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令世人驚艷的大教堂修建了120年華麗到令人窒息

梵蒂岡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常住居民約為800人,是一個典型的「國中之國」。儘管梵蒂岡國土小、人員少,但卻是全球24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三大教派的權力中心。

聖彼得廣場,被稱為世界上最對稱、最壯麗的廣場。聖彼得廣場同聖彼得大教堂是一組不可分割的建築藝術整體,是舉行盛大宗教活動的地方,可容納50萬人。廣場長340米,寬240米,兩側由88根方柱和288根圓柱,組成的半橢圓形環繞柱廊。柱高達18米,分排四列,形成三條走廊,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

朝向廣場的每根石柱頂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大理石聖徒像,頂端豎立著140尊聖人和殉道者的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正面圓穹及其上邊的十字架高達137米。這些高大的圓柱,更加顯得人的渺小,使人走在柱子中間的時候,在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禱告自己可以死後上天堂。

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座高26米的方尖石碑,建築石碑的石料是當年專程從埃及運來的。據說,當年動用了900人、150匹馬和47部絞盤機,才能把這座巨大的石碑矗立在現在的位置上。這座碑身上,並沒有像羅馬其他方尖碑那樣刻著埃及的象形文字。

廣場兩側各有一座造型講究的噴泉,分兩層,雕刻十分精美,泉水從最頂層中間噴涌,先沿蘑菇狀造型淌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像是個盤子承接泉水,最後成細流外溢,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據說右邊那一座是義大利建築師馬代爾諾17世紀時修的,左側是後來修建的複製品。馬代爾諾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先驅,曾參與歐洲多座教堂的設計,聖彼得教堂的外立面就是他主持設計的。

聖彼得廣場是巴羅克式建築鼻祖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的,廣場建設歷時11年。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貝爾尼尼以提倡華麗、誇張為特點的巴洛克式藝術著稱於世。每逢星期日中午12時,聚集在廣場上的人們,會聆聽站在皇宮窗口的教皇發表晨禱詞……

聖彼得大教堂同聖彼得廣場是一組不可分割的建築藝術整體,聖彼得大教堂又稱梵蒂岡大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雖然並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卻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聖的地點。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聖伯多祿大教堂的設計。聖彼得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根據天主教會聖傳,聖彼得大教堂是彼得的安葬地點,歷任教宗也大都安葬於此。

每天有著成千上萬的人排隊進入教堂,順著川流不息的河流,走進聖彼得大教堂。走進這座聖殿,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教堂的神聖和雄偉是描述不出來的,站在教堂的中廳,仿佛進入天堂一般,你會覺得自己就像是上帝看到的一直小螞蟻。兩束陽光透過穹頂,射到中廳內,猶如天堂的射下的兩個神柱,站在神柱下面就會生出雙翼,飛向天堂。這種神聖只有親自看到,才可以體會。

高大的石柱和牆壁、拱形的殿頂、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細緻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聖彼得大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神聖的,其豪華和壯美真的讓你瞠目結舌。能容納5萬人的教堂內部,天花雕塑極為精美,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整個黃褐色的頂面布滿立體花紋和圖案,其精緻細膩程度令人拍案叫絕。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傑作當屬:聖彼得教堂三寶。

第一寶是貝爾尼尼的巨作:青銅華蓋。這是世上最大的青銅雕刻作品。氣勢宏偉,華麗壯觀。它由4根螺旋形的銅柱子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復活柱螺旋向上,又是一種將祈禱者可以帶入天堂的神聖。

對於這個穹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鑑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

第二寶是貝爾尼尼的作品:聖彼得寶座。這是一件鍍金青銅雕刻,上面鑲嵌著許多寶石。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以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寶座後面的玻璃彩窗上有一直鴿子圖案,在基督教中鴿子象徵著三位一體中的聖靈,也許這就是歐洲的國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廣場鴿,他們那麼愛戴鴿子的原因吧。光來自鴿子後面,讓禱告的人,看著鴿子就可以增加對天堂的嚮往。

在寶座左邊就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墓碑,也稱五聖像。這是貝尼尼80歲時受託雕制的作品,也是他生前的最後一個雕塑作品。端坐在上方的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紅色大理石雕鑿成的布幔,四周是用白色大理石雕成象徵仁慈、正義、真理、智慧的四位女神。

第三件寶:聖殤。這是米開朗琪羅24歲時雕塑作品,這是唯一一件被雕刻家署名的作品,因為24歲的米開朗基羅還不為人所知。別人在欣賞他這件作品時,把作品歸於別的藝術家名下。不滿之下,米開朗基羅在雕像下,刻上了自己的名字。

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這裡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米開朗琪羅後期的作品迥然不同。這是米開朗琪羅的偉大作品,而且是唯一一件簽名作品,其名字就在聖母身上橫跨胸前的飾帶上。1971年有個瘋子敲壞了聖母面部,所以現在罩上了玻璃罩。

除了彌足珍貴的這三件藝術品之外,教堂中的雕塑或壁畫大都與歷代教皇紀念性的神像有關,他們的棺槨就在其中,當然也有一些根據聖經故事繪製的美術作品,規模之大,涵括之廣泛,與世界其它教堂相比較,聖彼得教堂堪稱首位。

大教堂里虔誠的膜拜者,有許多是帶著孩子在彼得像前跪拜的,看到那些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神,多麼的純真和美好,不由心裡有些惶惑。在這些高大而威嚴的神像面前,對這些孩子們來講,似乎顯得過於沉重,宗教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精神上的威權。到這裡的孩子都顯得很深沉,那表情似乎成熟了許多,愈是這樣卻越覺得童真可愛。

教堂內時時有穿著教袍的神職人員匆匆走過,教袍的樣式其實是古猶太人和羅馬人的衣飾,現在成為「聖袍」,以表達某種歷史延續性。大概分白、紫、紅、綠四種顏色,表達了不同的神學意義。穿著白色教袍,代表聖潔,紫色聖帶是懺悔、預備和默想的意思,總之挺複雜的。

站在聖彼得教堂的穹頂上,整個梵蒂岡城區盡收眼底。面對廣場的正東方向,貝爾尼尼設計的廣場像張開的雙臂,環抱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順著協和大街一直向東看,整個羅馬古城像一副畫卷展現在遊人眼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武阿哥0100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20/138526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