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美國對中共國產品與東南亞商品加征關稅,越來越多中企將產能轉往「埃及」,作為避風港。《南華早報》指出,川普政府早自第一任期就對中國商品開徵高額關稅。今年4月,美國再宣布對東南亞進口產品加征最高49%關稅,對中國商品最高達145%。雖暫時緩徵、將中共國稅率降至30%,但如談判破裂,夏季前將全面恢復。
埃及因此成為「洗產地」新熱點。目前埃及僅被美國徵收10%的「基本」關稅,吸引大批中企進駐。埃及工人月薪僅為東南亞一半、土地和能源成本亦低,成為中企轉移生產線的首選。2025年前四個月,埃及成衣出口達10億美元,年增22%。浙江彩蝶實業投資1億美元設廠,預計創4500個工作崗位。
埃及政府推出「黃金執照」,為外資項目提供快速通道與稅收優惠。在開羅郊外設廠的黃平(音)稱,最近幾個月幾乎天天有中方代表團來訪,其中不少原在東南亞設廠的中企,已將埃及列為「第二選擇」。
中共借「一帶一路」布局埃及,包括蘇伊士運河經濟區、中國-埃及泰達合作區等,吸引超140家企業進駐。中興、OPPO、廣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均在埃及擴張,藉此出口歐非中東市場並規避關稅。廣汽在當地建廠,規劃年產能達10萬輛。
此外,中共協助埃及在沙漠建新首都,承建非洲最高樓「標誌塔」。埃及也加強與歐盟合作,經貿與製造業投資顯著增加。
不過,部分中企疑似借埃及「洗產地」。美國已要求調查部分出口產品原產地。若被認定為低度加工或轉口,仍將被徵收中國關稅。新加坡也成為下個「洗產地」目標,有中企試圖偽造原產地證書出口至美,引發更多質疑。
埃及民間則擔憂中資「新殖民主義」。雖官方力挺中企投資,但對依賴中國、擠壓本地產業及主權憂慮上升。政府開始要求外資企業提升在地化、限制簡單轉口。
目前埃及活躍中企超過2500家,但土地、租金已大幅上漲,工業用地緊張。有中國業者直言,過去兩年利潤已減少一半。
中國是埃及第四大債權國。德國基爾研究所指出,中共對非洲放貸利率達3.2%,高於西方。2017至2022年間,中國對埃及投資成長317%,中方出口144億美元,對埃及順差巨大。
埃及正悄然融入中共主導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重組中成為關鍵「西移」節點。但背後隱藏的洗產地爭議、地緣博弈與殖民疑慮,也為這場遷移潮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