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學習自覺主動的孩子,家長都做對了什麼?

每當提起孩子的學習,會聽到有些家長抱怨:

「我家孩子一到學習就開始犯困,多動,喝水上廁所。」

「我都不敢輔導孩子寫作業,怕一個不小心就氣到昏厥。」

「想讓孩子自覺學習太難了,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

不得不承認,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愛學習、會學習的。

畢竟學習這件事,誠實地說,的確不是一件多麼有趣、快樂的事情。

想要養出自覺、主動學習的孩子,不能單純地依賴學校和老師,孩子從學校和老師那裡,主要只是獲取知識。

而對孩子學習影響更為深刻的好習慣、正確的心態、濃厚的興趣等,還是得靠家長,靠家庭。

孩子從貪玩偷懶到有上進心自制力,從自由散漫到做事有計劃有條理,從不會學習到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這些變化需要家長持續不斷的正確引導,尤其是從孩子小時候開始,一直到初中這個時間段。

觀察很多愛學習、會學習的孩子,可以發現家長大都做對了下面4件事:

01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曾看過一個新聞:杭州一個13歲的女孩從小成績優異,日常生活中,她把幾乎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

長期高壓下,女孩對成績特別在意,心裡積攢了很多負面情緒。

最終,一次單元測試「只考了全班第五」便成了壓垮她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覺得那是人生中的「污點」,一下子喪失了鬥志,不願意去上學,被媽媽批評後竟拿美工刀傷害自己,並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

經醫生診斷後,女孩被確診為抑鬱症

當醫生問女孩為何如此看重學習,小姑娘脫口而出:

「我們家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這些孩子的成績作比較,我怎麼能不學?」

如果一個孩子對成績高度關注,情緒受成績影響很大,考得好就開心,考得不好馬上灰心喪氣,心態不穩定,這對於他的學習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這也反映出家長教育的一個誤區:太把孩子的成績當回事,過分關注成績。

孩子考得好就眉開眼笑,對孩子百般誇獎、寵愛;一旦考得不好,就對孩子沒有好臉色,批評否定。

事實上,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考試和成績只是對某一階段學習情況的考查,不應該成為學習的目的,也不能因此證明一個孩子的優劣。

家長需要通過自己的態度和實際行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不管考得好與壞,重要的是看到成績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解決問題,得到進步,而不是簡單地「唯成績論」。

即便孩子成績沒那麼好,也要懂得欣賞孩子其他方面的閃光點。

比起成績,家長更在意孩子自身的成長,這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拉近親子關係。

此外,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長期主義」的信念,目光放長遠一些,不與別人攀比,不因某一次成績好壞干擾前進的步伐,持續地努力,不斷精進自己。

家長還需讓孩子明確學習是他自己的責任,不是為家長而學,在日常生活中不過多包辦,給孩子充分的自主管理空間,承擔起學習的責任。

02

把學習和生活聯繫起來

關注孩子的好奇心、思考能力

泰國有一則很有名的勵志公益短片《豆芽引發的夢想》,曾鼓舞了很多人。

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在菜市場賣菜,發現豆芽賣得特別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沒有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想法,而是告訴孩子:「我們試試。」

於是,母女倆準備好各種材料,開始了種豆芽的第一次嘗試。

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母女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但是媽媽始終都跟孩子說:「我們再試試!」

經過不斷的學習、改良、調整,最終成功種出了豆芽。

這個短短的3分鐘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已經完成學業拿到獎學金,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

會教育的父母,不會只讓孩子局限在課本里學習知識,他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體驗、學習和思考。

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一兩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到處看、聽、摸摸這個、碰碰那個,探索周圍的環境。

這份珍貴的好奇心,是孩子未來愛上學習的關鍵基礎。

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家長就應鼓勵而不是過度限制他的探索行為。

安全範圍內,允許孩子多嘗試、體驗,有條件的話,給孩子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環境,和孩子玩有啟發性的親子遊戲。

在生活中,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鼓勵孩子多思考、試錯、找到問題的答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

比如帶孩子去爬山,可以和孩子聊聊與山有關的知識;孩子課上學習了聲音這個概念,可以帶孩子做一些跟聲音有關的小實驗,了解聲音的不同步口譯播方式等。

當孩子能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或者能夠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對知識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

周圍世界裡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係和相互聯繫,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

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在學習上,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推動孩子學習的底層能力: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真實的生活。

在生活的體驗和實踐中,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熱情。

只有發自內心對學習、對知識有渴望、有興趣,才會激發出孩子最大的潛能。

03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激發內驅力

許多家長苦惱於孩子學習不認真,注意力差,成績總也上不去。

觀察這些孩子可以發現,他們幾乎都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

再看看那些平時學習非常優秀的孩子,無一例外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休息娛樂時間……

孩子學習自覺主動的關鍵,就在於小學到初中這一階段,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日復一日的行動中,好習慣逐漸內化為穩定持久的學習能力,如專注力、計劃性、條理性、細心認真的品質。

有一位同事,從小就是學霸,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深刻明白小學階段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因此她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下班回去都會陪孩子寫作業,引導孩子預習、複習,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是否認真。

在她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效果很明顯,孩子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好,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但是,養成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開始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嚴格遵守、適當鼓勵,慢慢激發出孩子的內驅力。

04

父母以身作則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曾有記者採訪了2004年安徽理科狀元,他說過的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許多家長羨慕別人家孩子成績優異、從不用父母操心,殊不知優秀背後,藏著別人父母多少的付出和努力。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

他是阿根廷隊的球迷,他和妻子在家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除了看足球比賽他們很少看電視。

他從來沒有引導孩子喜歡哪一支球隊,也沒有說過孩子要喜歡看書。

但是現在,他的孩子也是阿根廷隊的球迷,孩子從來不看電子書,房間裡堆滿了紙質書。

毫無疑問,父母的日常生活狀態和家庭氛圍,會深刻影響一個孩子的學習。

當家長能起到一個良好的陪伴和榜樣作用,塑造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孩子不知不覺就會愛上學習,有學習的習慣。

有些家長,回家之後就儘量不看手機,陪孩子一起閱讀繪本、講故事,或者看自己喜歡的書;

有些家長,在家裡不是玩手機遊戲、刷短視頻,就是追劇、打牌。

試問哪種家長,更有可能養出愛學習、會學習的孩子?

所以說,希望孩子學習好,家長也不能光從孩子身上下功夫,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

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努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不斷提升自己。

用自身的行動和狀態去影響孩子,對孩子,對自己,都是有益的事情。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中國教育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7/197499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