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12月2日落幕後,北京隨即宣布已有44家中外企業簽約參展第二屆鏈博會。儘管北京誇口外企踴躍參展,但部分觀察人士表示,歐美企業去風險(de-risking)趨勢已不可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下降,鏈博會規模只會越辦越小。地緣政治緊張下,中國大...
今年大部分時間裡,外國投資者一直對中國感到不滿,但過去一個月公布的數據清楚地證明了去風險策略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中國經濟活動調查顯示,10月份製造業意外收縮,而出口則加速下滑。中國7-9月外國直接投資首次出現季度逆差,顯示資本外流壓力。
中國經濟被指復甦乏力。圖為2023年1月10日,北京氣動元件製造商SMC公司的一條生產線。(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因為地緣政治和中國經濟放緩等因素,西方各國開始針對中國去風險化,促使外企離開中國或減少在中國的生產,轉而從東南亞、東歐和墨西哥等...
以安全為導向的貿易措施與西方企業利益和環境目標相違背年度詞彙競賽已經結束。在地緣政治類別中,去風險化一詞得冠。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這個D字母開頭的詞【指英文de-risking,意為去風險化,譯者注】從默默無聞變得無處不在。這是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3月...
歐洲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的原因並非只有權力的層面,而是中國在全球意識之秩序對歐洲人文主義的挑戰,中國未能理解歐洲的主體性不只是政治地圖的主權意義,而是來自歐洲自二戰後以來對啟蒙運動反思的再實踐。中國以「權力-知識」結構推動的主張,在歐洲的語境來看猶如中世紀的布道形式,這種運用地緣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講述的「正確的知識」,正好是「去風險化」所欲去除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