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製造業指數意外收縮 內需疲軟出口艱難,專家:經濟增長目標面臨威脅

中國安徽省阜陽市一名絲綢紡織廠女工在工作。(2024年4月16日)

中共官方在五月的最後一天(5月31日)公布的當月製造業景氣指數出人意外地回落至收縮狀態,對中國政府最近密集推出刺激措施以求扭轉中國經濟疲軟走勢的預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五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四月份的50.4下降至49.5,不僅低於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之前公布的專家預測調查得到的50.5,而且還落到了榮枯線50之下,進入收縮狀態。這項指數高於50說明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顯示它處於收縮狀態。

彭博社說,中國製造業在連續擴張兩個月之後失速,這對中國實現今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顯然是一個威脅。在國內消費疲軟的大背景下,出口相關產業對於中國是否能夠達成官方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具有關鍵性作用。

但是,目前來看,中國的出口環境並不樂觀。中國的兩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和歐盟與中國之間貿易緊張程度有增無減。中國政府為推動出口給相關行業提供大量補貼,極大地刺激了從電動汽車到太陽能板電池的產量。這些商品憑藉低價和數量優勢湧向海外市場給當地國家的相同行業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美國和歐盟多次向北京發出警告,敦促其改變與鄰為壑的產業政策。但北京方面堅決否認中國存在過剩產能問題,並指責美歐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總統拜登在本月中旬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總額達180億美元的高額關稅,涉及電動汽車、鋼鐵和鋁、半導體、太陽能電池和某些關鍵礦物。歐盟從去年10月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傾銷關稅調查,近日又透出消息歐盟將在最近幾個星期內大幅度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的關稅。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致遠(Raymond Yeung)表示:「製造業驅動的復甦仍然脆弱。未來幾個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成為主要阻力。」

請同時參閱:

中國四月份汽車出口強勁但國內銷售下跌

今年前四個月中國的出口表現不錯,但五月份的出口新訂單出現了三個月以來的首次減少。

訂單不足的問題並不局限於出口方面,五月份製造業指數中包含的多項需求數據普遍都出現了下滑。新訂單指數下降至榮枯線以下,反映需求不足的企業占比超過60%。其它如生產指數、採購量指數、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都有下降,市場引導的需求收縮,經濟活動收縮趨勢明顯。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指出,這些數據反映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內需求疲軟,房地產市場持續惡化,零售銷售缺乏動力。

路透社引用徐天辰的話說,「五月份的數據或許反映一種暫時的疲軟。隨著政府出台的新政策開始發力,例如房地產紓困措施和特別主權債券的發行,我們或許能夠在6月份看到某種改善。」

但是,中國財信研究院副院長吳超明認為,短期內製造業PMI不會有很大改善,一方面是季節性因素,夏季高溫多雨的天氣不利工業生產。另一方面,內需不足,尤其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對工業生產的影響仍會持續。

上海華寶信託經濟學家聶文認為,五月份製造業數據的回落顯示,政府之前推出的刺激政策力度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強。

「仍需加大需求面刺激力度,同時儘快梳理信貸渠道,避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縮水,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聶文對路透社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