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過年習俗大盤點(全)

如何過年,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早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根深蒂固,綿延不絕,韻味無窮。

民謠聲聲話過年

過年怎麼過,大年如何樂?民俗又如何?通過民謠便可略知一二。

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鍋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陝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河南南陽: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稻雞;二十八,貼花花(指貼對聯、窗花、年畫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塵,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讀yā)罐。年初一,開門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東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過年過年習俗

◎祭灶

在豫西南地區,一進入農曆臘月,年味便一日濃過一日,到了臘月二十三,基本上就已經進入年關了,民間俗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下」。而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則正式掀開了過年過年的帷幕。

民諺曰:「二十三,祭灶關。」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祭灶的風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灶」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於火的出現,人類才由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的時代。所以上白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過年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過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過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過年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過年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祭神

除夕之夜,在南陽,還有另外兩個習俗,目的都是為了祭神。一是等待開天門。到半夜子時,人們說玉帝要大開天門,為民間賜下金銀財寶,此時不管院中的任何雜物,只要拿到屋裡就會變成金銀財寶。並且口中念著「天門開!天門開!金銀財寶滾進來」。另一個習俗是掛天燈。即在院中立一高杆(有的在高樹上)頂端系一滑輪,晚上把點著的燈籠拉上頂端,照得滿院通明,以防止九頭鳥飛臨。據《齊東野語·鬼東鳥》:「鬼東」俗稱九頭鳥……昔傳此鳥有十頭,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故聞之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這兩種習俗都表現人們嚮往生活太平發家致富的願望。

祭神儀式在晚飯之前,紅燭放光,鞭炮齊鳴,要向眾神焚香祈禱。晚飯之後,便開始了「守歲」活動。

◎守歲

守歲是除夕節的第一個內容,也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優良傳統。唐代長安城裡的富貴人家在庭堂里點燃粗長的蠟燭,男女老少團聚在一起,說古論今,談笑風生。「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就是描寫的這種除夕生活情景。人們守歲通宵不眠,「銀燭未消窗送曙」的時候,除夕活動方才宣告結束。

◎拜年

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過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過年食俗

過年過年,除了掃房子、貼春聯、請門神、送壓歲錢、放爆竹等風俗習慣外,就是吃好喝好了。由此衍生的過年食俗寓意頗多。如吃點心果品等風俗習慣中,吃棗,寓意「春來早」;吃杏仁寓意「幸福來」;吃柿餅寓意「事如意」;吃豆腐寓意「全家都有福」;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等等。

◎醃腊味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腊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腊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腊味最為著名。

◎祭灶果

臘月二十三,水果、糕點、「火燒」和灶糖,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火燒」俗稱灶餅或叫燒餅,圓而中空,外焦里嫩,面中添加香蔥油鹽,人見人愛,人人喜食。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巴,希望他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王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王奶奶的嘴。火燒即圓圓的燒餅,寄寓人們對闔家團圓的期盼。供品說是供奉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吃的,其實,最終還是人在享用。

◎蒸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糯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蘸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直到明清,除夕守歲之風經久不衰,並且內容愈來愈加豐富,氣氛愈來愈加濃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卷十二中說道:「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呼合家歡」。周宗泰的《姑蘇竹枝詞》中說:「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懺語,家家家裡合家歡。」除夕晚上,美味佳肴擺滿了一桌,合家團圓,圍坐吃著除夕飯,這頓年夜飯是要慢慢吃的,有的人家從掌燈時分開始,一直吃到午夜,他們吃的是滿桌的佳肴盛饌,享受的更是那充實快樂氣氛的天倫之樂。

◎守歲暢飲屠蘇酒

古代的人們守歲到了午夜,還有一種飲酒的習慣。原來飲用的是椒柏酒,是作為喜酒來喝的。椒柏酒的製法比較簡單,只用花椒和柏葉泡酒即成。其目的在於防病強身,並可體輕耐勞。後來不知到了何朝何代,才改用飲屠蘇酒了,並且成為習俗。據宋代人高承說:「除夕守歲,飲屠蘇酒乃是慣例」。原來屠蘇酒不是一種只為節日助興的酒,而是一種藥酒。「屠蘇」本是一種闊葉草。南方民間風俗,有的人家在房屋畫個屠蘇作為裝飾,它作為藥草泡在酒中就成屠蘇酒了。據說這個酒方是唐代名醫《千金要方》的作者孫思邈發明的。每年一到臘月,他便要分送給鄉鄰親友們一包藥,要大家以藥泡酒,在除夕時飲用,可以預防瘟疫。這個處方由大黃、白朮、桔梗、蜀椒、烏頭、菝葜等多種藥物配製而成,從唐代起,喝屠蘇酒就成了除夕的風俗。

◎團圓夜包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

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大年初一吃餃子

大年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北方的民間習俗。衙門也不例外。餃子,形同新月,以麵團為葉包餡而成。

古時夜半稱為子時。過年時人們要吃除夕包好的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也就是說新舊交替從子時開始的意思,「餃子」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龍源期刊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7/2015007.html