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他是史上唯一配享太廟的和尚 燕王靖難的首席功臣(圖)

朱棣繼位不久就想遷都北京,而操辦這一切的正是姚廣孝,這個工作包括規劃新城的整體布局。後來解縉編書失敗以後,他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纂工作,姚廣孝似乎是一個全能的人。

姚廣孝

姚廣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每當遇到什麼煩心事或者難題時,就會去雞鳴寺小住,為的便是聽一聽道衍和尚姚廣孝的看法和見解,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

姚廣孝祖上世代行醫,雖然到了姚廣孝父輩時家道中落,但是他仍受淵博的家學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教育。姚廣孝熟讀儒學經典且擅長琴棋書畫,雖說他頗有儒生風範,但是他既不想按部就班的考取功名入仕,也不想像祖輩一樣四處遊走行醫。姚廣孝14歲的時候就對佛學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三年中閱讀了大量的佛學典籍。17歲的時候,姚廣孝在杭州妙智寺剃度出家,法號道衍,其間他不僅修習佛法,更是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之術,還學習儒家經典,這也讓他成為了儒佛道三家皆通的人物,由此可見姚廣孝是個多麼厲害的人物了。

洪武八年,在宗泐大師的推薦之下,姚廣孝進入了天界寺,住在這裡的大部分都是得道高僧。1382年,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辭世,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祈福,47歲的姚廣孝終於找到了那個生命中的最佳搭檔燕王朱棣。姚廣孝認為在朱元璋的這些皇子當中,惟有朱棣威武霸氣,有帝王之相,於是姚廣孝毛遂自薦,打算跟隨朱棣前往燕京。但是朱棣覺得他年齡太大了,長得又胖,不像是什麼得道高僧,便拒絕了姚廣孝的請求。結果姚廣孝來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在朱棣耳邊說了一句話:「貧僧倘若能在殿下手下效命,將來一定為您換一頂白帽子。」朱棣思來想去忽然頓悟,如今的朱棣只是一個藩王,若是又來一頂白帽子,王字上邊加一個白,不就變成了皇了嗎。

朱棣授意姚廣孝跟隨自己去內室長談,在此過程中,姚廣孝以他冠絕天下的才學讓朱棣折服,他借古論今為朱棣繪製了一幅江山藍圖,朱棣觸動很大,當即向父親請願,要將姚廣孝帶回燕京。之後的十幾年裡,姚廣孝日復一日的勸說朱棣造反。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年幼的朱允炆繼承帝位,姚廣孝抓住時機立即幫助朱棣樹立信心,勸說他莫要等到朱允炆成長,趁早動手篡奪皇權。面對姚廣孝的建議,朱棣何嘗不心動,然而朱允炆畢竟是皇上欽點的繼承人,自己根本沒有出兵的口實,若妄自南征恐怕會成為眾矢之的,況且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已經做了周詳的考慮,以藩王手中的兵力很難撼動正統軍。朱棣雖暗中擴編,但是仍無戰勝南軍的底氣。

看著搖擺不定的朱棣,姚廣孝再次以一番慷慨陳詞讓朱棣下定決心,在朱棣的安排之下,姚廣孝和其他親信迅速做出準備,在短時間內打造武器訓練士兵。由於此事需要在暗中進行,為了掩人耳目,姚廣孝請求朱棣在燕王府下挖掘地下室,在地下室上方修建大屋,飼養家畜掩蓋聲音,就這樣燕王靖難的準備工作在姚廣孝的主持下,神不知鬼不覺的進行著。建文元年,朱棣經過幾個月的籌劃已經做好準備,他以一封清君側的檄文宣布對朝廷開戰,史稱「靖難之役」。

雖說這場戰爭姚廣孝並未出現在前線,但總體的戰略方針均是姚廣孝一手策劃的,南征持續了幾個月之後,朱棣在攻打濟南的時候遭遇挫折,連續三個月損兵折將,未能攻破城池。姚廣孝收到消息以後,迅速給朱棣送了一封信,建議朱棣暫且搬離燕京,他意識到靖難是否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攻城略地,朱棣叔侄的皇權之爭和老百姓毫無瓜葛,只要能夠拿下南京,奪取皇位易如反掌。姚廣孝建議燕王避開所有的大型城市,從鄉間小路迂迴前往南京進行斬首行動。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姚廣孝預料,南京被攻陷以後,朱棣不費吹灰之力披上龍袍,江山易主。可以說如果沒有姚廣孝,燕王靖難的過程肯定是舉步維艱,雖說他並沒有出現在戰場上和朱棣並肩作戰,但是他卻在整體的謀劃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棣認為自己能夠成功的篡奪皇權,姚廣孝居功至偉,自此姚廣孝也完成了畢生的夙願,成就了朱棣,也成就了他自己,然而朱棣封他為太子少師,他卻拒絕了。從這以後姚廣孝的言行舉止變得非常離奇,朱棣勸他留髮還俗,他拒絕了,朱棣為他修了一所大宅子,他依舊拒絕了,朱棣又送給他兩個大美女,也被他婉言謝絕了。權財美色似乎對於他來說並沒有多少的誘惑,這為改寫明朝歷史的謀臣每天甘願住在寺廟當中,每逢早朝便換上官服,前往宮中應付了事,回到廟中又換回僧袍,依舊當他的和尚。

其實姚廣孝的這種做法是真正的過人之處,他早在洪武朝的功臣們身上看透了朱家皇帝的脾氣,像他們這種為皇帝立下不世奇功的人,倘若不知收斂,難免會走上兔死狗烹的老路,姚廣孝心中比誰都清楚,怎麼做才能夠保全自身,也只有像他這樣的人,在權力和富貴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急流勇退。永樂年間,他的成就更是卓著,既有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之功,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朱棣繼位不久就想遷都北京,而操辦這一切的正是姚廣孝,這個工作包括規劃新城的整體布局。後來解縉編書失敗以後,他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纂工作,姚廣孝似乎是一個全能的人。

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八十四歲的姚廣孝病逝,朱棣賜諡號恭靖,親自撰寫神道碑銘,追贈上柱國、榮國公等官職。姚廣孝不同常人之處讓他瀟灑的走完了一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那種灑脫和豁達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具備的,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和尚。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in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7/166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