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說說中國傳統的橋樑建築

橋樑為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築,屬於古建築的一個類別。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便有「橋的國度」之稱。

大約在半坡氏族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其住屋周圍挖有道道溝壕,據考古專家推測,當時人們為了越過溝壕,已經使用了最早的,而且也是最簡單的「橋樑」。

匠人們的造橋技術創造出許多舉世聞名的橋樑藝術,例如現存最早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趙州橋)。

趙州橋

故宮內的金水橋,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高聳大山間的險橋,湍流河面上的大橋……

故宮前的內金水橋

古代的「橋樑」按照結構類型主要分為梁橋、拱橋、索橋3類;而浮橋是靈活方便的輔助性橋樑。在每一類型中,又有不少的造型別致的「橋樑」。

橋樑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不僅有過河過天險的實用功能,同時在一些景觀中也有觀景、建築裝飾作用,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精湛的造橋技術,很多橋樑沿用至今。

梁橋

古代渡河設施的一種形式,由於此橋承重構件是木樑,所以稱「梁橋」又由於一般的「梁橋」都是平直的,而拱橋是弧線型的,較之後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平橋」。就採用材料而言,「梁橋」包括木樑橋和石樑橋兩大類,多種平面組合的特殊形式,為「梁橋」的補充類型。古代的木「梁橋」早於石「梁橋」,但由於材料的限制,中國的橋樑史上,石「梁橋」逐漸成為主角:在結構上為了彌補木材的弱點,古代匠人創造出斜撐架橋、伸臂梁橋等結構形式。歷史上最早的「梁橋」,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的巨橋。

發現的商代的十二橋遺址

木樑柱橋

屬於木樑橋的一種形式,見於史書的「木樑柱橋」很多,但早期「木樑柱橋」保存下來的不多。《唐六典》中記載的「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門橋,中渭橋,東渭橋」,木柱之梁,即「木樑柱橋」,這三座橋是歷史上著名的「木樑柱橋」,採用材料有石柱和木柱。這種橋樑已使用打樁技術和棹卯技術,普遍在橋面上覆土以防木材糟朽。根據歷史文獻分析,「木樑柱橋」有單跨和多跨兩種,目前發現的漢代畫像磚,所刻畫的橋樑題材很豐富,充分說明「木樑柱橋」的形式普遍為人們所接受,製作技術也已經十分成熟,這種橋目前仍是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村常見的形式。現存的山西太原晉祠中的魚沼飛梁,是南北朝時期遺留下的「木樑柱橋」的傑作。

石樑墩橋

此橋在我國宋代十分盛行。將石墩外加砌石牆,石樑上構築石勾欄,是這種橋式的主要特點。南宋時期的水上貿易的發展,是我國福建地區普遍建造這種橋樑的重要原因。兩晉時期橋墩為宋代的石樑墩橋奠定了基礎。在現存宋代這種橋式中,發現使用近200噸重量的石粱。建於福建的宋代五里橋,長2100米,有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是我國古代工程規模最大的一座「石樑墩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期對「石樑墩橋」進行了規範,施工技術和製作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福建安平橋

拱橋

在古代橋樑史中,「拱橋」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橋樑形式。「拱橋」的特點是運用拱券技術,使構件形成整體結構承重。依據材料可分為石拱橋、磚拱橋、竹拱橋、木拱橋4種形式,石材是「拱橋」的主要材料,在缺乏大型石料的地區,則建磚結構的「拱橋」,但磚、竹、木拱橋不耐久,因而全國各地石拱橋多有遺存。就其形式分析,「拱橋」有單孔橋、多孔聯拱橋、敞肩圓弧拱橋等。拱券砌築是「拱橋」的主要技術,有半圓、全圓、圓弧、橢圓等。

關於「拱橋」產生的技術原因,主要源於戰國時期的墓室,戰國幕室不但為拱形結構,而且使用了卯榫連接構件。在石樑發展過程中,三邊形撐架式橋樑結構則直接過渡為「拱橋」。河北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就保留有「拱形」橋樑資料,從形象上看與後代的「拱橋」完全一致,證實了我國至遲在東漢就已經有了「拱橋」。《水經注》中描述晉代的旅人橋,「悉用大石,下圓以通水」這是文獻中第一次對石拱橋的記錄。從晉以來,「拱橋」技術不斷發展,出現了薄墩和聯拱的建造方式。幾千年來,「拱橋」,特別是石拱橋,不但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經濟發展,其優美的表現藝術和科學的建造技術,為「拱橋」注入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建於隋代,距今1400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代表著古代「拱橋」最高的建造技術。

索橋

古代建橋史上最簡陋、最原始的橋樑形式,就是「索橋」,在既不便於架設墩橋,又不便設柱架橋的深谷幽壑中,古代人民採用天然植物材料和金屬材料,經過粗加工後,搭成這種橋。「索橋」又稱「懸橋」,也稱「懸索橋」。關於「索橋」的種類,一般採取按材料分類的方法,依此標準可分為藤索橋、竹索橋、鐵索橋3種。據文獻記載,以結構形式劃分,常見的有單索、三索、多索等。在自然界裡,藤蘿自然生長,時常出現懸掛在兩樹間的天然「橋樑」,受自然啟發,是人工「索橋」產生的直接原因。

我國春秋時期鐵器的生產是鐵索橋出現的前提條件;戰國時期出現的鐵鏈,為鐵索橋的出現作出了技術準備;晉武帝時「謀伐吳」,「吳人於江險磺要害之處,並以鐵巢橫截之」,文獻中所記載的鐵巢即鐵索。據此可以推定,西晉時期已經使用了鐵索橋,距今有1800多年。溜索橋屬「索橋」中的簡單形式,包括獨索溜筒橋、雙索溜筒橋等。

四川瀘定橋

浮橋

即「浮」在水上的橋樑,與跨越水面的梁橋、拱橋、索橋等橋樑完全不同,「浮橋」則以水面的浮力托起橋體。因我國古代的「浮橋」,常以船隻作為「浮橋」的浮體,故又稱之為「舟橋」。《爾雅》中有:「造舟為梁,比船於水」,將船隻橫向排列,在上面架設木板,是「浮橋」的構成特點。除船隻作為浮體外,歷史上有時也採用排筱、車輪等浮體承托「浮橋。」長江和黃河河面較寬,古人尚不能建造固定橋樑,因此,「浮橋」便成為主要交通設施。

廊橋

古代橋上建有長廊,即「廊橋」,又稱「屋橋」,至遲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其屋頂有龐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等形式,既便於人們休息和在此交易商品,又可防曬避雨。「廊橋」在我國南方分布很廣。曲橋古代園林橋樑形式,委婉曲折是此種橋式的典型特色,故稱「曲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建造,以木材為主,後有石板構築。「曲橋」架於水面之上,人隨橋折,可多角度觀賞風景,既增加遊人的遊園情趣,又豐富園林建築的藝術空間。「曲橋」橋面多為平直做法,拱橋形式的「曲橋」十分罕見。

泰順廊橋

亭橋

即橋面上建有亭子的橋,這種橋式實際上是將木構建築與橋樑結合而成的。「亭橋」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它的美感與詩化意境。建造「亭橋」的初衷,是為防止木橋雨淋日曬,延長木橋的壽命,但由於亭子過重,木構橋身難以承受,故有些「亭橋」改用石材橋身,「亭橋」形式得以保存。目前所見遺物,均為明清時期作品。

亭橋

各種各樣的橋,方便了人類交通,一些橋樑所在地成為市集聚集地,一些橋樑和古建築結合起來具有很高的觀賞性,還有一些橋樑歷經千百年風雨依然屹立在那,隨著基礎建設越來越多投入,橋樑建設更加彭勃發展。保護古橋樑同時,建設新時代的橋樑。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歷史百家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03/192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