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徐志摩

因誤解引發的論戰(圖)
2024-03-25

陳西瀅與凌叔華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發表了凌叔華的小說《中秋晚》,插圖是一幅英國畫家比亞茲萊的畫像。這幅畫像來自凌叔華珍藏的畫冊,被徐志摩看中後,打算撕下來拿去製版。凌叔華捨不得毀壞畫冊,就照原樣描摹了一幅給了徐志摩。這幅畫像發表出來時,徐志摩因為不記得它的出...

徐志摩的另一面:對蘇聯社會的深刻觀察(圖)
2024-03-03

到了莫斯科,徐志摩拜訪了托爾斯泰的女兒,得知一個令他震驚的信息——十月革命之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書籍幾乎絕跡了。布爾什維克查禁這些書籍的理由,是他們代表了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徐志摩也寫到了列寧:列寧不承認他的思想有錯誤;鐵不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是一個制警句、編口號的聖手;他的話里有魔力——這就是他的危險性。

徐志摩對蘇俄的警世箴言(圖)
2024-02-04

志摩所言「話不圓也得說它圓的來,方的就把四個角剪了去就圓了」,正是極權主義宣傳機構的拿手好戲。所謂「十月革命」,則是列寧所策劃「見房子放火,見人動刀」的暴行。蘇共對沙皇全家的血腥屠殺、一手製造震驚世界的卡廷慘案……直至蘇俄大批知識精英慘遭瘋狂迫害,「血浪」果真是一陣接著一陣。由此志摩概括出,列寧「不承認思想有錯誤的機會……鐵不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

徐志摩:蘇俄是典型的黨化教育(圖)
2024-01-30

徐志摩開始現代蘇俄和古典中世紀的比較。「有觀察力的人到過俄國的,都覺得俄國的新政治是一種新宗教;不論他們在事實上怎樣的排斥宗教,他們的政治,包括目的與手段,不但是宗教性,而且是中世紀的教會性的。」至於和這種政治配套的教育,亦即黨化教育或主義教育,徐志摩認為只是「『劃一人生觀』的訓練,說什麼教育。」「它有幾個前提是不容你辯難,不容你疑問的:天主教的上帝與聖母,共產主義的階級說;你沒有選擇的權利,你只能依,不能異。」

胡適在20年代對蘇聯的認識與改變(圖)
2024-01-21

1926年年底,胡適從英國啟程前往美國。闊別十年再次踏上這片土地以後,胡適的最大感受有兩點:一是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二是社會和時代給美國人民帶來的福祉。為此,胡適在《漫遊的感想》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我的老朋友李大釗先生在他被捕之前一兩月曾對北京朋友說:『我們應該寫信給適之,勸他仍舊從俄國回來,不要讓他往西去打美國回來。』但他說這話時,我早已到了美國了。」

王友群:識破蘇共邪惡的民國詩人徐志摩(圖)
2023-12-07

1918年彼得格勒的宣傳海報:紅色恐怖萬歲(維基百科)徐志摩是上世紀20-30年代中國新月派詩人的代表之一。他189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商之家;1931年在從南京飛往北京的途中墜機身亡,時年34歲。他以詩、情聞名於世。許多人有所不知的是,他還是中國最早洞悉蘇共邪惡的思想者之一...

28歲的徐志摩:「蘇俄一切都是演戲」(組圖)
2023-11-24

1917年十月革命發生之後,在面對蘇俄的問題上,知識份子之間產生了重大分歧。此時,年長一輩的知識份子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等人,對蘇俄暴力革命的方式很是警惕,因此很不贊成中國效仿蘇俄,他們認為中國如果走蘇俄的道路,很可能迎來一場災難。甚至王國維在給朋友柯紹忞的信中還這麼寫:觀中國...

胡適的非常經歷:被郭沫若抱住親吻(圖)
2023-11-06

1923年10月13日的胡適日記,是這樣記錄的:「沫若邀吃晚飯,有田漢、成仿吾、何公敢、志摩、樓(石庵),共七人。沫若勸酒甚殷勤,我因為他們和我和解之後,是第一次杯酒相見,故勉強破戒,喝酒不少,幾乎醉了。是夜,沫若、志摩、田漢都醉了。我說起我從前要評《女神》,曾取《女神》讀了五日,沫若大喜,竟抱住我和我接吻。」

徐志摩髮妻其實是位古典又現代的女人(圖)
2023-10-05

好幾年前讀到張邦梅的英文本傳記:《小腳與西服》,才突然理解到風靡中國半世紀的詩人徐志摩身邊,竟然有如此委屈求全,豐富多彩的小女子存在。幾年後由於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的轟動,張幼儀的名字已不再陌生,然而,人們對於這部連續劇之所以如此著魔,主要恐怕還是因為對於那個遙遠卻真實的年代...

民國「四大渣男」都有誰?最後一名意想不到
2023-07-20

渣男之名,也不是誰想得就能得到的,民國四大渣男,一個比一個有文化,一個比一個寫的詩動人。說是四大渣男,其實民國時期的渣男何止有四人?公認的四大渣男中有三人是確定的。這三人正是郭沫若,徐志摩,胡蘭成。四大渣男中,最渣的必然是郭沫若,郭沫若在父母命之下,也曾經經歷過一段的包辦婚姻,這...

罵她私生活混亂,是人們最大的無知(圖集)
2022-12-23

1920年,林徽因跟隨父親去倫敦遊學時遇到了徐志摩。徐志摩被林徽因吸引,瘋狂追求,還給恩師梁啓超寫信,信中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林徽因輾轉難眠,不知作何回應,直到看到徐志摩夫人張幼儀那雙哀怨絕望的眼睛,決定回國,她沒有和徐志摩告別,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