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媒:言辭多多 成果寥寥

作者:

在肖爾茨總理結束訪華之際,《新蘇黎世報》發表文章為企業不放棄在華業務、同時不忘去風險出謀劃策;《日報》則發現,德中領導人談論的雖不少,但多為各說各的。兩國關係上,德國對中國更為依賴,而不是相反。

三天訪華的最後一天,習近平會晤肖爾茨總理一行

《日報》周二晚發表題為「言辭多多,成果寥寥」的評論文章,指出肖爾茨總理的這趟中國旅程又一次反映德國更加依賴中國,而不是相反。

「還在總理啟程前,他的公關團隊就已意見分歧,最後此行的目標只剩下了『同中國保持交流』的文字。當然這是對的,但卻了無新意。

現在,人們看到,他們談論了不少議題,但卻是各說各的,比如肖爾茨總理談及烏克蘭戰爭。2022年11月上次訪華時,總理同習近平曾擺出一致的姿態,均聲稱堅決反對俄羅斯動用核武,甚至以此相威脅也是不可接受的。

雖然此次習近平模糊地表示贊成被俄羅斯拒絕的和平會議,但他同時駁斥了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軍民兩用產品、由此支持莫斯科的指控『並非可信』。肖爾茨指出,俄羅斯發動戰爭危及歐洲,而習近平則未接過這一話茬。

「在氣候變化議題,以及中國以不透明的方式補貼出口產品等問題上,均是如此。在否認不公正對待外國出口商以及採取扭曲競爭手段的同時,習近平還巧妙地指出,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和電動汽車,可以幫助歐洲實現氣候目標。德國總理不贊同歐盟對中國以上產品實施制裁措施的表態,習近平可以把它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

肖爾茨的訪華之行又一次顯示,德國對中國更為依賴,而不是相反,中國正在長期利用這一點。對肖爾茨而言,能出的牌並不多。」

即便剝離在華業務,企業也能挺下去

瑞士發行的《新蘇黎世報》從第三方的立場闡述德國經濟界同中國的關係。文章開門見山即指出,對於很多行業而言,德國大公司不可能忽略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市場,不過,涉及到「去風險」,即一旦出現極端場景,企業必須有備而來。

「經理們和企業家自然要考慮到政治因素,然而,他們不可能只同政治上親近的國家做生意,否則,他們的經濟世界便會非常非常地狹小。這一點尤其適用於中國。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和化工市場,這才是兩個例子。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對德國這個貿易民族而言,更是如此,德國的繁榮富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

「然而,企業的掌舵人必須為極端場景做好準備,最晚俄羅斯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時,這一必要性就清晰地體現出來,而此前新冠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嚴重受損的情形也是為人們敲響的警鐘。『去風險』在很多企業正在發生:銷售市場、供應鏈以及融資方式都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接著,文章指出,許多企業正通過本土化實現「去風險」:

「很多企業已在中國為中國市場生產,為當地工廠賺取了資金,並從中國銀行獲得信貸。一旦發生極端情況,這些企業不必償還貸款。至於是不是每家公司在剝離中國業務後都能支撐下去,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但一個出色的經理人必須讓企業做好準備,面對這一考驗。」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