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白居易

這娃娃奇才 5歲小女孩看詩王白居易 網:孟婆往湯里兌了水?(視頻)
2024-02-29

視頻中5歲的小女孩,網名叫小豬咪,別看她只有5歲,但是她博學多才,對古詩詞和歷史的理解境界,已經超越了大部分的成年人,更是有網友直言,她不像是學的,倒像是沒忘乾淨,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她是怎麼看待詩王白居易的?

張之洞讀白居易詩寫絕命詩預言清朝覆滅(組圖)
2024-02-16

張之洞朝服照(圖片來源:公有領域)提要:清朝末年,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死前憂心忡忡,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有感而發,寫下絕命詩預言清朝覆滅。兩年後,武昌首義,大清政權坍塌。清宣統元年七月初六(西曆1909年8月21日),滿清最後一棵大樹枯萎倒地——...

古人描寫冬天的十首詩詞(組圖)
2024-01-07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問劉十九唐·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別董大唐·高適千里黃雲...

白居易筆下的冬天,美到極致,暖到極致!(圖集)
2023-12-15

經歷了遊春、消夏、悲秋之後,冬天似乎一下子蕭索沉鬱起來。在白居易的筆下,冬天有著各種各樣的形態:可以喚三兩好友圍爐而坐,喝點小酒放飛自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可以在寂寂雪夜,靜聽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音——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只...

年少不懂《琵琶行》,讀懂已是淚千行(組圖)
2023-12-12

公元816年的某個秋夜,潯陽江邊,一位落寞的中年男人正在與好友告別。兩人依依不捨之際,一陣陣幽怨的琵琶聲從不遠處傳來。琵琶聲如泣如訴,而男人本就愁緒滿懷,乍聞此聲,差點掉下淚來。感傷之餘,他又聽出琵琶聲中頗有京城的風味,便邀琵琶女過來一見。兩人交談後,他發現琵琶女的命運竟與自己驚...

立冬:7首最暖立冬詩詞,治癒你整個冬天(組圖)
2023-11-08

11月8日,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從這天起,冬天正式開始,萬物凋敝,草木不長。一覺醒來,秋風始老,細雨未霜,今宵卻較昨宵寒。可也正是因為冬日的寒冷,身邊那些溫暖才顯得彌足珍貴。就像古人這7首詩詞,寫透了冬日的溫情與美好,穿越過千百年的時...

那些絕美詩詞,道盡人生百年事(組圖)
2023-11-03

人活一世,長則百年,短則幾十年。一路走來,既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也有熱血激昂的青春;從奔波忙碌的中年,到閒適清靜的暮年。不論是經歷了大起大落,還是平淡溫馨,最終都化為古詩詞裡的雲淡風輕。01童年,最是天真浪漫人總是在長大後,才會異常留戀童年時光,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

白居易竟是唐朝最高法官 刑禮道迭相為用(圖)
2023-09-20

九江琵琶亭白居易石像。(網絡圖片)白居易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閃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整個歷史,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

過分抬高逝者,也是一種辜負
2023-09-13

三年前到龍門石窟打卡,走到白居易晚年棲居的香山寺,無意中被一個數字震到:白居易給元稹寫墓志銘,元家為表感謝,送他臧獲、輿馬、綾帛洎銀鞍、玉帶之物,價當六七十萬,為謝文之贄(白居易《修香山寺記》)。臧獲就是奴婢,還有車馬、銀馬鞍、綾羅綢緞、玉帶等,白居易把人和財物一起折成時價,值六...

大暑,擁一份清靜,度一場清歡(組圖)
2023-07-29

大暑已至,立秋不遠。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悄無聲息地到來了。過了大暑,就是立秋,清爽的秋天已經在向我們招手了。盛夏蟬鳴起,荷風十里香。在這最後的盛夏,不妨靜下心來,領悟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在這熱烈、張揚的人世間,擁一份清靜,度一場清歡。•大暑,身清心靜暑自消。...

戴復古的炎熱詩,既寫酷暑,又是憫農(組圖)
2023-07-05

夏日天氣炎熱,頭上有烈日暴曬,地面熱氣蒸騰,水面溫度燙手,特別是沒有風的時候,更是又熱又悶如同蒸鍋。古代詩人把這種情形記錄了下來,他們為此寫下了眾多的詩歌。戴復古是宋朝詩人,他的老家是浙江台州,一到夏天也是酷熱難當。他寫了一組五言古體詩,叫《大熱五首》,反映當時酷熱的情形。其中第...

聽到元稹去世的消息,劉禹錫寫下一首悼亡詩 頸聯成為千古名句(組圖)
2023-05-29

有讀者問小話,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這兩句詩出自誰人之手,全詩又該怎樣理解。開篇明義,這兩句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之手,而且是他寫給白居易的一首唱和詩中的兩句。劉禹錫和白居易是這首詩中的賓主酬唱關係,但這首詩又與他們兩人的共同好友元稹有關,這又是為什麼呢?解讀這首詩之前,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