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這 4 件事真的會讓你離錢越來越遠,很多人沒意識到!

「好習慣受益終身」,相信不少人聽都聽過這句話。

好習慣或許可以讓人越來越好,同樣的,一些壞習慣也可能讓人變得越來越糟糕。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4個習慣會讓錢離你越來越遠,一起來看看你中了幾個?

1.家裡總是亂糟糟的

很多人「明明很想攢錢,但就是攢不下來」。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妨先觀察一下自己的房間和居住環境。

如果現在你家的訪客門鈴突然響起,有客人到訪,你家裡的環境是否整潔到可以直接對客人說「請進」的程度?

作為獨立理財規劃師的20多年間,我拜訪了各種各樣的家庭,接受了很多家庭的經濟諮詢。其中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會攢錢的人都會收拾房間」。

1.不收拾房間的人的5個共同點

歸根結底,整理收納就是將物品減少到適當的量,再加入一定收納精髓的行為。不會整理收納,是因為心理上產生「浪費」「不捨得扔東西」等這類糾結和矛盾。想要解決該問題,首先要了解自己,不收拾房間的人的共同點如下:

①喜歡購物且經常在不經意間衝動消費。就是所謂的「浪費癖」。看見就想買,由於總買些沒有用的東西,他們的錢越來越少,堆積的東西越來越多。

②不囤貨不成批購買就焦慮。不會收納的人,物品管理混亂。一旦存貨減少他們就開始焦慮,明明有類似的物品還是要繼續買。囤貨、成批購買已成習慣的人需要引起注意。

③對「免費」「贈品」毫無抵抗力。對免費的新品和商品、贈品毫無抵抗力的人,容易因為優惠而購買毫無用處的物品。人們只能看到對物品付出的金錢的價值,對於免費得到的東西,其結局就是被丟在房間的角落裡。

④怕浪費而不扔東西。不收拾房間最大的原因是「不會扔東西」,孩子的紀念品、昂貴的禮服、首飾等都是充滿回憶的物品。不會整理收拾家的人,往往無法判斷物品是否可以扔掉。

⑤用過的物品不放回原處。這裡有兩種問題,即性格的問題和收納不合理的問題。前者指有人本身做什麼事情都很散漫,他們家中沒有「某個物品固定的位置」,所以多數情況下也不收拾。後者是指他們即使確定了某個物品的固定位置也不放回原位,例如,明明在客廳剪指甲,卻把指甲剪放在洗手盆處,使用場所和收納場所分離,就很有可能引起收納不合理的問題。

這些共同點是每個人身上都可能出現的。但是,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注意到自己有這類行為。如果自己意識到的話,在過度購物和囤貨之前就能夠自我克制。既不收拾家也攢不住錢的人,大都對自己的這些行為毫無意識。

2.為什麼收拾房間有助於攢錢呢?

顯而易見,收拾房間後物品就會變得「可視化」:「竟然有10個鍋鏟!」等,你會開始驚訝於現有物品的數量(見下圖)。

如果你把這些物品好好清理收納,減少到合適的數量,得到清爽的空間,那麼你的心情自然也會變好。進而,認識到自家物品的正確用量。

由於物品自身數量減少,每個物品的存在感就會被放大,人們就會開始認識到對當下的自己而言,真正的必需品和喜歡的物品分別是什麼。那樣的話,就不會隨意購物,減少浪費,自然而然變得節省起來,從而開始攢錢大計。

如果家庭經濟困難的話,人們會想著「先要省錢啊!」即便如此,我們不妨先觀察周圍情況,稍微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行為和意識。

2.冰箱裡總是滿滿當當的

從冰箱可以看出,其主人或者這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價值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食品」與生活密切相關。

冰箱內部的食品擺放整齊,證明這個家庭在購物時,只購買能使用完的分量。反之,冰箱裡亂七八糟,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裡的家庭,應該是購物沒有計劃的家庭。「以為沒有了才買的,結果還有」「因為價格便宜而買了很多,結果吃不完」等,為了避免重複購買和食物浪費,重新查看下冰箱裡的物品吧。也就是說,整理冰箱,就能控制餐費!

另外,冷凍室有大量的「剩飯和肉」的人需注意,下面所列出的各項特徵,是難以攢錢家庭中冰箱的常見特徵。

沒有規劃好食材和食品的擺放位置,剛買的食物往空的位置一塞,冷藏室馬上就變得滿滿當當。擠在裡面的食材被遮擋著,不容易找到,很多人的食物常常就這樣放到過期或是腐壞。

而且,不少人在買東西時總覺得「大容量=實惠」。根據家庭的情況,其實,嚴格按照能用完的分量去挑選購買商品才是合理的做法。例如,對於單身不經常做飯的朋友來說,買那種小瓶的調味料就足夠了。並且,放進冰箱的物品量少的話,還能節約電費。

進一步說,把大量剩的米飯和食材「暫且」用保鮮膜包好冷凍的人也要注意,如果不及時全部吃了,再想起來食物可能已經變質了,吃了影響健康,不吃導致浪費。

可見,越是會節省的家庭,越是要規劃好冰箱裡食材的擺放位置,將「庫存可視化」,每周1次清空冰箱進行「冰箱重置」。試著以「1周不再購買!」的決心挑戰一下吧。

3.過於在意性價比

1.過於在意性價比的人,資產容易受損

性價比是指相對於付出的成本(費用)來說,獲得的收益(成果)的多少。也有人會誤認為「性價比高=便宜」,但其實這是兩回事。

性價比是人們通過對比付出與回報,根據收穫是否比付出多、是否有較高滿足感的回報來判斷的。另外,性價比不僅適用於費用,還可以用於綜合時間、勞動、重要性等來衡量優勢和劣勢。總之,性價比是「花費多少費用和勞動,可以獲得多少好處(利益)」,是對效率性的判斷。

乍一看,日常生活中重視性價比,給人一種非常合理的印象,但如果過度在意性價比,就有可能失去重要的東西。

2.僅憑性價比來選擇物品,總有一天會後悔

過於在意性價比的壞處還有一個,那就是性價比高的商品層出不窮。例如,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汽車、空調等,每年都有性能提升的新產品問世。而且,每當新產品問世後,舊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也會低於自己當初購買的價格。因此,僅以性價比為標準選擇商品的話,可能早晚會後悔。

即使是因為「這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最好的商品」而購買,這裡的「最好」也僅是指購買時間當下的最好,稍微過一段時間,還會有性價比更好的商品上市。如果能想像到那時會有多麼後悔,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選擇物品的標準。

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如為尋找更便宜的商品浪費時間,買到劣質產品結果不耐用,或者陷入商品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而需重新購買的窘境等情況。

如果以「節約」為目的,重視性價比的話,不僅要考慮價格,還需仔細研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是否喜歡。雖然價格稍微貴一點,但是很珍惜地使用,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得到高性價比的結果。

4.好幾年才做一次體檢

健康是頭等大事,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即使患有某種疾病,也「不會死」(更準確地說是「不能死」)的概率越來越高。明明「不能死」卻和健康的身體一樣「不工作」,由於沒有收入而「沒錢」,如果處於這三「無」狀態的話,經濟上不可避免會負債。

1.越是經濟上不富裕的人,越應該接受癌症篩查

說到癌症,人們很容易認為這是老年人才患的疾病,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癌率也逐漸增高。但是,近年來一些癌症已向年輕人靠近。例如宮頸癌,二三十歲的單身人群或是忙於育兒和工作的年輕群體患此病的概率也有。患者不去檢查,也沒有症狀,但等到發現患病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正因為如此,大家才要定期做體檢和癌症篩查。

2.早期發現患癌的話,會減少醫療費和其他的費用

「因為沒有錢,所以不做癌症篩查」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正確的想法應該是「沒有錢的人更應該好好進行癌症篩查」。這是因為,癌症這種疾病,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進行適當的治療,治癒的可能性很高。而且,越早期發現,治癒後復發的風險就越低。

例如,女性最容易罹患的乳腺癌的5年相對生存率(2011-2013年診斷病歷),一期為100%,二期為95.9%,生存率非常高。但是,三期降到80.4%,到了四期僅為38.8%,生存率大幅下降。男性患病率第一的前列腺癌也是如此,一期到三期的5年相對生存率為100%,但是四期只有65.6%。

癌症的生存率是指確診癌症以後,一定時間後生存的概率,一般是指相對生存率(排除因癌症以外的疾病或事故造成身故而計算出的結果)。

也就是說,即使得了癌症,如果能定期接受癌症篩查等檢查,在早期發現的話,就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根據癌症的種類)。同時,也能夠降低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

雖然治療癌症相關的花費,根據癌症的種類和進展程度、治療觀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通常情況下都會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癌症發病時需要一定金額的治療費用,如果復發、轉移就會再次花費治療費用。如果治療時間延長,費用也會隨之增加,影響到工作和收入。

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明明自己沒有感覺到什麼症狀,檢查就是浪費錢」「去檢查太麻煩了」,但是如果吝嗇檢查費用和檢查時間的話,就要承擔高額的醫療費以及其他費用風險,收入也會暫時中斷,可謂是本末倒置。所以,越是經濟不富裕的人越應該定期進行體檢和癌症篩查。

不過,進一步來說,癌症篩查也不能盲目地進行。每個人適合的檢查項目不同,癌症篩查需要根據不同的年齡和個人的身體情況來看,建議提前與專業醫生進行溝通,根據醫生建議來選擇適合的檢查項目。

來源丨圖書《為什麼你攢不下錢?》,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原子能出版社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麗

來源:科普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