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對於生死總是懷著一種奇異的心緒:既懼怕,又渴望去探究。故事便在這惶惶的心理間傳開——在古印度,有一位國君名為淨飯王,他的王后在回鄉途中產下一子,卻在七日後香消玉殞。母親未能留下撫養的手,卻留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錦衣玉食中長到二十九歲,終於看破繁華,覺察人世的無常,毅然棄家為僧。他便是後來被世人稱頌為佛祖的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一生傳道,弟子無數。待他八十歲圓寂,遺體火化,卻奇蹟般地留下了晶瑩的結晶,後世稱作「舍利子」。此後,凡有高僧大德圓寂,若火化後骨中生出彩色顆粒,人們便視其為聖跡,頂禮膜拜。於是「舍利子」漸漸被賦予超凡的意義。
然而,名字相近,含義卻有不同。「舍利」原自梵語,本為遺骨之意。佛教典籍中早有記載,最初的舍利,只是屍骨殘存。後來因為佛陀之名,才逐漸染上神聖色彩。所謂舍利,分骨舍利、發舍利、肉舍利,而世人常說的舍利子,多指火化後呈現的小顆粒。傳說佛陀圓寂後,焚骨竟生出八萬四千舍利子,弟子們將其分散各地,供世人瞻仰。
「肉舍利」之事,更添神秘。泰國一位高僧圓寂三百餘年,肉身卻仍端坐如生,每年國王親自為其剃髮。中國自漢唐以來,也有高僧肉身不腐,被後人奉若聖跡。佛教里稱此為「滅盡定」——肉體雖滅,精神猶存,似乎在等待新的因緣。
除全身舍利之外,亦有佛牙、佛指骨之類,被供奉在塔中,成為信仰的象徵。佛教東傳中國,舍利的敬奉便代代延續。
但若換個角度去看,科學家說:人體骨骼主要由鈣、磷等元素構成,高溫之下會形成結晶,這也可能是舍利子的緣起。有人甚至推測,舍利子乃藥物或外來物質的沉澱結果。火葬場工人更直言,他們常見因藥物而變色的骨頭,卻未見過真正的「聖跡」。
於是,問題來了:是信仰讓人們看到神聖,還是科學揭開了幻象?——世人各有答案。有人堅持舍利子是修行功德的結晶,有人認為只是自然現象。兩者並立,不必互相貶斥。就像居里夫人,既是科學家,也是虔誠信徒。科學與宗教,並非你死我活的對立,而是人類求真與求善的兩條道路。
舍利子,無論是神跡還是物質,都承載著人們對於生死、對於超越的寄託。科學家追問真理,信眾執守信仰,兩者合而為用,或許能讓人類的心靈更寬廣,思想更豐饒。
在這紛繁的世界裡,我們既要有質疑的眼睛,也要有敬畏的心。願我們在求真的同時,不失去對神聖的尊重;在追隨信仰的同時,也能接納理性的光亮。
祝願每一位在生命旅途中的人,都能在科學與信仰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寧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