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這招,實屬雞肋

北京施壓台灣的手段多元,除了傳統的軍事嚇阻外,透過低於武裝衝突門檻的執法行動來「隔離」台灣,似乎成了另一個選項。但分析人士認為,「隔離」台灣雖然對中國來說進可攻退可守,但幾乎不可能達到北京想要「統一台灣」的主要戰略目標,因此把「隔離」作為威懾或脅迫台灣就範的價值也相對有限,堪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北京施壓台灣的手段多元,除了傳統的軍事嚇阻外,透過低於武裝衝突門檻的執法行動來「隔離」台灣,似乎成了另一個選項。但分析人士認為,「隔離」台灣雖然對中國來說進可攻退可守,但幾乎不可能達到北京想要「統一台灣」的主要戰略目標,因此把「隔離」作為威懾或脅迫台灣就範的價值也相對有限,堪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華盛頓郵報》6月10日刊登美軍印太司令薩繆爾·帕帕羅(Samuel Paparo)的專訪表示,北京犯台的野心是想要安靜全面地發對動台戰爭,在全世界集結起來採取行動反制前,速戰速決並造成既定事實。

但與此同時,在華盛頓智庫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周接連發表的報告與評論都指出,北京除了動用傳統軍事行動封鎖台灣外,短期內更可能透過執法力量對台灣執行隔離(quarantine)任務,意圖將態勢保持在武裝衝突的門檻之下,例如出動海警登船檢查,造成商船避開台海的實際施壓效果,從而建立台海新常態。

該報告說,北京可以利用國際社會對海警是一種民間而非軍事行為的看法,切斷或擾亂台灣的空中或海上交通,以彰顯它對台灣具有實際上的控制。北京方面則會辯稱,其行動既不構成軍事封鎖,也不構成對台灣宣戰,甚至還會努力證明這是「國內的合法行動」,以轉移和淡化國際批評和壓力。

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秘書長常漢青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依據國際法和戰爭法,封鎖是戰爭的合法手段之一,而戰爭的主體是國家,所以中國如果對台灣實施封鎖,等於是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兩岸會變成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所以中國不會對台灣使用軍事意義上的「封鎖」,而是以「禁航區」、「禁制區」來替代,事實上也就是所謂的「隔離」。

美日難介入

常漢青指出,隔離有很多種方式,比如以演習的名義不准任何船隻和航空器經過台灣周邊海空域就是其中一種,這種演習隔離兩三天可以,但如果以此隔離一個月,台灣的液化天然氣運送船就會受到影響,也會對前來支援的美日軍造成很大的麻煩,因為中國並非發起真正的戰爭行為,以致美日對於是否應該介入、要怎麼介入的思考,構成一大挑戰。

他說:「所以這種所謂的准戰爭行為,或是所謂的危機狀態之下,對台灣來講比較不利,那他就達到所謂的嚇阻的效果。」

常漢青表示,但必須回過頭去看,中國對於台海戰爭的本質是什麼。北京要的是統一台灣,而不是要毀滅台灣,所以中國不會把台灣打得像烏克蘭一樣,因為即使未來統一,戰後的爛攤子還是中國要去收,而且它負擔的成本可能更大。北京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楚,就是要逼台灣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上談判桌,談一中協定。中國如果能隔離台灣,讓美國無法介入,逼著台灣上談判桌,就已經達成它的目的了。「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壓迫」,常漢青說。

但他也表示,中國在執行隔離動作之前,背後必須做好一系列準軍事行動、灰色地帶衝突,甚至戰爭衝突的準備,因為它必須要抗衡台灣和美國的反應。

威懾價值有限

美國紐約「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則表示,中共對台灣採取隔離檢查有點像是個假議題,至少也是個次要議題,因為隔離手段是非實體作戰的形式,其產生的威脅本身幾乎不可能達成北京對台灣的主要戰略或政治目的,也就是完成所謂的統一或至少促成統一。

他表示,對中國來說,隔離手段跟軍事行動相比,或許風險與代價較低,較能收放自如,進可攻退可守。但也正因為如此,隔離做為威懾或脅迫台灣就範的價值也相對有限,甚至堪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而已,所以他並不看好隔離檢查可以對台灣達成什麼有意義的目標。只能說假如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認為有必要對台灣做出某種比目前更強力、更升級的示威或脅迫動作,那麼隔離的確可以是其選項之一。

中國對台灣實施隔離的方式,除了以演習作為名義之外,還可以用海警船等執法船、公務船,選擇性地隔離台灣某些港口或運往台灣的船隻,而不致擾亂整個海上交通。這也會使美國和其他國家對於應該如何做出反應,變得更加複雜。

兩種情境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設想兩種中國隔離台灣的情境,一種是有限隔離,另一種是全面隔離。

在有限隔離方面,除了海上執法單位外,中國海軍也部署近30艘艦艇,以阻止外國海警隊或軍隊干預,並召集附近的海上民兵漁船,協助情報、監測與偵察。

在設想中,隔離措施在宣布「強化海關檢查規定」後48小時內開始,計劃以台灣最繁忙的港口高雄港為目標,所有進入台灣的貨船及油輪必須提前向中國有關單位提交海關申報文件。中國執法船隻被授權登船進行檢查,隨後入侵台灣24海里的鄰接區,偶爾靠近12海里的領海線。

全面隔離的情境是中國宣布隔離區涵蓋台灣全島,在高雄沿海、台北和台中的西部海岸港口、台灣第二大進口樞紐基隆港附近,以及東部較小的花蓮港和蘇澳港附近,都部署執法船隻超過30艘。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台灣東南部部署山東號航母編隊群,並頻繁出動殲-15戰機在台灣東部飛行。

在這個情境中,中國登船檢查更為積極,每天至少攔截一到兩艘船,主要針對台灣籍船隻,也會對台灣邦交國的船隻進行檢查。由於中國執法的不確定性提高,許多船運公司選擇延後出貨,導致輸台貨物量大幅下降。

時間越久越不利

不過,台灣前海軍艦長呂禮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不論封鎖還是隔離,其實都是圍繞在一個「圍困台灣」的主題上面,但事實上,「圍困台灣」的時間拖得越長,對中國越不利。

他指出,美國航空母艦打擊群無論是從美國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港,還是聖地亞哥的軍港出發,即使中間完全不停頓,既不停靠夏威夷也不停靠關島,直接駛到台灣周邊海域的話,按照尼米茲號航母在2022年的經驗,也要花20天。

呂禮詩說:「那也就是說,當它這個無論是我們講隔離或者是封鎖超過20天的時候,事實上美國的艦艇就會介入,那當然可能在更早,澳洲的艦艇也會介入,所以這個對於中國大陸來講,這都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他認為,美軍印太司令薩繆爾·帕帕羅談到的速戰速決方式會比較貼近事實。北京會採取一個猝不及防的戰爭,讓台灣沒有辦法有效地結合日本或是美國等盟友做出反制,並且採用三棲登陸,搭配中國海軍的075、076兩棲攻擊艦,以及大量的無人機。在作戰節奏非常快的情況下,逼迫台灣跟中國達成城下之盟,這樣的可能性比較大。

呂禮詩說,否則,隔離的干擾因素很多。首先,它曠日廢時,可能讓盟友有機會介入支援。其次,它會引來周邊國家非常多的抗議,甚至極可能在北京還沒有達到對台灣實際上的封鎖或隔離效果之前,就已經先被國際制裁了。

分析人士說,中國海警是世界最大的海岸警衛隊,有150多艘遠洋船隻和400多艘小型船隻,並獲得龐大的海上民兵的支持,是其執行海上隔離的最大優勢。相較而言,台灣的海岸警衛隊在數量和質量上處於重大劣勢,只有10艘遠洋船舶和大約160艘小型船舶,負責台灣周邊海域的執法活動。

需防擦槍走火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表示,中共以其海軍、海警、海上民兵、海事局等多種海上軍事、準軍事與執法單位的雄厚實力,自然具有對台灣進行隔離的能力。但問題是,台灣周遭海域乃是重要的國際貿易航線,驟行對台灣或往返台灣的船舶進行隔離搜查,可能會引來國際干預而使事態升級。

他說,根據彭博社2022年報導的數據,在該年前7個月,全球5400艘主要貨輪中,約有48%通過台灣海峽,當年8月時每天約有200餘艘通過台海,也就是差不多每小時有10艘左右。中國想要準確地辨識這麼多船,並在晝夜白天與不同海象條件下進行隔離檢查,困難度不可謂不高,甚或發生意外而導致節外生枝的可能性也難以完全避免。

梅復興說,此外,所謂隔離的風險比較低,其實也是一廂情願的說法。18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美國海軍也並未封鎖古巴,而只是隔離檢查附近往來的艦船,阻止禁運品(攻擊性武器)進入古巴,結果卻差點引發了核戰。擦槍走火是最難以估計和管控的風險。

梅復興表示,台灣顯然無力單獨對抗被中國隔離的威脅,故需要國際社會的協助,以避免這種實質意義不大卻很可能擦槍走火的事件發生。平時美國及其印太盟友等國家就必須向中共明確表示堅決反對這種危害自由航行的行為。而一旦事發的話,也應立即採取政治和外交的斡旋或抗議,並視情況嚴峻程度做出實質反應,包括必要時派機艦航行台海的行動。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