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華夏文明五千年 老祖宗傳下締結婚姻七禮安邦定國

—華夏文明五千年 第三集-婚禮過程中的禮儀(一)

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來創新和延續的。即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從獨特的視角介紹、展現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同時試圖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延續我們的傳統,希望通過個欄目有助於架起一座跨時空的橋樑,在傳統和現代人的心靈之間促進溝通。我們這個欄目的嘉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研究專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好!

節目長度:19分17秒  下載mp3(16k) | (128k)

主持人:我們上次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社會在締結婚姻之前的禮節,就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意。您談到了「禮」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設置一個仲介,讓人們情緒的衝撞不能那麼直接,而且這對於我們民族養成含蓄、內斂的性格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性格也體現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氣質。那今天可否再進一步具體介紹一下整個婚禮過程中的禮儀?

文昭:締結婚姻的古代有六禮、或七禮之說。就是具體有六個或七個環節。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有時還在後面加一個「敦倫」。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說一直到舉行婚禮的整個過程中,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因為婚禮之前男女雙方要麼沒機會見面、要麼見了面也不能表達愛慕。都所要經過雙方父母和媒人這個仲介。

主持人:可否把上面說的6個或7個環節具再體解釋一下。

文昭:首先是納采,就是選擇配偶、提親的意思。也就是俗話說的「說媒」。問名,即是「討八字」,討來八字後請陰陽先生推算,二人八字相合才能定親。問名的習俗還包括問清女孩的姓名、是親生還是收養的、是正室所生側室所生還是繼室所生。因為古代婚姻一定門當戶對,所以搞清楚這些問題很重要。納吉,就是正式提親了,男女八字相合,男方交這一吉祥的結果通知女方家裡並正式提親。納徵就是送彩禮了,相當於定婚了,沒送彩禮之前婚姻還不算正式成立,送了彩禮女方家長接受,這就算敲定了,女孩就不能再許給別人家了。請期,就是確定一個良辰吉日辦婚禮,因為這個日子也要女方家長同意,所以叫「請期」。親迎,通常是新郎親自去岳父母家迎娶新娘。吹吹打打、八打大轎、所有街坊鄰居都來參加,像個社區的節日活動一樣。敦倫就是拜天地而後送入洞房了。這七個步驟是西周初年由周公所確定的,所以又叫「周公之禮」,後來孔子重修典籍的時候只取了前面六個環節,所以又稱「六禮」。

主持人:這個知識是很有意思,不過為什麼中國古人要把婚禮的程序弄得這麼複雜呢。像在西方國家的婚禮,現在只要去政府登記,然後找一個證婚人宣誓,婚姻關係就成立了。如果有宗教信仰的就找牧師當證婚人,沒有宗教信仰的就找法官當證婚人。至於婚禮辦不辦 全看當事人自己的意圖。而在中國現在更簡單,連證婚人都不用,去民政部門登個記 領結婚證就行了。

文昭:當初周公制訂婚姻之禮的時候主要是考慮到經過商朝後期腐化和社會道德的下滑,社會風氣敗壞;在男女性關係上比更早的時代更加混亂。不管是東西方,任何一個傳統社會對家庭的價值都非常重視,它事關人口的繁衍、下一代人的教育、文化的傳承,還有社會最基礎層面的穩定。舉例說,身份和財產的繼承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這個社會兩性關係比較混亂,而婚姻制度又很模糊,古代又沒有法院、公證處、律師事務所,各種社會信用機構不健全。明確了婚姻之禮,一共這六、七個環節,相當於讓許多不同的人來做見證;同時也是鄭重其事,讓人們不要把兩性關係看得太隨便,這樣就會省了後來的許多麻煩。

主持人:而且,這六、七個環節一路走下來,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這中間還要涉及到不同的人,過程很麻煩。假如 如果兩口子鬧矛盾想離婚了,可能一想,要 再結一次婚還要這麼麻煩折騰一次,也許算了,還是彼此禮讓一點繼續過下去吧。這樣離婚率可能會比較低了。

文昭:這麼說是沒錯的。因為你看這七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到不同的人,所以結婚可不是兩個人的事,也不僅是兩個家庭的事,而是相當大範圍的一群體都參與其中了。比如一開始提親、算八字、定結婚的日子,可能都要找到當地很有學問的人來幫忙。結婚的時候街坊鄰居都會來參加,這麼多人來做見證,相當於形成一個輿論氛圍,如果婚後其中一方動了別的心思,你會發現你在這個地方很難抬不起頭。這樣的環境一旦形成,家庭就會很穩定,你要想打破這種穩定會發現成本非常高。古人對男女關係非常看重,《漢書》裡說,這是「風化之始,王教之端」。就是說聖人要使道德回升,歸正整個社會,一定要先從男女關係開始。一個社會的敗壞一定是先從兩性關係開始的,它直接影響到家庭,隨後會牽扯出無窮多的麻煩。同時我們看「禮」的思想也體現出一種平衡的原則,女孩嫁過來以後是要順從丈夫的,家庭內部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以丈夫的意見為主。但是在提親和迎娶的過程中,卻是以女方為尊的,男方的父母是代表他去求娶這個女孩。在婚禮過程中,也必須是男方親自上門去接新娘。

主持人:對,古代人們的活動範圍比較小,一個村、一個鎮的人口也不多。街坊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這種環境下輿論的力量就特別強。一般人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輕易 離婚。不過這恰恰是現在一些人反對的理由,這不壓抑了人性了嗎、如果夫妻倆都不相愛了,就應該離婚了啊?家庭的穩定就真的那麼重要嗎?

文昭:中國人講夫妻「恩愛」,「恩」在「愛」的前面。這個恩就是噎融入到生活中的彼此的默契和責任,愛是不能持久的,隨著時間會減褪。今天不是有個順口溜嗎:摸著老婆的手,好象左手摸右手。就是說這種關係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一樣,左手摸右手,有什麼特殊感覺嗎,當然沒有。但是你要說哪只手不重要,砍掉一隻行不行呢?就是這個意思。家庭為什麼這麼重要,這要特別說一說。因為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基本民生上的事,都要依靠家庭來解決。最重要的就是照顧病患和養老。古代沒有養老金這一說,人一旦老了,喪失了勞動能力,就失去了經濟來源了,怎麼生活啊,就靠子女來贍養。女兒是要嫁出去的,是要去負擔婆家老人的生活的,所以生兒子就很重要了,兒子才是勞動力。而古代多數人是農民,一個兒子負擔兩個老人可能也有困難,所以要儘量多生幾個兒子,大伙兒一塊兒負擔。

主持人:看來古時候,尤其是中國的農村 ,都希望生男孩,並不完是一個重男輕女,這樣簡單的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原來是 有著 很現實的生活上的原因。
好,聽眾朋友,由於時間的關係,有關婚姻過程中的禮節,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下次節目將我們繼續這個話題,謝謝文昭!

聽眾朋友,華夏文明五千年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時間再會。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202/22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