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黃山700年古橋遭洪水沖毀

澎湃新聞21日報導,自19日入梅以來,安徽省黃山市持續強降雨天氣,導致境內多條河流、水庫水位出現抬升。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在此次降雨中再次被洪水沖毀。

公開資料顯示,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距今已有700多年,橋長26.65米,寬3.85米,高距水位4.55米,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國保」單位。

澎湃新聞報導,2013年環秀橋就曾在洪水中被沖毀,災後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於當年年底前完成了修復工作。

黃山市氣象台6月20日17時30分繼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徽州區岩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楊村鄉、富溪鄉6小時降水量可能達160毫米以上並持續。6月20日,呈坎景區發布公告稱,因受暴雨天氣影響,景區部分區域存在積水情況,道路濕滑,為確保遊客人身安全,呈坎景區臨時閉園,現場售票點停止售票,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6月21日上午,呈坎村黨總支書記羅志剛確認,環秀橋是在20日晚6點半左右被洪水沖毀的,當時的雨勢很強,但從目前來看,受損情況相較2013年要輕。

「橋面以上的木質結構件大部分被沖走了,具體的受損程度需要進一步評估。」羅志剛說,文物部門人員已經趕到呈坎村實地察看文物受損情況。

黃山江南第一村國寶古橋重修11年後再遭沖毀:始建於元代。圖為6月21日上午9時環秀橋情況。(澎湃新聞╱呈坎村村民提供)

呈坎鎮鎮長宮德晟指出,21日上午呈坎村的水位已經下降,可以看到環秀橋橋面以下情況,橋墩主體沒有受損。

中新社報導,2013年6月30日,千年古村落呈坎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災襲擊,包括中華第一祠羅東舒祠(寶綸閣)在內的49幢國寶和大量的古民居受損嚴重,而擁有700年歷史的元代環秀橋被洪水沖毀。

上述報導稱,在遭受洪水沖毀後,當地組織專業施救人員尋回75%以上的木質構件,後經文物部門的鑑別,整理和編號並妥善保管。同年10月22日,環秀橋修復工作正式啟動,修復工作由國家文物局派專業人員指導,力求「修舊如舊」,完美還原其原有風貌。11月30日,環秀橋修復工作完成,並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驗收。12月8日,按照徽州古老傳統環秀橋的牌匾被掛上,被洪水沖毀的700歲環秀橋再現「昔日風貌」。

羅志剛表示,目前已經尋找到部分環秀橋的木質結構件,從日後修復的角度來看,應該會比2013年的容易,因為當年石質結構的橋面也被沖毀了。

公開資料顯示,被南宋理學家朱熹譽為「江南第一村」呈坎村,是世界迄今發現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東漢八卦風水古村落,其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有1800多年的歷史,擁有東漢、唐、宋等歷代建築180多處。

羅志剛指出,在本輪降雨中,呈坎村的其他文保建築目前還沒有出現損毀的情況,有部分建築因洪水受淹受潮,但好在水位不深。目前村裡的村民轉移安置工作已經完成,上級政府部門的領導已到達安置點安撫群眾。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