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人權觀察:2016年以來,70多萬藏民遭強制搬遷(外二篇)

作者:

編者按:《CDT報告匯》欄目收錄和中國言論自由及其他人權問題相關的報告資訊。這些報告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機構調查、學術研究、媒體報導和網民匯集等等。也歡迎讀者向我們推薦值得關注的報告。

中國數字時代本周推薦媒體:

華語自由創作社區大聲(大聲- Dasheng):「我們致力於構建自由、有尊嚴的華語精神生活。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和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凝集數百個跨越地域的創作者,通過新聞策展、採訪編輯和深度訪談,以及一站式無審查的圖書、影視和資訊共享社群,維護體面與美的華語文化圈層。要聯結,也要大聲。」

一、「教育群眾改變思維」, 中共當局脅迫西藏農牧民搬遷

人權觀察近日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正在有計劃地脅迫藏族農牧民搬遷。自2016年以來,「整村搬遷」和「分散搬遷」的居民總計高達70多萬人。

這一研究項目收集了2016年至2023年期間上千份中國官媒的報導、政府出版物和實地學術研究。

報告封面在「整村搬遷」中,西藏有500個村莊、逾14萬居民被迫離開自己長期居住的村莊。「官員已經或正在將他們強制遷移到新的地點,而這些地點通常距離在數百公里之外」。例如,根據2018年的一篇政府新聞報導,在該村的262戶人家中,最初"有200多戶人家不同意搬遷","只有40戶人家同意搬遷"。然而,最後還是整村被迫搬遷。

在搬遷過程中,官員往往刻意誤導民眾,稱搬遷有助「改善人民生計」和「保護生態環境」。報告引用官方媒體報導,指為了讓農牧民搬遷,官員往往會採用脅迫式手段,包括:反覆的家庭訪問;否定村民有足夠智力為自己做決定;暗示可能遭受懲罰;禁止批評;以及威脅地方官員若未達標將予紀律處分。

在某些案例,為了獲得村民「同意」而登門拜訪的官員級別逐步升高,有時家庭訪問長達數年不間斷。甚至,官員還向村民表示,若不搬家,他們家裡的基本服務將被切斷。而對於拒不搬遷的居民,當局會指控他們「散布謠言」,並命令官員對這種行為予以「迅速、堅決」的打擊,這往往意味行政和刑事處罰。

此外,在搬遷之後,為了不讓遷離民眾返回原來住所,政府通常要求他們在搬遷後的一年內把舊家拆除。

人權觀察中國部代理主任王松蓮稱,「中國政府聲稱西藏農牧民是自願搬遷,但官方媒體報導與這種說詞互相矛盾」。人權觀察表示這嚴重違反了國際法中「反對強迫遷離」的規定。

「除整村搬遷項目外,西藏官員還採用『分散搬遷』的安置方式。這種方式通常用來把官方認定的貧困戶搬遷到他們認為更易於增加收入的地點。2016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政府根據這種計劃在全國各藏區搬遷了56.7萬人。」

「官員通常會向他們保證,搬遷將帶來更好的就業前景和更高的收入」。然而,人權觀察引用中共官方學術機構的研究顯示,「大多數搬遷者被迫遷移到城鎮周邊,使得他們的農牧技能完全用不上,導致他們無法獲得可持續的就業機會。」

此外,該機構還表示雖然內地也有類似的搬遷計劃,但是「大規模遷移西藏農牧民,將使西藏文化與生活方式受到嚴重侵蝕」。在 中共當局對西藏實行民族同化政策的背景之下,這些農牧民離開故地之後,為了適應新的生活,一併離開的很可能還有他們原本的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

二、自由之家:中國一季度記錄在案的異議事件同比增長21%

自由之家旗下的項目異言網(China Dissent Monitor)發布了最新一期的統計報告。他們追蹤到中國在2024年第一季度發生了655起異議事件(dissent events),比去年第一季度增了21%。截止目前,從2022年6月成立以來,異言網已經記錄到了5455起異議事件。

報告封面截圖異議活動最常見的種類是勞工抗議(57%),其次是宗教團體(10%)和購房者或業主(9%)抗議。剩餘的則是農民、學生、藏族、蒙古族和LGBT+等團體的抗議活動。而在地域分布上,抗議活動最多的地區是廣東(17%),其次是山東、河南、遼寧、河北、北京和浙江。

而北方地區的抗議活動增加和冬季供暖不足有關。在過去的兩個冬天,「異言網共記錄了51起由陝西、山東和遼寧等中國北方地區的業主和購房者因供暖不足而發起的示威或簽名抗議活動」。

報告還指出,中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中央網信辦)加大了對視頻平台的審查力度,導致第一季度抖音上與抗議相關的帖子比上一季度減少了約一半。同時,異言網發現中國公民會通過音樂表達抗議。抗議的內容主要包括反對疫情中的封城政策、社會福利削減和民族同化。而類似的表達方式也開始多種多樣,比如示威、藝術抗議、不合作和網絡異議等。

最後,報告記錄了29起為性別暴力伸張正義的事件,主要是女性在網上公開點名指控性侵犯和性騷擾的施暴者。報告表示,「在過去的12個月中,越來越多的婦女使用"實名投訴"這種象徵性的抗議方式……而案件中的大多數都成功迫使官方採取了某種形式的行動,顯示了公眾異議的力量。」

三、30位國際學者發公開信批評台灣立法院改革

今年台灣大選共選出了113名國會立委。其中,國民黨和民眾黨分別獲得52席和8席,因此兩黨的「藍白合作」陣營控制了台灣的國會。根據BBC的報導,兩黨共同提出了修改《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5條,包括五大方向: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立法院調查權及聽證權、強化人事同意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制,以及被認為最具爭議的「藐視國會罪」。

文章封面截圖這一修法提議不僅僅引發了島內的大規模抗議,也引起了海外學者關注,特別是關心台灣議題的學者。5月24號,30位學者以「台灣的長期支持者、倡導者和朋友」的身份聯名投書國際事務期刊外交官(the diplomat),表示對這一議會改革的「強烈關注和失望」。

「兩黨提出的改革方案超出世界憲政民主國家的範圍,顛覆了法治和議會程序」。「表面上看,這些改革似乎很顯著,但卻沒有考慮到台灣獨特的憲法框架和立法慣例。它們進一步超越了大多數其他憲政民主國家的議會權力範圍,包括允許政府官員僅僅因為在公聽會上提出問題而被監禁。」

「根據這些尚未公開審查的提案,在議會公聽會上,政府官員如果發表被議員認為是隱瞞或不真實的言論,可能會被判處長達一年的監禁,這使得議員成為分裂政治環境中真相的仲裁者……在大多數憲政民主國家,雖然存在藐視議會或國會的指控,但這些指控一般適用於藐視合法命令的傳票或在司法調查過程中撒謊。沒有一個民主國家對在正常聽證過程中履行職責或僅僅『頂嘴』的官員提出藐視指控。」

在公開信中,30位學者還列舉了一些國民黨議員有爭議的行為,比如「徐巧芯涉嫌泄密事件」等等。學者還指出,改革中的「要求台灣總統參加立法問答會議」,「擴大議會調查權」等均涉嫌違反中華民國憲法。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只允許總統發表"國情咨文",而調查權則屬於監察院。

因此,他們指出「改革的目標不是支持善治,而是以篡奪和懲罰行政部門的方式擴大立法部門的權力……顯然違反了『中華民國』憲法中固有的三權分立原則。」

「鑑於來自中國政府的挑戰和複雜性不斷增加,這些改革方案有損台灣的良好治理形象,並進一步製造政治裂痕,而此時台灣根本承受不起這樣的後果。」

最後,公開信寫道,「我們,在下面簽名的國際學者、記者和政治家團體,對於改革給台灣社會的兩極化影響以及對台灣全球地位的負面影響深表關切……台灣公民應該擁有一個負責任、有責任感和透明的政府,而這一切都被這項改革法案所破壞」。

簽名人:

Bob I. Yang,美國堪薩斯城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 Kansas City, United States)

Clive Ansley,加拿大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中國歷史和中國法律退休教授

Coen Blaauw,美國華盛頓特區台灣公共關係協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前執行主任

Michael Danielsen,丹麥哥本哈根台灣之角(Taiwan Corner)主席

June Dreyer,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

Michael Fahey,美國律師,加州律師協會(the California Bar Association)會員

Zsuzsa Ferenczy,台灣花蓮國立東華大學(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s)

Christopher Hughes,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名譽教授

Thomas G. Hughes,美國參議員Claiborne Pell的前幕僚長

Sasa Istenic,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University of Ljubljana, Slovenia)

Su-mei Kao,美國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USA)全國主席

Guermantes Lailari,台灣國立政治大學(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ndré Laliberté,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

Lutgard Lams,比利時布魯塞爾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euven, Brussels)

Benjamin Lewis,華盛頓 PLATracker公司

John J. Tkacik,華盛頓世界政治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Politics, Washington DC)

David Schak,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 Queensland, Australia)

William A. Stanton,台灣國立政治大學(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宋文笛,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Gerrit van der Wees,美國費爾法克斯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airfax)

Stephen M. Young,美國退休外交官、大使、美國在台協會前主任

Bill Sharp,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

Marcin Mateusz Jerzewski,歐洲安全政策價值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Michael Turton,《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專欄作家

Sam Rainsy,柬埔寨反對黨領袖

單仲偕,香港前立法會議員

Celito Arlegue,亞洲自由民主者理事會(Council of Asian Liberals and Democrats)執行主任

Jeremiah Tomas,亞洲自由民主者理事會(Council of Asian Liberals and Democrats)青年主席

John Joseph Coronel,自由與民主中心主席

Mu Sochua,柬埔寨前國會議員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CDT報告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