及有證據表明這就是經濟衰退以來增長放緩的原因。

如果你認真對待這些論點,那麼近期生產率的加速增長就不應該令人感到意外。我們也不必為此去找什麼科技初創公司。這是勞動力市場持續緊張和工資上漲的自然結果。

正如我在羅斯福報告中所討論的,在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情況下,生產率增長更快是有很多充分理由的。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去採用勞動密集程度較低的技術,而且在滿負荷運轉時更有可能進行投資。

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可以與生產率較低的企業競爭稀缺的工人,在經濟繁榮時比經濟蕭條時更容易創辦新公司。

仔細想想,韋爾多恩定律等概念沒有成為經濟學主流的一部分,真是奇怪。難道不應該是常識嗎?

然而,許多決策,尤其是美聯儲的決策,都是以相反的觀點為基礎的。在最近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被問及是否仍然認為工資增長過快不利於物價穩定。鮑威爾承認他確實認為工資增長仍然過於強勁。但他表示,工資增長正逐漸回到 「與生產率增長假設相關聯的、2%的通脹率 「的水平。

美聯儲認為,價格穩定需要限制工人在工資上的議價能力,這是個老毛病,需要長期治療。因為將生產力增長視為既定不變,不受政策影響,可能會使美聯儲的悲觀預期自我實現(意思是美聯儲因為這種假設,而不採取可能促進生產力增長的政策措施,這是美聯儲的經濟學家過去擔心過的事情)。

如果美聯儲成功地將工資降到與預期相對緩慢的生產力增長一致的水平,那麼這本身可能就是阻止實現經濟潛能中的更快生產力增長的原因。

好消息是,正如我以前在這裡寫過的,美聯儲並不是萬能的。到目前為止,本輪加息並沒有給勞動力市場降溫。如果情況繼續如此,那麼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個生產力持續增長、收入不斷提高的時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加美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