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拒絕炫耀與焦慮:孩子上小學後,我關了朋友圈

近期翻看朋友圈,發現一個扎心的事實:自從女兒上小學後,我的朋友圈遠不如之前那麼內容豐富,完全可以用「寡淡」二字形容,而且全年發布總數還不及以前一個月的量。

要說以前的朋友圈,那完全就是生活的「記錄本」,其中有關女兒的日常就占了大多數。平時,我留意她的一舉一動,捕捉孩子那些天真無邪的瞬間,或萌軟的小動作,或不經意間的感人話語,都會成為朋友圈的素材。拿起手機,拍照,修圖,配文案......一連串操作下來,我除了真心希望留下這些美好的回憶,更享受別人艷羨的目光。從朋友圈看,女兒確實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可人兒,在朋友圈裡吸了很多「粉」。

改變發生在孩子上小學後,她的表現直接讓我經歷了斷崖式心理落差。

首先是發現孩子的平庸。上小學後,女兒的看圖寫話從來沒得到老師的表揚,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要知道,我一直以她讀書多為傲。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每天陪她讀繪本,中途不間斷添置各類型的讀物,即便是連身邊的寶媽們都嫌貴的精裝讀物,我也沒有心疼過。我總覺得,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少買一件衣服,少買一瓶化妝品這些我都能接受,但絕不能忍受孩子的眼界受限制。讀書,就是開闊眼界的最好方法。當然,激發我不斷投資的動力還是因為孩子喜歡讀書。她慢慢能自主閱讀後,一有空就往書里「鑽」,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可即使這樣,一年級的寫作還是難倒了她。一段簡單的看圖寫話在孩子筆下要麼離題萬里,兜半天圈子也回不到正題上,要麼通篇用不到一個優美的詞句,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再看看群里優秀同學的範例,不光語句通順,裡面的表達、用詞、創意,連我都自愧不如。我第一次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真相:我的孩子可能並沒有那麼聰慧,她只是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一時間,這令我難以接受,內心也受到了暴擊,以至於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了發朋友圈的衝動,甚至開始為之前的武斷懊悔不已。在朋友圈裡,我給女兒立的人設完全是古靈精怪的才女形象,可如今卻被現實「啪啪」打臉,多麼諷刺?

有了這些教訓,後來我不再輕易把孩子的事情發到朋友圈,反而多了幾分克制。即便有時候孩子確實做了令我非常驚喜、特別感動的事,好幾次摸出手機想要發個朋友圈分享喜悅,但最終,那顆按捺不住的心還是被理性戰勝了。於是,為了留下那一刻美好,我只好把朋友圈權限設為僅個人可見。

《小捨得》劇照

當然,讓我放棄發朋友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叛逆了。以前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孩子一生中會有兩次叛逆期,一次在八周歲左右,一次在青春期。至於女兒這第一次叛逆,真是讓正在經歷中的我苦不堪言。孩子的各種狀況令我應接不暇,往往前一分鐘我還沉浸在被她的行為感動中,後一秒就因她頂嘴氣得想吐血。我完全沒有料到,一個只有九歲的小孩,居然讓我干生氣卻沒有一點辦法。

一旦情緒達到頂峰,我早已把她可愛的模樣忘得一乾二淨,腦子裡無數次閃過要狠狠揍她一頓的念頭。後來,這種對立式的情緒體驗直接扼殺了我想把她發到朋友圈展示一番的思想萌芽,想著她指不定哪個瞬間又會讓我七竅生煙,編輯好的文案還是遲遲沒敢點擊發送。

「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如果發朋友圈也是一種炫耀的話,那我少發或者不發,是不是就會失望少一些?這究竟是一種能量守恆還是迷信,有沒有道理可言,我也分不清了,也不去計較了,反正自己是慢慢變得低調了。結果,我的朋友圈一下子就沒有了生活氣息,與孩子有關的內容統統退出,吸引力自然也打了折扣。原來還活躍在朋友圈積極點讚評論的好友如同即將熄滅的灰燼,最後連零星的火點都沒有留下,只有父母還一如既往地堅持關注我,哪怕我發的是某個連結、廣告,他們也會第一時間點讚。

在不發朋友圈這件事上,如果上述都是內因的話,那別人的朋友圈就是外因。

對我來說,關注同齡人的朋友圈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育兒焦慮,這種焦慮在孩子上小學後與日俱增。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看看女兒在拓展興趣的路上一次次半途而廢,內心的恨鐵不成鋼如荒草般瘋狂滋生,這麼一來,感覺孩子好像也沒之前那麼順眼了,怎麼看怎麼心煩。儘管我也知道這樣拿孩子跟別人比較不應該,自己更不能遷怒於孩子,但還是有一種落敗的滋味湧上心頭。是我自己太容易自滿了,對孩子要求又低,孩子哪怕有一點點成績我就發個朋友圈昭告天下,這在別人看來多少有些矯情了,指不定大家怎麼笑話自己呢?

在這些顧慮的左右下,我自動選擇「鴕鳥式」育兒:不展示、不炫耀,埋下頭來暗自努力,等著最後驚艷所有人。孩子就這樣與我的朋友圈「絕緣」了。我以為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了,如果下次再發有關孩子的消息,內容一定是類似於孩子考學成功這樣的大事件。

然而,幾天前的一件事卻又動搖了我的想法。那天,女兒放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她的小作文發到我的朋友圈,因為這是老師的要求。事實上,那是一篇仿寫,女兒只是改動了部分描寫對象和修飾詞,邏輯結構基本還是套用的模板,依我看也沒有多大自主創作的成分。但看著孩子期待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去戳穿,最後還是發了朋友圈。

許久沒有互動的好友一下子全都湧出來,留言占滿了屏幕,大家都在稱讚孩子的優秀。我把手機拿給女兒看。孩子細細地品讀了每一條評論,臉上不時流露出甜滋滋的笑容,感覺受到了極大的肯定。那一刻,我終於理解了老師的用意,也意識到自己之前對孩子的確是苛刻了,總是吝嗇于欣賞和讚美之詞,如今孩子藉助於朋友圈收到了來自他人的認可,內心一定備受鼓舞。而這些鼓勵,完全是我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事情。這麼看來,還是朋友圈幫到了我,讓我認清了一直困擾自己的育兒煩惱癥結所在。

但從長遠來看,我會不會像之前那樣熱衷於在朋友圈裡「炫」孩子,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畢竟,發不發朋友圈並不是關鍵,比起「雞」娃,我更願意去「卷」自己,反省自己,改進自己,真正學會接納孩子,而這一切並不能藉助於外力來完成,更不能依賴於朋友圈這種向外索取的電子媒介,必須完全靠我們自身的實際行動去踐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17/192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