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圖集:安徽、河南、山東…上不了熱搜的大乾旱

我承認,我這個標題來自公號新聞哥的文章——《這一片片乾旱地,沒有熱搜》。

看到這篇文章講山東和河南的乾旱,我一點都不意外。

前段時間回家收麥子,我就在抖音上刷到了河南人在抗旱。

其實,我們皖北一點也不比他們好。

從麥收之前到現在,皖北已經幾個月沒下過像樣的雨了。

我回家時,看到很多地里都旱得裂開了大口子。

而因為太乾燥,今年皖北麥地起火前所未有的多。往往是正在割著麥子,收割機就直接起火了。

光我家附近幾個村,就有五六起火災。一個近一點的村子燒了20多畝小麥,另外遠一點的村子燒了一兩百畝小麥。

同樣因為乾旱,雖然小麥早就收完了,雖然芒種已經過了一星期,但秋季的玉米和大豆等莊稼,到現在依然沒能種到地里去。

只有摟麥茬的機器,在烈日下,揚起漫天的灰塵。

地里的裂縫,變得越來越大。

我們的渦河亳州段,原本是河中心的位置,已經見底了。這種景象,幾十年未曾出現。

在抖音上看到,從皖北到河南,從山東到河北,赤地千里,烈日高照,沒有絲毫下雨的跡象。

為了能儘早種下莊稼,農民們不得不沒日沒夜地澆地。

一口機井,一條小河,一個水塘,都成為了救命稻草。

可有的地方,20米的深井都抽乾,地下水也已經枯死,水塘的水抽完,可是一點下雨的跡象也沒有。

可如此嚴重的乾旱,澆一次很多時候是不管用的,澆了一茬又一茬,累得腰都彎不下去。

忙得在地里吃,累了就地倒頭就睡,可醒了之後,還是要繼續抗旱。

一季玉米和大豆,頂多整個一兩萬,可抗旱就得花掉5000。

好多地方的農民,無可奈何之下,跪在村頭,跪在地里,用最原始的方式,祈求老天爺能下點雨。

我沒資格說他們封建迷信,我只覺得難過。

我更難過的是,在無數個抗旱的視頻里,三四十度的烈日下,奔波在田間地頭的,儘是步履蹣跚、身形佝僂的老人。

七老八十的他們,本該拿著退休金,在空調房裡含飴弄孫,但他們卻走進了毒太陽底下,抱起了長長的水管。

他們幹著最重的活,吃著最廉價的飯,卻賺著最少的錢。

我媽在家辛苦了一季,種了十畝小麥,200多天的努力,勉強購買一台iPhone Pro max。

在收完家裡十畝地的麥子後,我媽本來要把地包給我大叔種,可前兩天醫生告訴我大叔,他的身體也不允許他乾重活了。

正如網上所說,歷史上最能吃苦的一批人,慢慢地要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網上還說,你要寫河南,就不能只寫河南! 你要寫莊稼人在無數個夜裡澆地的場景,你要寫他們明知道種地辛苦還不掙錢,卻還要死死守住那一畝三分地。因為他們挨過餓,他們知道糧食的珍貴,這更是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不是的,他們不是熱愛這片土地,他們只是被苦難馴服了,他們只是沒得選擇罷了。正如《工廠》那首歌唱的——

「我沒有熱愛這裡,我只是出生在這個地方」。

他們出生在那個苦難的地方,只能接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年復一年的勞作,又把他們套牢在了那一畝三分地上。

然而,他們辛辛苦苦,沉默寡言,為所有人提供食糧,但他們似乎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

這麼大範圍、這麼嚴重的乾旱,在主串流媒體上似乎並不存在。我在微博上搜安徽乾旱,除了乾旱藍色預警,就沒別的什麼信息了。

新聞哥說,點進話題#河南乾旱#,昨天寫稿的點,話題下有六七條最新消息,再往前看,就是2022年的新聞了。

其他話題裡面多是2020年及以前的新聞。

再搜#山東乾旱#相關詞條,也是類似的遭遇,信息寥寥無幾,多數是幾年前的信息。

可能真相是,高談闊論時,糧食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事,但種糧食,就只是農民自己的事!

離開老家回南京時,我看了老家的天氣預報,一個星期都沒有雨。不過我們那邊也就旱了兩個多月,澆地的人還沒那麼多,我聽說山東沂蒙山區半年沒下過雨了,有的地方據說連吃水都成問題了。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看了好多視頻,每一個視頻都讓我眼含熱淚。

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我也不知道寫這篇文章能起到什麼作用,但我覺得皖北、蘇北、河南、山東、河北等等地方的旱情,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也許多一個人知道,就能讓有關方面更重視抗旱工作,重視農民的用水問題,這樣,農民們也許就多了一份保證。

今天早上,安徽發布乾旱藍色預警,河南也發了首個乾旱橙色預警,到20號都沒有緩解的跡象。

唉……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亮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