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小學生吐槽食堂之後:看,社會又來教「做人」了

作者:
這孩子吐槽學校食堂飯菜有問題,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已經發布情況通報,成立調查組。之前有消息稱孩子被學校教育,校方的說法是「私下引導」。校辦公室負責人還稱,這位同學網絡活動頻繁,隔幾天就會更新一個視頻,學校擔心這可能影響他的學習,教導處多次與其溝通,建議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上。這個回應很「社會」,可算是慣常操作,但也註定會引發質疑。「私下引導」這個說法,很難說服有過校園經驗的民眾,大家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我一直有個觀點:從古至今,中國社會是最講究「做人」的社會,從小長輩就會告訴你,「做人」很重要,不會做人的人,必將一事無成。每逢有人「不會做人」,就有人說「社會會教你做人」「社會會毒打你」。不過到了最後,它也造就了一個「人」最少的社會,多少個體一輩子下來,其實都沒做過真正的人。

這不,又來了一個被社會教「做人」的,還是個六年級小學生。

這孩子吐槽學校食堂飯菜有問題,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已經發布情況通報,成立調查組。之前有消息稱孩子被學校教育,校方的說法是「私下引導」。校辦公室負責人還稱,這位同學網絡活動頻繁,隔幾天就會更新一個視頻,學校擔心這可能影響他的學習,教導處多次與其溝通,建議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上。

這個回應很「社會」,可算是慣常操作,但也註定會引發質疑。「私下引導」這個說法,很難說服有過校園經驗的民眾,大家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此回應習慣性引向投訴者身上可能存在的問題,就像許多公共事件里嫌受害者不夠完美一樣,依然是「沒解決問題,先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一套路。事實上,一個學生的網絡活動頻繁與否,跟食堂飯菜是兩個維度的問題,公眾需要知道的並非前者。

網絡評論多數都站在了孩子一邊,也有一些維護學校的,認為事實都沒搞清楚,就任由一個孩子的視頻到處傳播,這是給學校抹黑。

根據網絡視頻顯示,「給學校抹黑」這個說法,校方也使用了。這也不奇怪,畢竟是這個社會非常流行的「大殺器」,只要你批評,我就說你抹黑,多簡單直接,還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人投訴,那就擺事實回應即可,無需上綱上線。一個孩子對生活常識不夠了解,原本也是正常的,比如「蘿蔔發芽」一說,有可能是蘿蔔須。但要說孩子是在瞎胡鬧,純粹是因為個人口味而冤枉學校,那也未必。從幾段視頻來說,這個孩子的思維邏輯性可能超過了不少大人(視頻都由其獨立完成),並非一味胡攪蠻纏,尤其是針對「抹黑說」的回應。

至於食堂飯菜,衛生和質量問題需要等待調查組的結果,但好不好吃這事兒,網友們幾乎一邊倒的反應,其實多少能說明問題。

這真的是「個人口味」問題嗎?顯然不是。你什麼時候見過有人投訴政府部門食堂飯菜有問題的?為什麼關於食堂的投訴總是集中於中小學?多少人回憶起自己的中小學食堂都忍不住開罵?為什麼學校食堂對外承包這些年來一直被視為腐敗的重災區?

其實要解決學校食堂問題,世界上有很多經驗都可以借鑑。以日本為例,校長、老師每餐與學生同食,就可以保證食堂飯菜的安全和口味。但中國學校一直實施學生和教工飯堂的雙軌制,在這一情況下,學生飯菜的質量一直備受詬病。

不過,在大多數中國家庭里,當孩子抱怨學校食堂不好吃,父母和老人多半不會附和,往往都會告訴孩子「要學會適應」。有些糟糕的家庭,甚至會批評孩子「吃不了苦」,告誡孩子「在學校里千萬別說這些話,必須學會服從,不要惹事」。

所以,在網上吐槽學校食堂的這個杭州小學生,把這事兒搞成了輿情,家裡人的「恐慌」可想而知。在家裡隨口說說都得批評,說出去得罪人怎麼行?

從網絡視頻可以看到,孩子原本相當倔強,表示自己只要還能上網,就絕不會應校方要求刪除視頻。但學校顯然聯繫了孩子的家長,結果家長著急了。

倒也沒必要苛求這孩子的家長,因為對於中國孩子的家長來說,基於自身的社會經驗,不跟學校對著幹是最「聰明成熟」的做法。畢竟孩子在人家手上,「好漢不吃眼前虧」不是寶貴的傳統人生經驗嗎?如果孩子因為這些事情被學校秋後算帳、被孤立,那不是後果更糟糕了嗎?所以絕大多數家長在面對學校的問題時,只要孩子沒有遭遇意外,都不會較真,只會教育孩子「學會適應」。

網友們也都清楚這一點,所以在稱讚這孩子的勇氣之餘,也介紹了不少「人生經驗」,告訴孩子要小心點,比如有人因為投訴學校,孩子被各種打擊報復,最終被迫轉學,還有人建議這孩子的家長多關注孩子,免得孩子被學校找麻煩,導致心理問題……這些都不是杞人憂天,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明白。

有意思的是,從視頻上看,這孩子的父親在要求孩子刪除視頻時,說了一句「以後你成熟了,就不會做這個事了」,這句話真是中國社會的真相。

「勇於表達自己看法」原本是文明社會個體必備的品質,也是權利,但在中國社會,則是「成熟了就不會這樣做了」。利益受到損害時,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閉嘴」。那些動不動就希望孩子「外向」、敢於表達的家長,絕對不希望孩子表達這些對社會的看法。換言之,他們的一切期望都是選擇性的。在現實中,那些相對喜歡為自己的權利發出聲音的城市的人們(僅僅是相對),這幾年在網絡上也遭遇了極大惡意,比如上海。那些吃著轉移支付、面對普通人時民風彪悍、面對權力時卻噤如寒蟬的人,總在嘲笑為權利發聲者「矯情自私」。

對於這孩子來說,這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人生第一課」,這堂課直接說明了一個道理:有些品格和自由在這裡並不適用,想要成熟,會「做人」,首先要學會閉嘴。雖然很多人都說教育就是要培養能獨立思考、自由包容、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孩子,但這話聽聽就好了,大家做的明明是相反的事情。有些人說這是文化差異,我的回答是:別糟蹋「文化」倆字了,文化不是用來閹割和閉嘴的。

我以前說過一段話:真正的文明人,對普通人的權利會儘量包容,但對權力會極盡挑剔,野蠻人呢?他們恰恰相反,對普通人極為苛刻,對個體權利肆意踐踏,即使受害者也必須是「完美受害者」,但面對權力時,他們忙不迭跪下,想盡一切辦法為之辯護。

在這種環境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以後會怎樣呢?拒絕獨立思考、拒絕表達、事事雞賊,會不會是常態?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並不打算改變。

去年有個小朋友曾跟我訴苦。他本科畢業後考公成功,工作三年,小科員一枚。在父母和親戚眼中,他簡直是婚嫁必選優質盤,條件好到不得了。但他自己卻非常焦慮甚至自卑,他說單位工作非常忙,幾乎天天都加班,而且毫無成就感。每天就是不停開會,不斷組織各種材料、進行各種匯報,一點點小事要打幾十個電話、折騰幾十頁紙,最後發現大多數事情都只是無用功。在單位實在太壓抑,本來想著下班可以稍微輕鬆一點,哪怕是發幾句牢騷紓解一下情緒也好。但在家裡沒說兩句,父母就會批評他,要求他「必須適應社會,要多看好的一面,心態要端正」。

最後他在手機上敲過來一句話:「在辦公室和在家沒有區別,都沒有人味兒,都逼著我做一個聽話的機器,人都要崩潰了。我真的想做個人,不想做個機器。」

我等他訴完苦,只回了一句:「你仔細想一想,選擇適應這種生活和選擇不適應,對你來說哪個更難?」

他想了半天,終於回復了我:「如果我現在離開體制內,肯定找不到同樣收入的工作,而且我也沒有辦法和底氣應對家庭對我的施壓。」

我說那不就得了嘛,你看,你離不開這種當下大多數人都無法擁有的穩定,又希望得到相對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也是鏡花水月,你沒看那些當初年薪過百萬的中產也在鬼哭狼嚎嗎),希望能活得像個人樣,這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呀!老實說,受氣就是你工作乃至生活里的一部分,你的穩定收入和保障,本身就包括了受氣的費用。

最後我告訴他,千萬別以為「適應能力」是一種很高級的能力,它只是一種基礎能力,是一種「生存線能力」。它能保證一個人餓不死,但如果想有更高的追求,比如精神層面的自由,比如相對充裕的時間,那就需要更多能力。具體到他的情況,就是「不適應」比「適應社會」更難。

「適應社會」是一個完全被毀掉的詞,一個人適應社會的基本規則、文明與常識,原本是正常的。但在中國式語境裡,它常常被異化,被滑坡,最常見的論調是「哪怕再不對,你也要適應它」。甚至可以說,許多人理解的「適應社會」,基本等同於「逆來順受」,甚至是「同流合污」。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人習慣以極端化思維看待問題,不但將「適應社會」視為一種最高級的能力,甚至還將之視為評價一切的標準。我就見過類似的笑話:我有個朋友在深圳工作,忠於理想,一路堅持著走了下來,收入也不低。但每年回山東老家過年,都有親戚勸他趕緊考個編制,最搞笑的說法是「你不要說你不願意不喜歡,根本不是這回事,你就是沒本事考,就是覺得自己考不上,就是適應不了這個社會。要是有這個能力有這個適應力,誰不樂意考?干你那份工作有什麼用,能跟公務員比嗎?」

也就是說,在這些人看來,所有的「不適應」都是因為能力不夠,而不是出於自身喜好或者特長。他們將「考編制」當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也是「適應能力」的標準。甚至可以說,他們認為「考編制」就等於「適應社會」。他們卻沒想過,我的這位朋友始終堅持理想,一路走來克服了無數困難,終於小有成就,他所體現出的「適應能力」該有多麼強。

如果將「適應社會」等同於「逆來順受」,不但曲解了「適應」這個詞,也等於否定了正常的人生。

我曾經跟兒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假設你考試考了六十分,那麼你以後想考九十分、一百分,是不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如果你選擇「適應」,那就很容易,甚至繼續滑下去也很容易。生活也是同樣道理,你想追求更多的空間,就需要更大的努力,但你要想「適應」,其實很容易。如果你將「不餓死」當成生活的唯一標準,慢慢就會放棄越來越多東西,比如音樂不是必需品,動漫不是必需品,書不是必需品……反正沒有它們,確實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是這樣,那還是個真正的人嗎?

「做人」這個詞,就是最大的謊言,它的標準恰恰是「非人」的。最後,用我非常喜歡的情景劇《八時入席》裡的一段獨白截圖為結尾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安達

來源: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