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撤資

中國經濟反彈?一個趨勢正在悄然發生(組圖)
2023-01-13

儘管疫情依然是中國當前的一個焦點,而另一個趨勢正在悄然發生,長期來看,可能對中國的影響更大,即一向對中國製造下賭注的外國公司,正在著手準備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

受夠了 下賭中國製造的外企 生產基地移出潮奔涌(圖)
2023-01-12

儘管疫情依然是中國當前的一個焦點,而另一個趨勢正在悄然發生,長期來看,可能對中國的影響更大,即一向對中國製造下賭注的外國公司,正在著手準備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 從過去嚴苛的清零政策到突然間撒手不管的躺平,中共高層決策越來越不可預測,美中日益緊張的關係,也給外國公司投資中國蒙上陰影。這使得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製造慢慢褪色,世界的生產中心將轉移到印度、東南亞和拉丁美洲,一個未來新的供應鏈可望形成。

生存恐怕都很困難了 蘋果移出中國帶動中企轉向(組圖)
2023-01-04

雖然許多中國的產業或政治評論認為蘋果很難將iPhone供應鏈移出中國,但事實上iPhone移往印度的速度愈來愈快,印度也推出更大規模的供應鏈投資計劃來吸引更多的蘋果生產線與供應商前往印度。幾年來認為大陸充足勞動力、激勵政策與強大供應鏈可以綁住蘋果生產線的人,終於看清供應鏈既是蘋果打造的,供應商就會跟著蘋果走,而且逐漸將生產線移出中國的並非只有蘋果,也包括很多大陸企業。

外資連續10個月從中國債券市場撤資(圖)
2022-12-27

根據兩家中國主要清算機構的數據,國際投資者11月份淨拋售折合70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債券,連續10個月從中國債券市場撤資。自今年2月份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海外投資者已累計減持折合1,060億美元的中國債券。根據兩家中國主要清算機構的數據,國際投資者11月份淨拋售折合70億美元的人...

小米傳裁員、外企出走 中國經濟是谷底還是過渡期?(圖)
2022-12-22

中國小米公司在法國打出的公司一款手機廣告。最近傳出該公司將要裁員的消息。世界銀行再次下調對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同一時間,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巨頭之一的小米也傳出要裁員的消息。熟悉產業的人士透露,許多外國企業也暫停進一步投資。這些訊號代表中國經濟仍在"過山車&quo...

告別中國 北京學者憂外資不回頭(圖)
2022-12-18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2023:預測與戰略年會發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17日表示,疫情三年造成全球化的黃金時代結束,跨國企業正加強重組中國以外的供應鏈體系,而中國與世界形成誤解的訊息鴻溝擴大,他擔憂,中國來年想留住外資企業的難度非常大。中央經濟工作...

「八方雲集」將撤出中國 轉戰美國市場(圖)
2022-11-24

台灣連鎖餐飲集團八方雲集2022年11月22日表示,將關閉福建所有門店,今年底前全面撤出中國大陸市場。圖為八方雲集的門市。(中央社)台灣連鎖餐飲集團八方雲集22日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表示,預計今年底前將關閉福建所有八方雲集17家門店,全面撤出中國市場,當地員工將全數資遣。八方雲集表...

這步大棋下得好!世界知名投資家大讚(圖)
2022-11-22

風投資本家Tim Draper對於自己停止投資中國的決定感覺良好。他是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特斯拉(Tesla Inc., TSLA)和SpaceX的早期投資者。 在台灣接受採訪時,Draper批評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稱他是軟弱的領袖。 他表示,這不是一個你可以通過投資獲得回報的地方,他認為中國是一個政府試圖控制所有人的地方。

中共持續封控 傳更多iPhone系列產能向外轉移(圖)
2022-11-16

繼富士康之後,蘋果另一家代工廠和碩也開始在印度生產蘋果的最新款iPhone14智慧型手機。圖為2022年9月16日,杭州市一家Apple專賣店推出iPhone14。(STR/AFP)今年以來,中共持續封控、中美對抗加劇等因素,使得大量企業開始將產能遷出中國。近日,蘋果公司加快了在中...

上月外資出逃88億美元 9個月逾千億撤出中國(圖)
2022-11-09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估計,外國投資者上個月從中國金融市場撤資88億美元。俄烏戰以來,已經有千億美元資金流出中國。

勢不可擋 外資10月繼續逃離中國(圖)
2022-11-09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估計,外國投資者上個月從中國金融市場撤資88億美元。俄烏戰以來,已經有千億美元資金流出中國。

顏寶剛:市場誤讀加息訊號,樓市跌浪殺埋身
2022-11-08

不少人寄望在樓市跌勢加快,政府可以放寬樓市辣招,特別是買家印花稅,令樓價止跌回升。但我反而認為,參考1999年至2003年的漫長樓市下行周期,樓價於期間每年下跌10%,累積跌幅高達45.5%,政府要到2002年11月先懂到推出「孫九招」,包括暫停賣地及停售居屋,以及取消發展商內部認購限制,但這一切措施均來得太遲,反而在缺乏政策憧憬下,樓市跌勢進一步加劇,如果不是2003年沙士後內地推出「自由行」,樓市跌勢恐怕不止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