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偷偷在哥倫比亞推進棋子 哥求愛中國冒險策略?

作者:

哥倫比亞5月29日第一輪總統選舉結果,最受民眾歡迎的中左翼政黨候選人古斯塔沃·佩特羅(左)獲票率40%。獨立派魯道夫·埃爾南德斯(右)獲票率28%。

哥倫比亞違背美國老大哥心願,親近中國,向中國求愛;中國也靜悄悄大步進棋。這對哥倫比亞來說,是一項冒險策略嗎?這是法國十字架報近日的專題報導。

目前,哥倫比亞採取親中國政策,轉向這個亞洲巨頭尋找融資或投資,這同時也冒著與其歷史老大哥美國合作前景關閉的風險,法國十字架報開門見山指出。

「哥倫比亞不得不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做出選擇的風險」

國際私營企業中心(CIPE)波哥大辦公室的主任安傑拉.維雷茲(Angela Maria Velez)分析指出,哥倫比亞「不得不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做出選擇的風險」。

維雷茲說,但是,我們與美國的合作非常深入:不僅限於出口或投資問題。我們兩國確實有很多共同努力點:打擊販毒、打擊恐怖主義、委內瑞拉局勢、環境保護。

華盛頓和波哥大之間的這種合作有多種形式,首先是大量的財政支持。例如,哥倫比亞從華盛頓收到了近2億美元,以幫助我們管理抵達我國領土的委內瑞拉難民。美國還支持古柯替代努力、打擊暴力或森林砍伐以及和平進程。

在其他領域(捍衛人權、正義等)也有許多援助計劃。

其他拉美國家也是如此,被迫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同樣的情況,這可能使該地區處於非常微妙的境地。

歐洲布魯傑勒智庫(Bruegel)的高級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Herrero指出,中國在歐洲主要通過收購公司或股權投資的方式進行投資。我想到的是梅賽德斯奔馳,兩家中國汽車製造商擁有近20%的股份,或是機場管理公司,能源集團,從歐洲的北部到南部都有。

在這些情況下,中國的目標是通過促進其進入該市場,甚至通過從歐洲融資中受益來增加其在歐洲的影響力,因為這些被收購的公司都位於歐洲大陸。北京也可以向他們施壓,以獲得技術轉讓。

這家歐洲智庫分析指出:華盛頓需要拉丁美洲的經濟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作為「新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中國正在為基礎設施融資,18個歐洲國家選擇參與該項倡議,例如:2008年部分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之間的鐵路連接項目、阿爾巴尼亞的多個項目等。

這些基礎設施旨在擴大中國在經濟、外交和文化事務上的影響力——北京因此資助了布達佩斯的一所大學,甚至還通過對歐洲大陸港口的投資來實現其軍事意圖。

這些問題讓歐洲人感到擔憂,因為他們不像亞洲國家那樣了解中國力量的隱秘意圖。然而,這種影響正在遭受打擊:北京被新冠病毒削弱,而其所承諾的項目,以及的資助,在義大利、波蘭、立陶宛等國無法實現。

這些跡象表明,現階段中國的影響力在歐洲,不如以前那麼強大了,而在拉丁美洲,這種影響力很可能只會有增無減。

中國正在哥倫比亞推進它的棋子

法國世界報30日也指出,特別是,在哥倫比亞5月29日舉行第一輪總統選舉結果,中左翼的歷史條約聯盟的候選人古斯塔沃·佩特羅在第一輪中贏得了40%的選票,而獨立派的億萬富翁候選人魯道夫·埃爾南德斯則獲得了28%的選票。在6月19日大選後,佩特羅先生將可能成為哥倫比亞首位左翼總統。

而哥倫比亞,這個美國的堅定盟友和北約的合作夥伴,在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越來越多地轉向中國。北京完全有能力增加其在那裡的影響力。

十字架報另一篇文章繼續報導說,在繁華的波哥大中心第72街,加拉加斯大道拐角處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幾個月。起重機啟動,工人來來往往。他們的頭盔上有一個紅色的標誌:山上畫著一個 M。這是位於海拔2,600多米高之處的哥倫比亞首都未來地鐵的標誌。

對於首都的居民來說,預計要等到2028年才能竣工的這條未來的哥倫比亞第一條地跌線,的確是一個夢想。甚至是一個古老的夢想,該國早在1950年代就已經設想過了。

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地鐵,中國新雄心的象徵但對於專家來說,這也是一個象徵:中國崛起的象徵,因為直達到美國的後院。因為這個耗資近40億歐元的規模龐大建設是哥倫比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項目,委託給了一個中國財團牽頭建設,也就是中國國營企業,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

這個地跌大工程項目由哥倫比亞和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組織資助。它不像拉丁美洲或非洲其他地方那樣經常得到北京慷慨貸款的支持。但是,在美國盟國領土上將這個龐大的項目歸於中國,仍然算是一個轉折點。位於波哥大的哥倫比亞風險分析諮詢公司主管古茲曼(Sergio Guzman)解釋道。「幾年之間,離美國如此之近的哥倫比亞,看到了中國建設項目的成倍增長」,

如果說美國和西班牙仍然是哥倫比亞的主要投資者,但是這項來自北京的經濟推助動作不會讓大家忽略的。特別是因為它不是由急於從美國解放出來的左翼政府發起的,如厄瓜多、委內瑞拉或玻利維亞,而是由一個習慣於向美國看而不是向東看的保守派政府控制下的政府所發起的。

今年3月份立法選舉敗選的新自由主義黨的參議院候選人,哥倫比亞政治學家桑德拉·博爾達(Sandra Borda)解釋說:「哥倫比亞對北京的開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隨著2018年上台的伊萬·杜克(Ivan Duque)的到來,它已經大大加快了腳步。」

伊萬·杜克是與北京聯盟的保守派

2018年伊萬·杜克上台後,向北京做出許多求愛的動作,例如2019年正式訪問中國,甚至還想做第二次訪問,只因新冠疫情而放棄。當時杜克仍是阿爾瓦羅·烏里韋(Alvaro Uribe)的繼承人;烏里韋是2002年至2010年與華盛頓結盟的哥倫比亞保守派總統。杜克考量效仿其他二十個拉美國家,會和在北京推出的《新絲綢之路》,即使2017年哥倫比亞成為北約的《世界夥伴國》之一,這是拉美國家絕無僅有的國家。

總部在華盛頓的拉丁美洲的智庫美洲對話組織主任麥可·希夫特(Michael Shifter)語帶嘲諷的說:「我很早以前想過,而且說中國不敢冒險進攻到哥倫比亞,因為哥倫比亞在地理和政治上都離華盛頓太近了。顯然,情況不再如此了!」波哥大距邁阿密不到4小時的飛行航程;距離海岸不到三個小時的距離。

怪異現象:迄今「沒人在哥倫比亞談論中國」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過至今為止,「沒有人在哥倫比亞談論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仍然保持非常低調。

在當局介紹解釋波哥大市中心第72街正在進行的波哥大一號線地鐵工程的面板上,沒有出現這家中國財團的名稱。只是很低調謹慎地僅僅寫著他們在哥倫比亞的代表 Wu Yu。中國在波哥大的做法與在其他如聖保羅或利馬等南美大都市的做法不同,因為波哥大不習慣有中國企業的出現,這裡亞洲族群很少,也沒有中國城。

然而,一切都表明,中國在哥倫比亞安第斯山脈有著光明的未來。首先,因為疫情對哥倫比亞政府及民眾來說代價高昂,政府只能向外國尋求資金。哥倫比亞政府的赤字多年來一直在增長,提高稅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稅收改革在2021年將該國人民推上街頭示威。根據古茲曼提供的數據:「哥倫比亞的外債從2012年占 GDP的38%飆升到2020年的62%」。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似乎有能力繼續推進它在哥倫比亞的棋子。特別是如果在5月29日星期第一輪總統選舉中最受歡迎的左翼候選人古斯塔沃·佩特羅,在六月的第二輪繼續獲勝、上台執政。這將是一個哥倫比亞掙脫美國老朋友擁抱的好機會。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31/175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