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賴清德就職台灣總統將如何影響歐洲對台關係?

賴清德5月20日宣誓就任台灣總統之際,國際社會普遍高度關注台灣新一屆政府在他的領導下將如何處理日趨緊張的台海兩岸關係。歐洲國家大多期待賴清德政府能夠延續蔡英文時期相對穩健的兩岸政策以及過去四年台歐合作勢頭,然而不同歐洲國家對台政策存在明顯差異,並且受到各自國內政局變動的影響。

賴清德和他的競選搭檔蕭美琴今年1月13日在台北慶祝贏得大選。

「朝小野大」限制賴政府兩岸政策選項

賴清德在今年1月13日舉行的台灣總統大選中順利當選,但其領導的民進黨在同期舉行的立法院第十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失去國會多數地位。賴政府將面臨「朝小野大」的格局,受到在野勢力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掣肘。

在此形勢下,專家預計兩岸關係不會發生劇變。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執行所長馬泰·西馬爾奇克(MatejŠimalčík)向美國之音表示,最近國民黨對台灣通過捷克非政府組織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進行審查,就體現出「朝小野大」對賴清德政府施政造成的不利局面。未來涉及兩岸政策的議題,也可預見類似的府院制衡。

維持現狀的政策選項符合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台灣陸委會和國立政治大學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台灣受訪者表示支持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現狀,雖然他們對台灣最終地位的設想不盡相同。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向美國之音表示:「在民主制度中,八成以上的支持率已經幾近於(全社會的)共識了。無論賴清德過去說過什麼,民進黨都不會偏離這一主流路線。這是一個簡單的選舉考量問題。」

「蔡規賴隨」助益歐洲對台政策連續性

相較其前任蔡英文,賴清德在其從政之路上一直更清晰地主張台灣的主權獨立地位,這引發了外界對於賴清德政府是否將在兩岸路線上改弦更張的關注。他曾因為在台灣立法院公開表示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而遭到北京的強烈抨擊,並且一直被北京視為「頑固的台獨分子」。

不過在本屆總統競選活動中,賴清德多次表示他若當選,將延續蔡英文時期既已形成的兩岸路線,沒有必要也不會推動法理台獨。他說:「沒有必要宣布獨立,因為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當選總統後,賴清德宣布退出「新潮流」派系。

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最近在華盛頓威爾遜中心的一場座談會上表示,賴清德已經非常清楚地說過,在台海兩岸關係及國際關係上,他將遵循蔡英文總統相同的道路。

歐洲國家普遍期待台海維持穩定。關於賴清德政府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及歐洲對台、對華關係,義大利漢學家弗朗西斯科·西西(Francesco Sisci)向美國之音表示:「我相信總的來說各方都會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

他說,歐洲國家的基本原則「當然是不會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軍事手段武力攻台,但同時他們也不會支持台灣內部的台獨浪潮。」至於歐洲國家對台具體政策,他認為目前還沒有確定,因此「觀察台海政治在可預見的未來如何演變至關重要」。

分析認為,台兩岸政策「蔡規賴隨」有助於台海維持穩定,有助於歐洲國家對台政策連續性,亦有助於延續蔡英文政府任內台歐關係升溫勢頭。中歐亞洲研究所的西馬爾奇克判斷,過去四年台歐關係迅速改善的勢頭有條件在「蔡規賴隨」的形勢下得到延續:「從賴清德的言論來看,我們可以預期蔡英文的政策將會延續,即通過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來確保台灣的國際地位。」

德國墨卡托中心(MERICS)分析師克勞斯·宋(Claus Soong)也向美國之音表示:「基於賴清德將遵循蔡英文維持現狀而不宣布獨立的政策,預計歐洲對台政策將保持不變。」

歐洲國家對台政策的差異和變動

在蔡英文政府任內,台歐關係出現顯著積極進展,台歐非正式關係的空間不斷擴展,其中原因包括中歐關係持續緊張、歐洲對華採取「去風險」政策、台歐在加強半導體供應鏈韌性方面的經濟合作機會等等。

莊嘉穎說:「鑑於歐洲愈發意識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以及歐盟和台灣在價值觀上的一致性,歐盟對台灣問題的關注正在日益增加。」

與此同時,美國對台支持力度也創歷史新高。不過,歐洲主要國家對台政策與美國相比總體上更顯審慎,更為明確地遵循「一中政策」框架。墨卡托中心的克勞斯·宋說:「美國和歐洲在對台關係上的做法存在微妙但顯著的差異。」

莊嘉穎認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台灣問題在歐洲的優先事項中不是那麼靠前」。另一個原因,是「關於是否應該出於自身經濟收益預期而滿足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對歐洲提出的要求,歐洲國家內部存在激烈的爭論」。

美歐對台政策差異在法國追求「戰略自主」的對華政策中就可見一斑。法國不僅主張維持台海現狀,而且試圖避免捲入美中緊張局勢升級。2023年法國總統馬克龍結束對華國事訪問的回程航班上,一度表示法國不應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台海)危機」。

不同歐洲國家的對台政策也存在著差異。相對於法國,德國對台政策就較少「戰略自主」色彩。德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也承認台灣是重要的貿易夥伴,並支持台灣在具體問題上參與國際組織。荷蘭則主張通過歐盟機制處理涉台問題,例如達成維護台海穩定的聯合聲明。而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波蘭和台灣的關係近期呈現出升溫勢頭,波蘭已成為台灣援助烏克蘭的渠道之一。

過去一個時期,立陶宛、捷克等部分中東歐國家不惜與北京關係惡化的代價,一度成為歐盟內部最直言不諱支持台灣的國家。中歐亞洲研究所的西馬爾奇克表示:「中東歐國家成為台歐關係升溫的一大推動力。舉例來說,根據歐盟—台灣追蹤項目收集的數據,中東歐國家和台灣的互動幾乎占到歐盟與台灣之間所有互動的六成。」

2020年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與布拉格市長赫日布等訪問台灣,引發北京強烈反彈。2021年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立後,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將兩國關係降低為「代辦級」,駐立陶宛大使館也更名為駐立陶宛代辦處。中立雙邊關係的這一變動在整個中歐關係中極不尋常。

但是,中東歐地區也包括整個歐洲最為親中的國家,例如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結束訪問的塞爾維亞和匈牙利。

而那些格外親台的中東歐國家會否延續其友台政策,也受到其國內政局變動極大影響。例如,2020年大選後,斯洛伐克一度成為歐盟內部的挺台先鋒,但2023年大選後親北京的政黨重新執政,導致該國對台灣的態度再次發生轉變。又如,立陶宛現任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日前在接受立陶宛媒體採訪時提出可能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