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美聯社說紀念六四 海外接棒香港

美聯社今天報導稱,香港遭受鎮壓後,海外社區高舉火炬,延續天安門事件記憶。

關於紀念六四的報導圖片 Reuters/路透社

隨著北京六四天安門事件35周年紀念日臨近,研究中國近代歷史上那段血腥歷史的著名學者羅文娜·何(Rowena He)忙於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之間飛行,發表一系列演講。每一次演講都旨在為那些無法發聲的人吶喊。

1989年的鎮壓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然是一個禁忌話題。在那次鎮壓中,政府軍隊向學生領導的民主抗議者開槍,造成數百人甚至數千人死亡。香港曾經是自由紀念六四的燈塔,但數十年來,每年六四紀念遇難者的大型燭光晚會卻不復存在,這是香港在2019年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爆發後鎮壓異見人士的犧牲品。

去年,香港當局拒絕了羅文娜·何的簽證續簽申請,她因此失去了學術職位,這讓她至今仍感到難過。人們普遍認為,這是香港這個金融中心思想自由度下降的一個標誌。儘管工作日程很緊張,但這位曾在1989年參加過中國南方城市廣州抗議活動的人士認為,這是她的職責所在。

她說,「我們不能再在香港點燃蠟燭了。所以我們會在世界各地點燃它。」

由於北京的強硬政治立場實際上扼殺了境內任何大規模紀念活動,海外紀念活動對於保存天安門鎮壓的記憶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幾年,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台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於這一主題的演講、集會、展覽和戲劇。

這些活動帶來了希望,並抵消了試圖抹去六四鎮壓痕跡的企圖,尤其是在香港。2021年,香港警方根據2020年頒布的全面國家安全法指控組織這次守夜活動的三名領導人顛覆國家政權,該法幾乎抹去了所有公眾異議。後來,該組織投票決定解散。與天安門有關的雕像也被從大學裡移除。

上周,香港警方根據新出台的國安法逮捕了七名涉嫌煽動叛亂的人士,原因是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紀念天安門鎮壓的內容。一份基督教報紙通常會在六四周年紀念日之前發布與六四相關的內容,但這次卻將頭版大體空白。該報紙表示,為了應對當前形勢,只能將文字變成空白。

周二,過去舉行守夜活動的那個公園將被親北京團體用來舉辦狂歡節。

然而,壓制紀念活動的嘗試未能抹去一代自由派中國人心中的痛苦記憶。在六四事件前後,坦克開進北京市中心,驅散了學生領導的抗議活動。抗議活動蔓延到其他城市,被視為對共產黨統治的威脅。

當時17歲的何女士回憶說,像她這樣的抗議者是出於對祖國的熱愛而走上街頭的。鎮壓發生時,她整晚都坐在電視機前,無法入睡。回到學校後,她被要求背誦官方說法,稱政府成功平息了一場騷亂,這樣才能通過考試。

她說,「我從未殺過人。但這些年來我一直生活在作為倖存者的內疚之中。」

為了保存六四事件的記憶,去年六月在紐約開設了一家紀念六四事件的博物館。博物館展出了學生抗議者用過的血跡斑斑的襯衫和帳篷等展品。

2021年,香港一家由紀念六四守夜活動組織者營運的類似博物館被關閉。

截至5月初,該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同時也是天安門抗議活動前學生領袖的王丹估計,紐約博物館吸引了約1,000名觀眾,包括中國移民、美國公民和香港人。為了擴大觀眾群,王丹表示,他計劃在美國大學校園舉辦臨時展覽,並可能在其他國家舉辦長期展覽。

王丹說,海外紀念活動至關重要,因為內地人和香港人可以在網上看到海外紀念活動。王丹稱,「這在中國大陸可能會產生影響,因為那裡的年輕人都知道如何使用 VPN來繞過網際網路審查。」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歐洲歷史與記憶研究教授艾琳·西爾普表示,海外紀念活動讓記憶得以傳播和傳承,為其他人和子孫後代提供了獲取信息的機會。但她表示,這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將記憶移植到新的地方可能會在未來導致記憶支離破碎或脫離背景。

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記憶研究學者艾莉森·蘭茨伯格表示,海外的努力有可能激勵其他地方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面臨挑戰的人們。她說,為了傳承記憶,影視劇可以成為人們回憶未曾經歷過的事件的有力工具。她說,有關鎮壓行動的海外戲劇製作更有可能建立這些聯繫,並有可能吸引更廣泛的觀眾。涉及鎮壓行動的一齣戲劇去年始於台灣,今年繼續在倫敦上演。

蘭茨伯格說:「當你有一個戲劇性的敘述時,你就有能力以一種親密的方式將觀眾帶入故事中。」

美聯社說,上周,倫敦一家劇院的觀眾在觀看該戲劇《5月35日》後明顯被感動了,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淚。戲劇的標題巧妙地暗指了六四鎮壓。

該劇由音譯為列明煒製作,他是2020年國家安全法頒布後移居英國的香港僑民之一,講述了一對老年夫婦希望能夠悼念1989年去世的兒子的故事。

該劇目的負責人金·皮爾斯出生於1980年代的英國,她說,這場悲劇從小就引起了她的共鳴,當她讀到詹姆斯·芬頓的詩《天安門》時,她曾感動得流淚。她說,參與這個劇目製作進一步加深了她與這些故事的聯繫。

64歲的英國戲劇觀眾蘇·托馬斯也覺得這部劇非常感人。她說,「尤其是現在我早已為人父母,而那時我還沒有當父母,這讓我對這部劇有了更真摯的感受。」

在劇院,何女士擔任演出後的演講者之一,與觀眾分享了她的奮鬥歷程和創作動機。她說,這場戲劇非常震撼,讓她重溫了過去35年的創傷,讓她淚流滿面,淚水甚至衝下了隱形眼鏡。

她說,「這說明這些年來人們承受了多少苦難。如果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希望我們能讓年輕一代記住這些。」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