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世界報》在國際版刊登駐京記者喬丹·普耶( Jordan Pouille)的文章,他就習近平周四到拉薩視察為主題撰文,分析此次訪問背後暗示了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嚴格控制西藏的政策導向,除了以往治安層面的穩定,今後將更加強調精神與宗教控制,提升藏族人對中國身份的認同。
這是習近平自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第二次來到拉薩,此行是為了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西藏自治區於1965年設立,是1959年中國軍隊武裝鎮壓拉薩西藏抗暴運動以及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的第六年正式成立。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前一天與當地官員會談時表示:「治理西藏、穩定西藏、發展西藏,首要的是保持西藏的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由此,《世界報》分析稱此次習近平訪問西藏意味著北京重新闡述治理西藏的態度和政策。
根據《世界報》對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學專家羅伯特·巴內特(Robert Barnett)的採訪,自2013年上台以來,習近平有關西藏的表態中,「穩定」一直是核心議題,尤其是在他上一次2021年訪問西藏時。他當時提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治理好邊疆;要治理好邊疆,必須先確保西藏的穩定。」如今,這一「穩定」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穩定的重點是邊疆安全,主要體現在軍事層面。這種政策導嚮導致自2014年以來中印關係持續緊張,尤其是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發生的慘烈衝突,造成至少4名中國士兵和20名印度士兵死亡,以及自2017年起大量藏民被轉移至邊境地區。但現在,比起這種軍事層面的穩定,習近平更強調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
因此,這種穩定不再單純是治安或安全層面的。在習近平的話語體系中,對暴力、公共秩序混亂和腐敗的打擊已不再是首要議題。相反,現今的「穩定」更體現為拋棄西藏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他強調,要讓藏族人民相信自己是中國人,要讓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屬於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要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把他們的宗教信仰向主流宗教靠攏,而且必須要用漢語學習、交流和思考。換言之,這是一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同化,與對待新疆的政策類似。
除了對寺廟和宗教活動的嚴格監管與思想控制外,這種同化也體現在所謂「現代化」政策上,例如對遊牧民族強制實行定居政策,分配住房,在學校普遍推行寄宿制,使藏族兒童遠離家庭,在學校中優先學習普通話而非藏語。政府則以「三個保障」為宣傳口號:包吃、包住、包學費。
《世界報》也並不否認中國政府對西藏的經濟建設成就,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對西藏的政策就將「穩定」與「經濟快速發展」相結合。2012年至2021年間,西藏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9.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9個百分點。西藏的公共開支主要依賴中央財政撥款,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就在不久前,中國又在雅魯藏布江上啟動了一個巨型水電工程,投資高達1430億歐元,建成後年發電量將達3000太瓦時,是湖北的三峽大壩的三倍。在2003-2013年胡錦濤當政期間,中國還打通了11座隧道,建設了34座火車站、無數橋樑以及近1200公里的鐵路,將拉薩與鄰省青海的格爾木相連。不過西藏本身也蘊藏豐富的戰略資源,如鋰、鈾、銅、鉻和金礦,是國有礦業公司的「天堂」。巴內特稱即便中國藏族人對中國發展政策帶來的經濟好處表示認可,但也同樣需要思考,他們面對這種持續不斷的文化、宗教和精神生活的控制,到底又作何感想。
此外,《世界報》也解讀了習近平此次訪問西藏的背景是正值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繼任問題的爭論日益升溫之際。現年90歲的達賴喇嘛仍然流亡在外,最近他明確表示,其繼任者將「出生在自由世界」。但中國政府則堅持其有權指定「自己的」下一任達賴喇嘛,這一立場引發流亡藏人社群的強烈反對,也加劇了與藏族之間緊張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