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脫鉤

脫鉤潮!英企大舉切斷與中共供應鏈關係(圖)
2022-07-31

英國工業聯合會(CBI)總幹事丹克爾(Tony Danker)日前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大量的英國公司正在大規模削減與中共的經濟關係。

轉向對抗邏輯 中共與西方大脫鉤 驚人大逆轉(圖)
2022-06-20

周一(6月20日),法國各大日報無不以總統馬克龍未能取得國會絕對多數,在左翼極左翼聯盟和極右勢力虎視眈眈下,未來五年他將如何治理分裂的法國來開局。有關中國的報導,觀點雜誌發表一篇由Nicolas Baverez署名的社論《中國:大脫鉤》。

在其他國家「脫鉤」呼聲不斷之際,加拿大著手修復與中國的關係(圖)
2022-06-15

資料照片:加拿大外長喬美蘭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一次會議上發表演說。(2022年2月28日)在美國和其他一些盟友試圖減少他們在戰略和其它物資上對中國的依賴之際,加拿大正試圖讓一段使加中關係陷入歷史低谷的嚴重爭吵成為過去。這起糾紛涉及三年前華為高管孟晚舟在...

脫鉤中國?德國中小企業未雨綢繆(圖)
2022-05-30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政界不斷發出警告稱,對中國的依賴性更加危險。而隨著北京當局壓迫維族的新證據被披露,歐洲各界更是要求全面檢視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其實,許多擁有在華業務的德國企業,早已開始為突然對華脫鉤制訂應急預案。假如歐洲與中國被迫脫鉤,依賴中國的中小企業怎麼辦?德國西北部...

德國對華政策:有利可圖的夥伴關係走向盡頭?(圖)
2022-05-28

中共壓迫新疆維吾爾人,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羅斯。柏林希望重新調整與北京的關係。問題是:這一制度性對手也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共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的壓迫在全世界引發抗議"新疆公安文件(Xinjiang Police Files)"的披露正值德國討論"以價值...

歐盟加強與美合作,與中國經濟進一步脫鉤(圖)
2022-05-18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二在布魯塞爾歡迎到訪的美國財長耶倫(2022年5月17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在17日的布魯塞爾經濟論壇開幕講演上表示,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為建立相應的市場份額,採用了"不公平的貿易做法。她敦促歐盟共同...

中共放棄明年亞洲杯主辦權 評論:與國際脫鉤
2022-05-15

中共的亞洲杯中國組委會在周六宣布,以疫情為由,放棄主辦2023年亞洲杯足球賽的賽事。專家分析,中共將逐漸與國際脫勾。亞洲杯中國組委會14日在官方微博表示,受疫情影響,中國組委會目前難以對2023年的亞洲杯,按完全開放模式辦賽作出承諾和安排。本屆亞洲杯足球賽將易地舉辦,將儘快確認新...

制裁中共應從現在開始
2022-05-13

北京正在將其專制政府形式置於與民主國家衝突的軌道上。由此產生的相互不安全感很容易失控,演變成軍事衝突。如果國際社會給北京充分的時間去準備其經濟防禦系統,就會招致這種侵略。現在,當我們仍然有槓桿時,最好通過更嚴厲的經濟措施來降低風險。該政權已經是有罪的並應受制裁。與其再次得過且過,不如現在就通過制裁,而不是以後,從而剝奪中共犯下更多國際罪行的力量。

力道有限 中共這回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組圖)
2022-05-13

中共不僅疫情要清零,現在就連外國制電腦似乎也打算清零。部分科技專家表示,此舉凸顯中共重視資安,也對國產電腦技術有信心,盼藉此加速與美國科技脫鉤。不過,他們也說,即便中國電腦品牌的市占率稱霸全球,但在晶片技術及科技創新上,短期內仍難以超車美國,且未來若因政治衝突,遭西方國家制裁,中國單靠公務體系換用國產電腦也難減緩衝擊。

子朝:重返東南亞:「世界工廠」的替代之路能否平坦?
2022-05-11

大家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台,這裡是《中國最錢線》,我是子朝。我們之前以兩期節目圍觀了中國的魔怔防疫,這期節目啊我們就要把目光看向中國南面的那一塊土地。2022年,那裡的人們最有理由對中國的天降偉人說一聲: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感謝中國4月,中國寂靜的春天裡,一則財經新聞登上...

國際資本日漸脫鉤中共 供應鏈將去哪裡(圖)
2022-05-04

吳嘉隆表示,把供應鏈從中國撤出來之後將轉移到其它國家,如東南亞,其中包括印度、越南、印尼、泰國等,也可能有一些到東歐或者到拉丁美洲,就是要分散。吳嘉隆表示,供應鏈轉移的過程也就是脫鉤的過程。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被吸收到國際資本主義體系裡面,現在要脫鉤也需要一些時間。完成脫鉤可能需要十年時間,現在才三四年而已。

脫鉤!中共領導層的恐懼和擔憂(圖)
2022-05-03

美國或其盟國不可能在不向中共政權屈服的情況下,採取消除這種不安全感的政策。他們無法讓中共感到安全,他們也不應該嘗試,因為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很危險。中共領導層確實有那些恐懼和擔憂,但我覺得要減少這些擔憂,我們能做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