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維權 > 正文

在中共竭力抹去之下,中國人還記得六四嗎?

華盛頓—今年是「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35周年紀念。那曾經是一場震驚全球、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中共軍隊血腥鎮壓,死傷成百上千。

然而,三十多年來,在中共當局對媒體的嚴密審查和監控,對言論自由的極端控制下,一切有關六四事件的東西全部都被當局封殺和禁止。在這種高壓「紅色恐怖」下,六四事件這段歷史正在被人們越來越淡忘。中共幾代領導人對六四事件拒不認錯、認罪,讓幾十年來向中共當局提出「真相、賠償、問責」訴求的有些年長的人開始動搖能否在有生之年等到當局公正公開解決六四問題的執念。

觀察人士稱,中共的淫威和利誘,確實讓包括社會精英在內的人們不再去觸及六四事件,但是不管中共當局動用什麼高科技手段或工具,都不可能達到他們把六四事件從人們記憶中抹去的目的,六四事件的真相終究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六四事件留在了1989?

1989年春夏之交,一場以悼念被「垂簾聽政」的中共政治老人們罷黜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為導火線的民主運動,首先在北京各高校,繼而在全中國大專院校展開。對於這場開始以大學生為主體、後來得到社會各界人士聲援的反官倒、反腐敗、要自由、要民主的運動,中共最後調動軍隊,對學生和市民大開殺戒,由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六四流血事件。

自從1989年中共鎮壓他們所說的天安門廣場「反革命暴亂」後,六四事件的話題在中國就成為最大的禁忌,當局不僅不認錯謝罪,更無所不用其極地要抹掉六四事件在人們心中的印記,尤其是要切斷這場民主運動跟年輕一代的連接,試圖將六四事件湮沒在1989年。

時光在侵蝕人們的意志

多年來,中共當局還嚴禁民眾公開、私下紀念這場民主運動,祭奠死難者,即使是由遇難者家屬組成的「天安門母親」群體的成員,每年在祭奠他們的親人時都會受到當局的嚴密監視,被專人專車「全程陪伴」。

1989年六四事件的親歷者,特別是罹難者的父母,在要求中共當局平反六四事件的等待中在逐漸老去。更有天安門母親群體中的70多名難屬在這30多年中離開人世。面對中共當局拒不認錯,有的日漸衰老、體弱多病的成員開始對中共當局在他們有生之年平反六四失去了信心。他們知道,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中共當局一代又一代領導人死不認錯,用時光耗費掉人們信念的堅持,是頑固不化的。

今年六四周年紀念日之前,美國之音曾多次打電話給「天安門母親」群體的發言人尤維潔(遇難者楊明湖的遺孀)、張先玲(19歲的遇難者王南的母親)和黃金平(遇難者楊燕聲的妻子),但都無法接通。了解中共國安機關運作的知情人稱,這些電話都被中共當局動了手腳,境外打來的電話,對方是聽不到聲音的。

資料圖片 天安門母親提供

全方位的封殺

中共當局動用所謂黨紀國法,以及他們掌握的輿論和宣傳機構,封鎖、封殺書刊報紙、平面和電子媒體、網際網路、社交平台等表達和傳播媒介,力圖讓六四事件這個中共心頭大患逐漸被中國人遺忘。

為了湮滅六四事件在民眾心中的記憶,中共採取了全方位措施和手段,包括嚴禁體制內外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整理和研究與六四事件相關的題材;大專院校、初高中教材絕口不提六四事件和天安門民主運動;教師被禁止在課堂中講授和提及與六四事件有關的內容;學校圖書館和所有書店等嚴禁出售涉及六四事件的出版物等。

在輿論控制方面,中共全面嚴令禁止所有官辦和民辦媒體刊發涉及六四事件的文字、影音資料;社交媒體被要求屏蔽任何有關六四事件的發帖或評論,若有違反者,涉事個人或機構,輕則被有關部門訓話、申戒、罰款、強迫刪除,重則被迫停刊、停運,當事人被處以刑罰。

在六四事件上,中共一方面是禁,另外一方面是用各種經濟利益和好處來拉攏、甚至是腐蝕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讓他們把對像1989年那種政治氛圍的關注力轉向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而民眾則懾於中共的打壓,唯恐工作、事業、前途,家庭和子女的平安和穩定受影響,被迫選擇自我遺忘六四事件,不再關心和追求六四事件的真相。

結構性缺鈣?

旅居美國的原上海同濟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自由中國運動」創辦人邱家軍博士認為,中共當局希望通過高壓嚴控的手段來達到肅殺的寒蟬效應,讓老百姓不寒而慄,從而遠離任何敏感的政治議題。

他引用上海一位學者的話說:「六四是把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骨給打折了。也就使得從八九以後仍然留在海內(國內)的絕大部分學者、知識分子,『結構性缺鈣』。打折了以後,再難恢復元氣了。所以這種現象呢,到今天一直在延續。」不過,邱家軍同時指出,國內有很多有良知的人士,包括學界,維權人士、維權律師等人士,仍然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宣傳八九民主運動,紀念六四事件。他指出,中共當局想讓六四事件在年輕人心目中銷聲匿跡,是做不到的。因為中共越是壓制,六四事件就越難在人們心中銷聲匿跡。

他舉例說,2013年到2014年前後,他在同濟大學教書時就曾給學生播放過BBC拍攝的一部有關六四事件的紀錄片,學生們很有興趣了解當年發生的事件,而這部三個多小時的錄影就是他的學生翻牆幫他下載的。由此可見,年輕人不僅具備翻牆的能力,更渴望了解這個他們出生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真相。

真相難隱瞞 記憶難抹去

旅居澳大利亞的華裔學者張小剛博士說,中共對六四事件的壓制,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懾作用,人們不敢公開談論,但是還是會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迴避敏感詞的方式,提及六四事件,比如說「5月35日」。他說,由此可見,六四的記憶,即使在中共的高壓政策下,在很多民眾中還是非常頑強地存在,不可能把它從人們記憶中抹去。

他說:「很多的年輕人沒有經過六四,他們還會通過一些途徑去了解,去思考,所以中共試圖在歷史上抹殺一些事件的做法,不可能成功,最終這些真相會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中重新浮現,就像我們當年後來知道了很多被中共隱瞞的歷史事件,包括抗日戰爭,以前中共總是說都是中共打的。但後來我們知道不是這麼回事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中共當局對媒體的監控和審查,表面上將六四事件的歷史痕跡抹殺得乾乾淨淨。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凡是有嚴密監控的地方,就有規避監控的翻牆。

北京著名的資深媒體人高瑜說,「六四」是中共建國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場民主運動,「六四鎮壓」到現在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現實命運。在過了35年後,中共當局仍然把這場運動視為禁區,禁止人們提起。不過,她指出,儘管中共當局對六四鎮壓事件拒不認錯,並且封殺尤其是年輕人對這場民主運動的了解,企圖讓中共歷史上這個污點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但是她並不認為中共的企圖會得逞。

她對美國之音說:「我覺得年輕人不會遺忘六四這場浩大的民主運動,儘管那時他們還小,甚至還沒有出生。畢竟他們的父母都經歷了六四,對這場大鎮壓,對中國的危害,都會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們。」

她說,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到國外讀書,能不受任何限制地在網際網路上瀏覽,他們能真正了解了西方,了解世界,了解六四事件的真相。

六四事件的參與者周舵也認為,中國90後、00後年輕一代,雖然沒有經歷過六四的洗禮,但是中共封鎖六四事件的真相,讓六四事件在年輕人記憶中被遺忘的努力是徒勞的。

他說:「(六四事件會被遺忘在年輕人一代中嗎?)不會不會不會,尤其是這個網際網路,自媒體等等,這是他們根本封鎖不住的。我知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知道怎麼翻牆,只要有了這種翻牆的能力,很快就會了解真相,誰也阻擋不住。特別是像馬斯克這個星鏈再發展下去的話,那根本連防火牆都根本沒有辦法再去做,到那種時候,真相就沒有辦法再被掩蓋了,所以要把眼光放長遠。」

前1989年民主運動南京學運領導人吳建民說,六四鎮壓事件是中共建政歷史上最大的罪惡,是沒辦法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受歷史檢驗的,因此中共想方設法要掩蓋這種罪行,希望通過在各種媒體上封殺六四事件的痕跡,切斷這段歷史跟現實的聯繫,尤其是跟年輕人一代,不僅讓曾經的參與者、當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淡忘六四事件,更希望達到讓年輕人不了解、不知道六四事件的存在和真相的目的。

他對美國之音說:「我明確告訴你講,中共辦不到,因為歷史是不會隨著一個強大的統治集團掩蓋就可以銷聲匿跡。 」

吳建民說,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有無數的慘案,當時的統治者都希望掩蓋,六四事件同樣也是如此。雖然中共不斷地想掩蓋,但是,有大量的仁人志士,也有大量的海外媒體,每年都不斷的在宣傳、報導,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喚起大家對六四的記憶。

他說:「現在新一代成長的年輕人,在八九以後成長、生活的這些年輕人,雖然他們當年沒有經歷過六四,但是因為網際網路的存在,因為有大量的各種網絡上面事實,和網絡上面所披露的根據,他們至少會知道中國曾經發生過這種慘案。對於追究這個慘案真相的人,雖然共產黨力圖壓制,讓儘量少地去了解這件事,但是始終有人在追求。我們所付出的所有追求真相的努力,都是有效果的,能喚醒每一個人,增加最終未來六四真相的還原。」

在有的人努力追求六四事件真相35年後,仍看不到中共當局主動改正錯誤,向人民謝罪的跡象而灰心喪氣的時候,居住在北京的周舵則比較樂觀地表示, 中共黨內要求平反六四的人不在少數。至於說什麼時候能夠平反,誰也沒法預測。

周舵還對美國之音說,35年來,六四事件紀念日,他不但沒有忘記過,還每年在六月四日這一天絕食一天。有一年,在被「旅遊」期間,看管他的警察居然還跟他絕食了一天。所以他說,不要悲觀失望,中國的改革,中共的改革,沒有死也不可能死,中國會有劇變,問題就在於,是變好還是變壞。

高瑜說,現在的中共領導人繼承鄧小平時代的維穩高於一切,就是極端的不自信,而且沒有改錯的決心。她說,中共不改錯,就改變不了經濟下滑,高失業率等經濟困局。如果六四事件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共就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就不會實現,不會成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